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100.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68309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10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10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10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10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10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 2012 各地区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总 100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O-16 Mg-24 S-32 Na-23 Fe-56 Al-27 Ca-40 Cu-64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钢 B.石灰水 C.加碘食盐 D.氯化钠2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麻线织布 C.葡萄糖 缓慢氧化 D.浓盐酸挥发3家庭装修需要各种材料,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水泥 B.塑料水管 C.铁钉 D.大理石4.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和城

2、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 ( )ACO(NH 2)2 BNH 4HCO3 C. K2SO4 DNH 4H2PO45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俗称与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 Na2CO3 纯碱 碱 B. NaHCO 3 小苏打 盐C. Na(OH) 火碱 碱 D. CaO 熟石灰 氧化物6在配制 10%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会导致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于 10%的原因可能是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 )B称量氯化钠固体时所用天平的砝码生锈了C盛装溶液的试剂瓶中有少量 10%的氯化钠溶液D将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中时,有部分氯化钠固体散落在实验桌上7.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

3、)8.产生下列现象,只和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的是 ( )A.铁制品曝露在空气中发生锈蚀B.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会增重、变稀C.生石灰长期在空气中放置会变质D.铜制品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产生“铜锈”9被蚂蚁、蚊虫叮咬后人会感觉痛痒,是由于昆虫分泌出的酸性物质有刺激作用,该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甲酸(CH 2O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B甲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C1 个甲酸分子由 1 个碳原子、2 个氢原子和 2 氧原子构成 D可选用浓氢氧化钠溶液等碱性物质来涂抹患处10.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 )物质的性质

4、与用途 安全知识A氮气性质稳定-填充食品袋防腐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CO 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B假酒中毒-由甲醇引起瓦斯爆炸-由天然气引起假盐中毒-由黄曲霉引起元素与人体健康 日常生活经验 C缺铁-易引起贫血缺钙-易得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缺碘-易得甲状腺肿大病D去除衣服上的油迹-用汽油洗涤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煤11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12下列“家庭小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铅笔芯试验石墨的导电性 B用食盐水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C用淬火后的钢针做钓鱼钩 D用铜导线和食醋制氢气1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5、)AZnZnSO 4 BCuOCuCl 2 CCaCO 3CO DBaCl 2BaSO 414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D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15某固体混合物由镁粉和氧化镁组成,取该混合物 6.4g 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24g,则该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7.5% B.75% C.50% D.62.5% ( )二、不定

6、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有 12 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均不得分;少选且选对得 1 分)16.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Fe 2+、OH -、SO 42- BH +、Na +、HCO 3-CNH 4+、H +、NO 3- DK +、H +、MnO 4-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等质量的 NaHCO3和 MgCO3分别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B等质量的足量的 Fe 和 Al 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CFeO、Fe 2O3、Fe 3O4的混合物中,铁

7、、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可能为 218D将 95g 某物质加入到 5g 水中,经充分搅拌,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 5%18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缸中盛有大量的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不考虑其他杂质) 。某同学处理废液时做了如下实验:取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 Na2CO3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入 Na2CO3溶液质量()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四幅图像均正确 B. 当 Na2CO3溶液加至 a 点时,溶液中含有 NaCl 和 CaCl2C. 当 Na2CO3溶液加至 b 点时,所得溶液的 p D. 当 Na2CO3溶液加至 c

8、点时,反应 Na2CO3CaCl 22NaClCaCO 3恰好完全19.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一操作一现象一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实验过程组别 实验目的所加试剂(或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A 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 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该气体中不含CO2B 除去 KCl 中的少量 K2CO3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K2CO3已被除完C 区分硬水和蒸馏水 肥皂水 产生大量泡沫 该液体为蒸馏水D 用排空气法收集 CO2时检验集气瓶中 CO2是否集满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内 木条熄灭 瓶内 CO2已集满20.将一定量的丙醇(C 3H8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

9、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 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反应前质量/g 6.0 12.8 0 0 0反应后质量/g 0 0 7.2 8.8 a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 a 的值为 3.8 BX 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X 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 14.4g,则无 X 生成 3、填空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19 分)21 (4 分)用化学用语表示:(1)氦元素 ; (2)2 个氨分子 ;(3)3 个氢氧根离子 ; (4)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22.(4 分)从 H、C、O、Na、Ca 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1)食醋中含有的一种酸

10、 ;(2)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3)说“碱”不是碱,但其水溶液呈碱性的一种盐 ; (4)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形似足球的分子 。23 (4 分)用下列序号填空: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燃烧匙、蒸发、过滤、搅拌、量取(1)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 ; (2)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 ;(3)由食盐水制得食盐晶体的操作 ; (4) 取用 6.8mL 某溶液的操作 。24 (4 分)右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20时,C 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2)在 20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三者的质量分数关系是 ;如降至 10,析晶体最多是_ 。(3)20时 10g A

11、 物质溶于 150g 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 。25 (2 分)将氯气通入水中时,部分氯气与水发生下列反应:Cl 2+H2O=HCl+HClO。请写出请氯气通入石灰水中所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7 分)26.(8 分)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1)写出仪器有关编号仪器的名称: 、 。(2)利用装置 A 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3)若上图中药品 x 为双氧水、y 为二氧化锰,装置 A 可用于制取并收集氧气,在不改变装置 A 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具体的做法是

12、 。(4)实验室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若选择 B 和 C 装置来制取,则在实验结束时应 。(5)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解于水,实验室利用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入制取氨气。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为 ;若利用装置 D 收集氨气,则验满的方法为 ;若利用装置 F 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 (填写“a”或“b” )端导入。27(9 分)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氧化铁和铜粉”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称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按照右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实验时要“先通一氧化碳气体,后加热” 的目的是 。(2)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3)实验装置 B 中的现象是 ,

1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该装置的设计有一明显不当之处,你的改进方案是 。定量分析该兴趣小组按照科学的方案完成实验后,对充分反应后的管内固体 X 进行如下后续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固体 X 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2)如何证明固体 C 已经洗涤干净? 。(3)有色溶液 B 中含有的溶质: (填化学式)。(4)根据以上实验流程,计算原混合物“氧化铁和铜粉”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五、推断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0 分)28 (4 分)有一种白色固体可能含有:BaCl 2、NaCl、Na 2CO3、Na 2SO4和 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对该固体进行如下实验。取样,加足

14、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 A 和无色溶液 B。在白色沉淀 A 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放出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在无色溶液 B 中加入 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一定含有_。(2)实验得到的无色溶液 B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反应后管内固体 X+过量稀盐酸过滤气体 A有色溶液 B固体 C 洗涤、干燥 称量 4 克干燥称量 04 克COFe2O3、CuCa(OH)2溶液A B(3)原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_29 (6 分)A、B、C、D 是常见的单质;甲、乙、丙、丁、X、Y 是常见的氧化物,甲、乙

15、的组成元素相同,丙、丁的组成元素也相同,X、Y 是金属氧化物,其中 Y为红棕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的条件未注明) 。请你根据右图解答下列问题:(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乙. 、A. 。(2)化合物 M 属于 (填写“无机物”或“有机物” ) 。(3)金属氧化物 X 在反应中的可能作用是 。(4)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将丙、丁两种氧化物区分开来,可选择的一种试剂的名称是 。六综合题(本题共 15 分)30.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NH 3、CO 2等为原料先制得 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

16、式为:NH3CO 2H 2O = NH4HCO3; NH4HCO3NaCl =NaHCO 3NH 4Cl;2NaHCO3 Na2CO3CO 2H 2O回答下列问题:(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填字母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17、作用是 ;()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实验结束后,分离出 NaHCO3晶体的操作是 (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实验时,须先从 管通入 气体;()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 b 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3)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4) “纯碱中常常会混有少量氯化钠。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一包纯碱(只考虑含氯化钠)为研究对象,探究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实验设计】甲方案.设计思路:根据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操作步骤:称取 13.25g 纯碱样品

18、,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白色沉淀 10.00g。.数据处理: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乙方案I.设计思路:根据样品(质量为 a g)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质量为 b g) ,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II.实验结论:(1) 当 a、b 的质量关系满足 (填写含 a、b 字母的表达式,下同)时,纯碱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100%。(2) 当 a、b 的质量关系满足 时,纯碱样品室有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实验评价】误差分析:(1)甲方案中,白色沉淀的质量在过滤、干燥等操作过程中会有所损耗,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小。如果将氯化钙溶液换成氯化钡溶液,则可以使误差减小,理由是 。(2)乙方案中,有部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溶解于水而没有全部逸出,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填“偏大” 、 “偏小” 、或“不变”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