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8759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 1、 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 ( 1 分) 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前方,为头索动物 ( 1 分) 缺乏真正的头和脑,为无头类 ( 1 分) 肌肉按体节排列,为 V 型肌节 ( 1 分) 狭心动物 ( 1 分) 2、 简述圆口纲动物的寄生性或半寄生性特征 。 吸盘式口漏斗,挫舌 ( 2 分) 鳃囊,利于寄生时的呼吸 ( 2 分) 唾腺,能够防止血液凝固 ( 1 分) 3、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表现为: ( 1) 外形:鱼类多为纺锤形体形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 2) 鱼类一般均具有鳍,包括偶鳍与奇鳍是水中运动 和平衡

2、的器官。 ( 3) 鱼类体表多具鳞片和粘液腺,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可减小水中的阻力。 ( 4) 大侧肌是鱼类游泳的动力。 ( 5) 鱼类均以鳃呼吸,鱼鳃是水中呼吸效能量高的呼吸器官。 ( 6) 硬骨鱼类多有鳔可调节鱼的体重使其处于水中某一位置。 ( 7) 鱼类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 ( 8) 不同的鱼类具有调节体内水份平衡的器官;淡水鱼类通过发达的肾将体内多余的水份排出体外,海水硬骨鱼通过泌盐腺将体内多余盐份排出体外。软骨鱼类通过体内积累含氮物来提高体体渗透压来保持体内水份的。 以上特点均表现为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4、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遇到的主要矛盾 及两 栖动物克服的矛盾。 水陆环境

3、的差异: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温的变动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 2530,使它能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它们能在水中遨游;然而,水中的溶氧量只及空气的 1/20,每 L 水仅含氧 3ml9ml。 面临的矛盾 有: ( 1) 呼吸空气中的氧问题。 ( 2) 在陆地上体内水份丧失的问题。 ( 3) 陆上支撑身体与快速运动问题。 ( 4) 保持体温问题。 ( 5) 适应陆地复杂环境的神经系统。 ( 6) 陆地上繁殖问题。 两栖类解决情况 及不完善性 : (

4、 1) 解决了呼吸问题: 两栖类出现了陆地动物用来呼吸空气中氧气的肺,但两栖类的肺仅是一对薄壁的囊囊内呈现蜂窝状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但面积仍不大,不能胜任其对气体交换的需要。所以大部分两栖类还要依赖体表皮肤进行呼吸。两栖类具有发达的皮肤腺可使体表保持湿润从而进行气体交换。 ( 2) 没解决水分散失问题: 两栖类皮肤富含腺体,但已出现了轻微角质化的现象,由于角质体程度较低,使两栖类还不能保持其体内的水份在干燥的陆地上不散失,所以两栖类只能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环境中。同时两栖类 皮肤角质体与其皮肤呼吸之间存在着矛盾。 ( 3) 解决了陆上支撑和运动的问题: 两栖类已基本具 备 陆生动物的运动模式。即

5、:典型的五趾型附肢及肌肉开始分化。但两栖类四肢还在体侧还不能完全将身体撑离地面,所以运动速度不快。两栖类脊柱开始分 化, 特别是 出 现了荐椎为后肢支撑身体打下了基础。同时两栖类的肩带脱离头骨更具有灵活性。 ( 4) 没解决恒温的问题: 两栖类 心脏结构不完全,多氧血和少氧血未分开,是不完全双循环,因此释放的热量不足以 维持高体温较高的新陈 代谢 水平 , 并且没有 调节体温能力。所以两栖类 还是冷血动物,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只 能休眠。 ( 5) 解决了应对陆上复杂环境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但 两栖类的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只是出现了原脑皮。 ( 6) 没解决陆上繁殖问题: 两

6、栖类生殖基本上全都要回到水中进行,还没有离开水环境的生殖方式。 综上所述,两栖类只是处在初步登陆的水平,还不能远离水域。 5、 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10 分) ( 1)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鳞,有利于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1 分) ( 2)骨骼系统: 坚固,能更好地保护脑及内脏。 脊椎分化:颈椎分化出环椎、枢椎,使颈部灵活;荐椎两枚,使后 肢得到较好的支持。 ( 1 分) 胸廓的形成有利于呼吸。 ( 1 分) 骨盖的形成。 附肢骨与中轴骨的联系更牢固,对运动有利。 次生骨质腭的出现有利于消化呼吸。 ( 1 分) ( 3)肺脏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完善,不需要皮肤辅助呼

7、吸。 ( 1 分) ( 4)两心房,心室内出现不完整的隔膜,这有利于新陈代谢。 ( 1 分) ( 5)繁殖:具有交配器,体内受精,具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三层胚膜,即羊膜、绒毛膜、尿囊,从而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 2 分) ( 6)排泄系统:后肾的出现,排泄功能加强。 ( 1 分) ( 7)神经系统:比两栖类发达,大脑出现了新脑 皮,具 12 对脑神经等。 ( 1 分) 6、 列举首次出现在爬行动物中的结构,说明进化和适应上的意义。(任选 六 ) ( 1)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了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使脊椎动物彻底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陆地生活,为脊

8、椎动物向陆上干旱地区分布以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1 分) ( 2)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叫做新脑皮。新脑皮具有分析、综合及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联系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是一个高级神经活动中枢,但爬行动物的新脑皮仍处于萌芽 阶段。( 1 分) ( 3)支气管:是从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 (1 分 ) ( 4)出现次生腭: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畅,效率提高,在吞食大型食物时可正常呼吸。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1 分 ) ( 5)出现胸廓:胸椎、肋骨、胸骨围成,保护内脏,增强了肺呼吸。 (1 分 ) ( 6)

9、首次出现:雏形盲肠:位于小肠和大肠交界处,与消化植物纤维素有关 .(1 分 ) 或 角质鳞,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后肾,更高效地排泄代谢废物;枢椎:使颈部可以旋转,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等也算对。 7、鸟类是从古爬行类进化过来的一支 的动物,其躯体结构表现为适应于高空飞翔生活的适应。主要表表现在: ( 1) 外形:鸟类体被羽毛体形为流线形减小空气中飞行的阻力,前翅变成翼用来飞翔,尾部有舵羽。不均匀的羽毛分布减少的飞翔时的阻力。 ( 2)皮肤:鸟类皮肤松软而薄,减小了飞翔时皮肤带来的助力。 ( 3)骨骼系统:鸟类的骨骼总的来说表现为轻而薄,中空充气并且多愈合,表现为减轻体重,加固飞翔时用来支持身体的支持

10、力。鸟类的颈椎由多个马鞍型的椎体组成,使其颈部灵活,弥补了前翅变成翼。鸟类的脊椎愈合成综荐骨与尾综骨,加固了中轴骨的支持力度,肋骨有钩状突使前后肋 骨成为一体,同时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是强大的飞翔肌的附着点。鸟类的肩带之锁骨形成叉骨可防止飞翔时双翅碰撞,前肢骨愈合用来附着飞行;腰带愈合合坚固,后肢骨间有跗间关节可在着陆时起缓部作用。 ( 4)肌肉:鸟类有强大的胸大肌与胸小肌牵动前肢进行飞翔,同时有与飞翔栖止的栖骨。 ( 5)消化 : 鸟类无齿可减轻体重,同时鸟类有高度发达的消化系统, 食量大, 有发达肌胃,消化能力强, 可为高空飞翔的剧烈运动提供够的能量,同时鸟类的直肠短不存粪便,减轻飞翔中的

11、体重。 ( 6)循环系统:鸟类为完全双循环且鸟类的心脏相对比其它动物的心脏均 大的多,且心率快,这样可以在高空飞翔剧烈运动时快速输送所需氧气与营物质。 ( 7)呼吸系统:鸟类肺由多级支气官组成的气体回流系统,与其末端气囊结合形成了呼气与吸气时均有新鲜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给飞翔时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气囊还能减小飞翔时内部器官间的摩擦力 , 且飞翔时进行双重呼吸 。 ( 8)排泄:鸟类 无膀胱, 不存尿液,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 9)生殖系统 : 雌鸟只有一侧有生殖腺也可能是减小体重。 ( 10)鸟类大脑底部发达的纹状体及小脑可协调鸟类的飞翔生活,眼的双重调节也可使鸟类很快由高空飞翔时的远视变

12、为近视。 综 上所述,鸟类各部分结构均适合于高空飞翔生活。 8、 鸟类的生态类群有哪些?每个生态类群各举一动物 实例。( 10分) (写出 1 个生态类型为 1 分,举例 1 个为 0.5分) 走禽类 ( 1 分) :鸵鸟 游禽类 ( 1 分) :企鹅,鸿雁,天鹅,燕鸥(海燕) 涉禽类 ( 1 分) :苍鹭,白鹭,丹顶鹤,白腰草鹬 陆禽类 ( 1 分) (鸠鸽类:原鸽,山斑鸠。鹑鸡类:雷鸟,绿孔雀,红腹锦鸡,环颈雉,原鸡,鹌鹑) 猛禽类 ( 1 分) :红脚隼,红隼,苍鹰,秃鹫,长耳鸮 攀禽类 ( 1 分) :绯胸鹦鹉,虎皮鹦鹉,大杜鹃,四声杜鹃,夜鹰,金丝燕,蜂鸟,翠鸟,斑啄木鸟 鸣禽 类

13、( 1 分) :百灵,家燕,画眉,喜鹊,黄眉柳莺,麻雀,燕雀 9、 比较鹳形目、鹤形目、隼形目、鸮形目、雀形目的主要特征,并各举出一个代表动物。要求每个目举出 2 3 点主要特征,如趾型、蹼型、喙腿颈的形态、雏鸟类型、生态类型等。 鹳形目:苍鹭。 4 趾在一个平面上。晚成鸟。 ( 1 分) 鹤形目:丹顶鹤。 4 趾不在一个平面上。早成鸟。 ( 1 分) 隼形目:苍鹰。视觉发达。白昼活动。 ( 1 分) 鸮形目:长耳鸮。对趾型,耳孔大有耳羽。夜间觅食 ( 1 分) 雀形目:百灵。能鸣叫。 ( 1 分) 10、 简述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度发 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

14、 应对 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 口 腔咀嚼和 消化 , 大 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 而 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 脊椎动物 的 比较解剖总结 一 、 脊椎动物中轴骨骼系统的比较演化 ( 1)总结脊椎动物头骨的演化趋势 愈是低等种类,保留软骨成分愈多,愈是高等种类,软骨被硬骨替代愈完全; 愈是低等种类,软骨性脑颅愈完整,愈是高等种类愈不完整,甚至残缺; 愈是低等种类,头骨骨块数目愈多,愈是高 等种类,骨块数目愈少; 各骨块之间的联系由疏松而紧密至彼此愈合; 愈是低等种类,脑颅和咽颅的区分愈明显,高

15、等种类则相互愈合而难以区分; 脑颅的变化和脑的发达程度有关,咽颅的变化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肺呼吸代替鳃呼吸有关。 ( 2)椎体的类型及所属动物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端均凹入,脊索退化成念珠状,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 (楔齿蜥、壁虎等 )属此。 前凹型椎体:椎体前凹后凸,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属此。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凸后凹,部分有尾两栖类和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 异凹型椎体 (马鞍型椎体 ):椎体两端呈横放的马鞍型,鸟类的颈椎属此。 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扁平,哺乳动物属此。 ( 3) 脊椎动物脊椎骨的基本结构及脊柱的分化 脊椎骨的基本机构: 尾椎:椎体、椎弓(神经弓)、椎棘(

16、神经棘)、脉弓(血管弓)、脉棘(血管棘); 躯干椎:椎体、椎弓(神经弓)、椎棘(神经棘)、横突 陆生脊椎动物具有前后关节突。 脊椎的 分化: 原始水生种类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 陆生脊椎动物逐渐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要详细写出每种动物的脊柱分化) 脊柱分化 椎体类型 特点意义 鱼纲 躯干椎和尾 椎( 0.5 分) 双凹型椎体( 0.5 分) 椎体间的牢固性灵活性相对较差( 1分) 两栖纲 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 0.5 分) 前凹型椎体,双凹型椎体, 后凹型椎体( 0.5 分) 爬行纲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 尾椎( 0.5 分) 前凹型椎体,双凹型椎体, 后凹型椎体(

17、 0.5 分) 鸟纲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综 合荐椎)和尾椎( 0.5 分) 异凹型椎体 (马鞍型椎体 ) ( 0.5 分) 使椎体间灵活性牢固性增强( 0.5 分) 哺乳纲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 尾椎( 0.5 分) 双平型椎体( 0.5 分) 增强椎体间的弹性韧 性牢固性( 0.5分) 二 、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系统的演变 1、呼吸系统的演变 指出原始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分析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由于呼吸介质的改变导致呼吸器官的变化 。 陆生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 (呼吸器官的表面积逐渐扩大、呼吸的机械装置逐渐完善、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呼吸 道 进一步分化

18、 )等。 2、比较鸟类和哺乳动物肺的结构及呼吸方式。 鸟类的肺是由各级支气管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是一个缺乏弹性的海绵状体。各级支气管包括初级(中)支气管、次级支 气管、三级(副)支气管。( 1 分)并具有发达的气囊系统,即与初级支气管相连的腹气囊、后胸气囊;与次级支气管相连的前胸气囊、锁间气囊和颈气囊。( 1 分)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2 分) 发声器官是鸣管,鸣肌的收缩舒张,气流进出使鸣膜颤动发声。 ( 1 分) 哺乳动物的肺肺是一对海绵状器官,位于密闭的胸腔内,胸腔后面以横膈为界与腹腔分开,胸腔中间又以中隔障分隔为左右两部。支气管 入肺 后,一再分支成为次

19、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四级支气管,最后成终末细支气管,再分支为呼吸细支气管,形成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 1 分)呼吸细支气管的末端膨大 成囊状,称肺泡管,肺泡管壁向外凸出形成半球形盲囊,即肺泡,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和若干弹性组织构成,外面与丰富的微血管网紧紧相贴,吸入的空气在肺泡处与微血管内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1 分)呼吸方式为胸腹式呼吸。( 2 分) 发声器官是喉部声带。 ( 1 分) 三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比较演化 ( 一 )比较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心脏的结构及从心脏发出的主要动脉 软骨鱼类:静脉窦、 一 心房、 一 心室、动脉圆锥; 硬骨鱼类: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

20、腹大动脉。 ,入鳃动脉 两栖类: 静脉窦、 2 个心房、 1个心室、动脉圆锥;颈动脉弓、肺皮动脉弓、体动脉 各一对 爬行类:静脉窦、 2 个心房、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右体动脉弓、肺动脉、左体动脉弓 各一条 。 鸟类: 2 个心房、 2 个心室(瓣膜);右体动脉弓、肺动脉 各一条 。 哺乳类: 2 个心房、 2 个心室(瓣膜);左体动脉弓、肺动脉 各一条 。 或 比较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心脏结构及动脉弓的演化。心脏结构: 软骨鱼类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硬骨鱼类由静脉窦、心房、心室组成; 两栖类由静脉窦、心房 (2 个 )、心室 (1 个 )、动 脉

21、圆锥组成; 爬行类由静脉窦 (趋于退化 )、心房 (2 个 )、心室 (具不完全分隔 )组成; 鸟类和哺乳类由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组成。在各腔室的交界处均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 动脉弓的演化: 脊椎动物胚胎时期一般具有 6 对动脉弓,软骨鱼类有 5 对入鳃动脉,代表胚胎时期的第二对至第六对动脉弓的入鳃部分; 硬骨鱼类,第一、第二对动脉弓均退化,四对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代表胚胎时期的第三至第六对动脉弓 ; 有尾两栖类和无尾两栖类的幼体仍保留四对动脉弓,无尾两栖类成体第五对动脉弓退化消失,仅保留三对动脉弓,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弓、 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弓、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弓; 爬行动物也

22、具有第三、第四、第六对动脉弓,肺动脉、右体动脉弓连同颈动脉、左体动脉弓分别从心室发出,低等蜥蜴类在第三、第四对动脉弓之间仍保留颈动脉管,某些蛇和龟鳖类在第四、第六对动脉弓之间有动脉导管相连; 鸟类成体左侧体动脉弓完全退化,哺乳动物右侧体动脉弓完全退化。 (二) 脊索动物的循环方式及所属动物 1、解释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单循环、双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 2、所属动物 ( 1)开管式循环:尾索动物亚门 ( 2)闭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亚门和脊 椎动物亚门 ( 3)单循环:头索动物亚门、原口纲、软骨 鱼 纲、硬骨鱼纲 ( 4)双循环:四足动物 ( 5)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纲、爬行纲 ( 6)完

23、全双循环:鸟纲、哺乳纲 四、 绘简图并比较说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排泄系统的结构特点。 此 图 简单绘出为 3 分 。 结构特点: 1、 鱼类: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 淡水鱼体液浓度高于外界水环境,水不断地渗入体内,肾脏不断地排出浓度极低的尿液,才得以使体内水分平衡;肾小体数目极多。 海水硬骨鱼体液浓度低于海水,机体面临失水威胁 ,它们大量吞饮海水,体内多余盐分通过鳃上泌氯腺排出;肾小体非常退化或消失。 海水软骨鱼的直肠腺亦可排出体内多余盐分,同时其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使得其渗透压高于外界,多余的水分则由肾脏排出。雄鲨的中肾管仅作输精之用,而由另外形成的副肾管输尿。 ( 1

24、分) 2、 两栖类:胚胎期前肾,成体后位肾 吴氏管在雄性兼有输尿和输精之用,在雌性则仅作输尿之用。 ( 2 分) 3、 羊膜类:胚胎期前肾和中肾。后肾形成后,后肾管为输尿管;雌体的中肾管退化,而雄体的中肾管则专作输精管之用, 成体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 。 ( 1 分) 爬行类的后肾位于腰区,体积通常不大。鸟类的肾脏特别大,在比例上甚至超过哺乳类,其皮质厚度大大超过髓质;而肾小体的血管较哺乳类简单: ( 1 分) 鸟类的排泄物以尿酸为主,其肾小管和泄殖腔都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尿液随粪便排出。许多海鸟、海洋爬行类以及干旱地区的蜥蜴和蛇类都具有盐腺以分泌含盐液体,以排出盐分。 ( 1 分) 哺乳类

25、的排泄物以尿素为主,主要的排泄渠道是通过肾小管。 ( 1 分) 各纲综合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产生的飞跃性结构 及意义 1、脊索的意义 2、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3、五趾型附肢的意义 4、 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答: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如下: ( 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水的纤维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细菌感染。 (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 1 分) (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大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1分) (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 :羊膜、绒毛膜和尿

26、囊膜。( 1 分) 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如下: ( 1)体内受精,受精过程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 2)胚膜的出现 使羊膜卵能够在陆地发育,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 1 分) ( 3)避免干燥的威胁,又减小震动,以防止机械损伤。 ( 4)防止病原体入侵,提高后代成活率。( 1 分) 5、 恒温在动物进化上有怎样的意义? 恒温是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指鸟类及哺乳类具有使自身体温保持在略高与环境温度的一个恒定的温度,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能力,同时具有调节体温恒定的神经系统以散热机制。 意义: ( 1)较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及生化反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

27、谢水平; ( 2 分) ( 2)在较高的温度下,机体细胞, 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肌肉收缩迅速而有力,运动能力显著提高; ( 2 分) ( 3)恒温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和生存范围,特别是获得了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能力。 ( 1 分) 总之恒温使动物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6、 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 1 分),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 1 分)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1 分) 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

28、 件下迅速地成长的有利适应( 1 分),加之各种保护行为,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从而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1 分) 脊椎动物各纲综合 一、 列举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出现飞跃性进步的 5 个重要特征并说明其重要意义 ?(任选五个) ( 1) 脊索出现( 1 分 ):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1 分 )。 ( 2) 从鱼类开始出现了上下颌( 1 分 ):使动物能够主动摄食,扩大了取食和生存范围,并且具有攻击、防御、求偶等作用,增强了对水生生活的适应能力( 1 分 )。 ( 3) 从两栖 动物开始出现了五趾型附肢( 1 分

29、 ):使动物能够在陆上支撑身体并能在地面上运动( 1 分 )。 ( 4) 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了羊膜卵( 1 分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水,使动物能够在陆上繁殖,完全摆脱了水的束缚( 1 分 )。 ( 5) 从鸟纲动物开始出现了恒温( 1 分 ):能够调节自身的体温,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较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及生化反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在较高的温度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肌肉收缩迅速而有力,运动能力显著提高;恒温减少了动 物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分布和生存范围,特别是获得了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在寒冷地

30、区生活的能力。 ( 1分 ) ( 6) 哺乳动物能够进行胎生哺乳( 1 分 ):提高对后代的保护能力,提高动物的生存率( 1分 ) 二 、简述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各纲动物 出现了什么重要结构 解决 了哪些矛盾。 ( 1) 主要矛盾 : 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0.5 分);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0.5 分); 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0.5 分); 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0.5 分); 高而恒定的体温( 0.5 分); 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0.5 分)。 ( 2) 解决: 两栖动物:五趾型四肢使其可以陆上运动和支撑体重;肺可以保证陆上呼吸;( 0.5 分) 爬行

31、动物:表皮角质化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羊膜卵可以陆上繁殖;( 0.5 分) 鸟类和哺乳动物:心脏完全,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高度发达的神经感官适应陆上复杂的环境。( 1 分) 三、 简答下列动物的分类阶元。(至少到科) 匙吻鲟: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 0.5)、鲟形目、鲟科( 0.5) 中华蟾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0.5)、蛙蟾目、蛙科( 0.5) 蝰蛇: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0.5) 、蛇目、蝰蛇科( 0.5) 红腹锦鸡: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 0.5)、鸡形目、雉科( 0.5) 白虎: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 0.5)、

32、食肉目、猫科( 0.5) 泥鳅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 0.5)、鲤形目、鲤科( 0.5) 中古雨蛙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0.5)、 蛙蟾 目、 雨蛙 科( 0.5) 山瑞 鳖: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 0.5)、龟鳖目、鳖科( 0.5) 孔雀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 0.5)、鸡形目、雉科( 0.5) 松鼠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0.5)、 啮齿 目、 松鼠 科( 0.5) 四 、鸟类或 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有哪些,说明 鸟类和 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并分析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进步性特征: ( 1)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 1分) ( 2)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 1 分) ( 3)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 37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 1 分) ( 4)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 1 分) ( 5)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 1 分) 原因:环境的破 坏、栖息地的丧失、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等。( 2 分 ) 如何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基因库保存物种、构建法律体系等。( 3 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