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 “ 预备立宪” 1、清末 “新政 ”的背景( 1)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签订,使民族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 2)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2、 “新政 ”的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廷的专制统治(一)清末 “新政 ”3、主要举措“ 清末新政 ” 与 “ 预备立宪 ”4、 “新政 ”的特点( 1)主观目的发动性( 2)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 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4)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二) “ 清末新政 ” ( 1901 1905年) 1、主要措施:( 1)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2)兵制:编练新军( 3
2、)学制:废科举,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4)经济: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2、评价:( 1)有一定进步性,但没有跳出 “中体西用 ”的( 2)大量增加捐税,促使人民不断反抗(三) “ 预备立宪 ” ( 1905 1911年)1、 “ 预备立宪 ” 的历程1905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 “宪政 ”1906年 宣布预备立宪,但无实际方案1907年 中央设资政院、各省谘议局1908年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 “皇族内阁 ”出台2、 “ 预备立宪 ” 的实质借 “立宪 ”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遏制革命形势发展。3、 “ 预备立宪 ” 的后果立宪派分化,朝廷汉官离心,使清朝专制统治陷入孤立境地。代
3、表资产阶级上层的乡绅与大资本家、保皇派为主要成员,抵制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立宪派: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3、代表人物:邹容、陈天华、章炳麟2、思想武器:西方民主思想、三民主义1、条件:( 1)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 2)民主改革与革命运动的推动(二)革命团体、政党的涌现1、一批革命团体相继成立2、中国同盟会成立( 1)时间、地点: 1905年、东京( 3)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 2)性质:全国性统一资产阶级政党( 4)三民主义的形成(三)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1、思想斗争:与保皇舆论的论战2、政治斗争:组织举行多次起义(四)武昌起义和清帝退位1、时间: 1911年 10月 10日2、结果:成立中华民国,清王朝宣告终结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一)列强干涉革命的方式和步骤1、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原因:担心失去在华实际利益2、 “ 严守中立 ” ,积极扶植代理人( 1)列强改变对华策略的原因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列强内部分裂,难以合作与协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