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90843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1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a 离体实验 b 在体实验 ;(2)慢性实验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内环境稳态:组成细胞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环境保持在动态平衡的条件,叫做稳态。 (3 点)意义: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集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出在一个动态平衡。3动物机体的生理机能特征: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兴奋性: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生殖:生物体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

2、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4 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怎样调节的,举例说明)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血压,呼吸运动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5 动作电位和反馈调节(闭环系统)反射: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的活动进行调节。反馈调节的类型:正反馈(加强作用)和负反馈(减弱作用) 第二章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

3、导(1)细胞跨膜转运的形式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被动)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举例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O2 CO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a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b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由膜的低浓度测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入胞和出胞:是指转运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过程。(2)信号传导:跨膜信号传导、细胞与细胞间传导(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到达靶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的过程)细胞外

4、液中的各种化学分子以及非化学性的外界刺激信号,通常并不是进入靶细胞内起作用,它们大多数是通过跨膜信号转导,间接地引起靶细胞膜的电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的改变。第二信使学说2 生物电活动和其产生的机制(条件过程)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K+的平衡电位。*细胞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 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 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收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

5、复极化、超极化a 动作点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 通道被激活,膜外的 Na+内流。b 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 K+的通透性,大量的 K+外流。它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魔宠图形。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c 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 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 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 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 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和正后电位。3 膜上受到刺激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局部电流学说)如何传导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细胞受到

6、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细胞兴奋性的依次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的变化变化率。局部电流学说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第三章1 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的生理功能:a 营养功能 b 运输功能 c 免疫作用 d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e 缓冲作用 f 形成胶体渗透压 g 组织生长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

7、;红细胞的生理功能:a 气体运输功能 b 酸碱缓冲功能 c 免疫功能;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免疫作用(渗出,趋化,吞噬)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a 营养和支持作用 b 止血功能 c 凝血功能 d 对纤维蛋白溶解作用2 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按细胞质内有无嗜色颗粒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另一类为有颗粒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过

8、敏作用及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它可释放 PGE1、PGE2 和组胺酶。3.嗜碱性粒细胞其结构与功能都与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能释放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A、肝素等活性物质。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脆性等 A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能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或简称脆性。B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C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的红细胞会发生卷曲和变形,通过后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D 红细胞脆性:

9、 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4 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成为渗透压。A 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B 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也之间的液体平衡。5 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6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成为生理性止血。7 血液凝固:血凝的原因:纤维蛋白原降解成为纤维蛋白,它要降解必须要生成凝血酶,凝血酶的生成必须要有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血液离

10、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有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恩呢该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成为血液凝固或血凝。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a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B 凝血酶原凝血酶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8 ABO 血型的确定与区分: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抗 B 血清,抗 A 血清和抗 A-抗 B 血清混合,在十一条件下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依据交叉配血试验即可确定血型。第四章1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由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平衡电位。普通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90mV。特点(2)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

11、为 0,1,2,3,4,五个时期。特点产生机制:A 0期去极化的形成 : 历时:12ms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极化。B 复极化 1 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 10ms原因:Na+ 通道失活后,K+ 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C 复极化 2 期:平台期 历时:100ms150ms原因:Ca2+缓慢内流与 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 0 mV 左右。 D 复极化 3 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历时:100ms 150ms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E 复极化 4 期:恢复期 原因:3 期后,K+外流停止,膜上 Na+-K+

12、泵和 Ca2+-Na+泵活动,将 Na+、Ca2+ 泵出,泵入 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动作电位的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3)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a 动作电位只有0、3、4三个时期;B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Ca2+内流而启动;C 4期少量Ca2+ 和Na+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2 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自律性大小: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兴奋性: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传

13、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临床上以什么指标来评价心脏的造血功能:3 心率(heart rate)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心率可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代谢越旺盛,

14、心率越快;代谢越低,心率越慢。4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心率血管的组成: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中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与微动脉、血细血管前括约肌围绕在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容量血管静脉血管、短路血管小动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5 血压:血管内血流

15、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形成血压的条件:血液充盈血管前提;心脏射血必要条件;动脉弹性缓冲维持;外周阻力充分条件影响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心率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脉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平均充盈压。6大题 微循环微循环的组成和机能: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宜,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组成部分(7个):微动脉,后微动脉,脉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三个通路:

16、a 直接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B 迂回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好,营养通路)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体温调节)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生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血浆在动脉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制种完成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影响因素:a 毛细血管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d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及其生理意义(1)一部分组织液进入到淋巴管就形成组织液;(2)意义:a 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B 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C

17、 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D 淋巴结的防御功能9 减压反射(含义和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由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由于持续高血压将使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大多数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10 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1受体 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强心药) 皮肤、肾等受体 缩血管作用(器官血流量减少)骨骼肌血管等2受体 舒血管作用(器官血流量增加)受体 使皮肤、肾脏器官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18、1受体 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经轴突输送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入血的一种激素。此激素在正常情况下不参与血压调节。只在机体严重失血时,才产生一定的缩血管作用,使因大失血造成的血压下降得以回升。生理功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故又称抗利尿激素。第五章1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呼吸过程有三个环节组成(内容):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外呼吸又称为肺呼吸;内呼吸又称为组织呼吸。2 呼吸道、肺泡的结构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下呼吸道从气管一直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表面活性

19、物质肺泡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脂蛋白。(二棕榈酰卵磷脂)何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由肺泡型细胞合成并释放,形成单分子层分布于液-气界面上, 并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当肺扩张时,密度减小;肺缩小时,密度增大。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如下: 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 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这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

20、肺内得到均匀的分布。防止肺泡积液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肺总容量(TLC) 、潮气量(TV) 、补呼气量(ERV) 、补吸气量(IRV) 、肺活量(VC) 、残气量(RV) 、功能残气量(FRC)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呼吸频率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3 呼吸的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4 O2 的运输:1 分子的血红蛋白可以和 4 分子的氧结合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 PO2 与 Hb 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 PO2 下 O2与 Hb 分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了不同 PO2 时

21、 O2 与 Hb 的结合情况。氧离曲线呈“S”形,是血液运输 O2 有效的特性表现。第一阶段:PO2 值在 813.33kPa (60100mmHg )维持氧饱和度(90%)第二阶段:PO2 值在 5.338.0kPa安静条件下代谢所需第三阶段:PO2 值在 2.675.330kPa机体的氧储备氧离曲线的位移:Hb与氧的结合与分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当氧离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表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 A曲线左移:表明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因为曲线左移后,在低氧条件下,Hb仍然有较高的氧饱和度。B 曲线右移:表明Hb与氧的亲和力下降。影响氧离曲线位移的因素: pH值和CO 2浓度的影

22、响肺通气pH上升,CO2下降,曲线左移组织换气pH下降,CO2上升曲线右移 温度的影响(T上升,曲线右移,反之下降T)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升高,曲线右移,2,3DPG下降,曲线左移 Hb自身性质的影响H+浓度变化以后是怎样影响呼吸的动脉血中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浓度降低,呼吸受到抑制。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高(血脑屏障)所以血中H+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氧对呼吸的影响吸入的空气中,若PO2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则可以引起呼吸增强。实验证明动脉血中PO2降到10.6kPa(80mmHg)以下时,呼吸深度和频率都增加。这是通过血氧

23、下降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反射性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实验证明,当动脉血中 PCO2 增高 0.2kPa(1.5mmHg),便可使肺通气容量增大一倍,加快 CO2 的排出,以维持血中的 CO2 含量的相对恒定。若 PCO2 降低 0.2kPa(1.5mmHg),会引起呼吸暂停。第六章1 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的一系列过程称之为消化。消化的方式:物理性消化(口腔咀嚼):是指通过咀嚼和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并将食糜向消化道后端推进的过程。化学性消化(酶消化过程):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

24、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微生物消化(各类微生物参与的消化):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发酵的过程。口腔:物理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化学消化(反刍动物)胃:物理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化学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 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小肠:物理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 化学消化(胰腺分泌胰液)消化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2 吸收:饲料经消化后,期分解产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吸收部位 类型 吸收成分胃 单胃动物 少量水,无机盐反刍动物前胃 VFA、CO2、水、无机盐大肠 食草动物、禽类大肠 水分、盐、VFA、CO2、CH4 等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前段

25、 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空肠中段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回肠 盐类、VB123 小肠运动的形式:分节运动,蠕动,钟摆运动。胃运动的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收缩,蠕动。胃运动的生理功能:(1)贮存食物(胃底、胃体前部)(2)机械消化(分裂成小颗粒,形成食糜)(3)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4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因为: A .小肠内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消化液和消化酶,如胰液、胆汁、小肠液等。其中的各种消化酶,对饲料(食物)的各种成分都能进行彻底的消化。饲料在小肠内经过充分消化后,已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B .小肠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马、牛、猪等动物的小肠较长,约为 1018 米,且

26、小肠粘膜上有环状皱褶,皱褶上又有大量的绒毛,这些结构可使小肠面积增加数百倍,很适合于营养物的吸收。 C .饲料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作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a 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慢;b 较大的展长性;C 持续的紧张性;d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e 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二) 生物电特性:a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较小 b 慢波电位(slow Wave)肌源性基本电节律 c 动作电位也称快波 6 各类物质的消化吸收物质类型吸收形式 吸收部位糖类 单糖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甘露糖吸收方式: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继发性主 3动转运载 体:SGLT(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 4GLUT(葡萄糖转运载体)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蛋白质 以氨基酸、小肽形式吸收;主动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 脂肪VFA 由瘤胃壁上皮细胞吸收网胃、瓣胃吸收过程相同,但吸收量少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与脂类一起吸收回肠无机盐 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