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复习要点之精华.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92164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基础复习要点之精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态学基础复习要点之精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态学基础复习要点之精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态学基础复习要点之精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态学基础复习要点之精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生态学基础一 真题中的名词解释 【每题 3 分】1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犹豫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主要强调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它们与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主要是功能上的单位。2 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照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成为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称作食物网。3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照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成为食物链。4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

2、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有 4 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5 群落(community):生态学不同层次的组织单元之一,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

3、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6 群落垂直分布:【指的就是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的垂直更替,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7 群落水平分布:包括经纬地带性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经度或者维度的递变,而引起的群落类型也沿经度或者维度呈水平更替现象,称为水平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因而从赤道向南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即所谓的纬向地带性。由于海路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的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

4、分异,因水分状况由东向西沿经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经向地带性8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9 栖息地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程生境10 廊道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遍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和输电线路等,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起结构和功能的多样化。 11 流域: 自然地理学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12 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力的工具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

5、依赖,相互依存相互获利。菌根,根瘤是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 13 破裂化: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实质上包括了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五种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14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产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15 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16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

6、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即大气中对长波肤色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其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约占全部温室气体作用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由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升高是由于化石能燃烧,植被破坏和农田扩张所致,因而徒弟李彤和徒弟覆盖变迁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1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它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到环境中,为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8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群落交错区内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往往

7、包含两个或几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所以种的树木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这种在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树木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例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的植物种数达 30 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第六章生物群里的组成和结构)边缘效应:指班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斑块中心部分在气象条件(如光,温度,湿度,风速)、物种形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都可能与其边缘部分不同。19 水平地带性:经纬地带性 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经度或者维度

8、的递变,而引起的群落类型也沿经度或者维度呈水平更替现象,称为水平地带性。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20 木桶效应:人口容量的水桶理论认为,如果我们把某一特定的人类生态系统比作一个形状既定的水桶,则该系统的人口容量就是装在这水桶中液体的重量,他取决于三个系数:一是水桶的底面积 S,二是水桶的壁高 H,三是液体的比重 P,其人口容量 W 就是:W=S.H.P 所谓底面积,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壁高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重是指人口的消费水平的倒数。21 水的生态作用:1 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2 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有影响 3 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

9、响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生物起源于水环境。22 地形的生态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23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24 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

10、灌丛。25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的动态平衡,它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或其他降水形式又到地球表面的运动,这事地球上太阳能所推动的各个环节环中的一个中心循环。水和热是构成一切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水依靠热能来推动,才能不断循环26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通过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等过程,对人类提供的服务称生态系统服务。2) 重点概念1.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2.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3.垂直

11、分异:地表的高度产别而引起的温度,日照,降水,气压等要素的差别其中温度变化对于植物的分布影响最为显著4.生态流:景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城市生态流:城市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生活和生产,具体表现为城市的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正是这些循环流动把城市生态系统内的生活,生产,资源,环境,时间,空间等各个组分以及外部环境联系了起来,这一切可以统称为生态流。能量流动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全过程称为能流,能流的特点是单向不循环性5.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

12、性质上不同,但又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6.基质: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质,草原基质,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在许多景观中,其总体动态常常受基底所支配7.土壤: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动物,植物的疏松表面,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8.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正与生产者相反。9.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10.

13、消费者:所谓消费者就是针对生产者而言的,即他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1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12.种间竞争: 近缘种围绕着共同的资源而斗争,其结果是一方或双方种群的生长分布和增殖受到不良影响,称之为种间竞争。13 季相: 群落在一年中因各种植物的不同物候进程而在不同季节里表现出来的不同外貌。 13.潮汐: 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运动现象。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的周期性水平运动,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14.赤潮:又称红潮,是由于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原生动物

14、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值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15. 湿地:是介于和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2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M的水域,湿地具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18 营养级: 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19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 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最重要的生态

15、效率(Kozlovsky,1969)有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或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20 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入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果期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制的存在。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21 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负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的平衡靠负反馈机制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 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

16、境之间, 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及结构与功能之间,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能够使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的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是指系统或其中某成分因一系统输入而在输出上产生一响应变化趋势, 该响应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导致产生该响应变化的系统输入, 使该输入受到抑制从而衰减之22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23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4 寄生:是指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主要养分以维持生活现象。25 共生:生

17、物间密切联系、互有益处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3) 自我总结版重点概念1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有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层)组成,生物圈的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 23KM 的高空,而在地表以下可延伸到 12KM 的深度,但是有机体能够定居的区域比这一范围要窄得多。2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与环境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 shelford 耐性定律,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提并论,把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上线的因子都称作限

18、制因子。3 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用范围的大小为生态幅,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4 生物的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极值,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是通过生理过程或行为的调整而实现的。5 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这些作为指示者的生物叫做指示省去,生物的指示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个种的指示作用都是相对的,仅仅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起作用,而 在

19、另一时空条件下将失去意义。6 广适种: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是生物扩大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内稳态机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它只能扩大自己的生态幅度与适应范围,从而成为一个广适种。7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是研究种群数量在实践上和空间上的变动桂林,研究内容包括 1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2 种群的分布 3 种群的数量变动和扩散前一 4 种群调节。8 生活史或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成为生活史或生活周期,各种生物的生长,分化与繁殖格局都不相同,其生活史由遗传物质决定,一般不能改变,但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塑性,但是生活史格局保持稳定。9 繁殖成效:生物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

20、与未来繁殖输出的综合成为繁殖成效,是物种固有的遗传特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繁殖成效用来衡量个体在生产子代方面对未来时代生存和发展的贡献。10 生物的逻辑斯蒂生长:生长中的生物在单位内的生长量定量化绘制成生长过程图,生物个体几乎具有相似的生长形式,即 S 形生长曲线,数学关系式逻辑斯蒂方程,曲线分3 部分,停滞器,指数期和静止期。11 繁殖策略:生活史是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包括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环节,其中繁殖是生活史和进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生物的再生依赖于繁殖过程,生物要最终繁殖成,繁殖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克服由环境眼里,竞争,捕食等造成的危险,从而适应所处的生存

21、环境条件,这样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响应的适应方式,为繁殖策略,各种生物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环境眼里性质与强度不同,因为这些环境天剑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形成不同的繁殖策略。12 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植物通过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残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13 协同进化:为种间关系的一种,指在金华过程中,一个物种的形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形状本身有作为前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14 偏利共生:共生种支队一方有利为偏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等附生

22、在树皮上。15 竞争排斥原理: 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16 生态位: 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17 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度区域,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其特征由相邻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交错区内往往包含两个或几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

23、有的种,种的树木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具边缘效应。(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18 周期性演替:多数群落的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类型,称为周期性演替。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多数群落的演替有一定的方向性,但也有一些群落有周期性的变化,即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然后又回到原有的类型,称周期性演替,如:石楠石蕊熊果石楠。19 原生演替:以起始条件划分的演替类型的一种,指开始于原生落地或原生芜原(完全

24、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职务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的群落演替。20 次生演替:以起始条件划分的演替类型的一种,开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21 水生演替:以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的一种,指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是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例如淡水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22 群落复合体: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以至于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的结构格局,又称为群落复合体,在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等植被过渡带的地区表现更充分。23 气体型循环: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

25、循环过程,如氧,二氧化碳,氮循环等。24 沉积型循环:主要储蓄库与岩石,土壤联系的为沉积循环,如磷,硫循环等。25 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即为全球变化。26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模拟实际人工符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房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具有科学内涵。27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

26、,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28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针对受损而言的,受损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关系的破坏,生态恢复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生态恢复的目标是把受损的生态系统返到它先前的,或者类似的或者游泳的状态,最终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明显地融合在周围的景观中,或者看上去类似某一熟悉且可以接受的环境,恢复不等于复原。29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0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稀少或缺少,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衰退或丧失,呈现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变化过程

27、。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 8。31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 k 表示,当种群达到 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 k 值为环境容纳量。32 城市人口容纳量:在一定自然背景基础、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城市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33 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 6 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34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

28、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二 知识点 【每题 5 分】简答,要求概念明确,阐述清楚,举例子不需展开。(4*15=60)一、8*5 1 画图表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关系,并标明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 画图并简要说明湿地净化水质的原理3、生态系统功能解答: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即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

29、主要是由绿色植物担当的。只有绿色植物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即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以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和转化。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普遍现象,对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能量流是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一切生命活动都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个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生态系

30、统中的信息可分为两类: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4、水因子作用 解答:一: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首先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容积,对许多化合物有水解和电离的作用,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被生物吸收和运转,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二: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三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是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有的生长条件,种子萌发时需要较多的水分,促使种子萌发。水对动物也有较重要的影响,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停滞发育或者休眠。此外,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