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部尺度,否认这一点,既无法揭示社会进步的实质,也无法找到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既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可以走城市武装
2、起义的道路。错误1)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一个国家具体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决定于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本内容。这些都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首先从农村开始,发动农民,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力量,然后才能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
3、着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归根结底,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1.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正确。 (1)变化发展着的
4、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不断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实践还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2.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资本资本主义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错误。 (1)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在国家管理中,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2)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剥削者的民主。因此,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国家权力是否直接由人民行使,而在于两种民主的阶级实质不同。1.假象是一种错觉。答:错误。
5、假象是现象的一种,是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本质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规定、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2)假象和错觉有本质区别: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是客观的;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3)假象同错觉又有联系,即假象容易引起人们的错觉。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的思想。答:错误,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筑建的理论大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建设中,毛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天经地义。 (2)毛思想是毛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论著是他的集中概括。但毛泽东思想又并不是毛
6、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1.正确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认识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答:错误。a)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任何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不论其是否远离现实生活,都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天而降得,都是来自客观世界,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他的原型b) 正确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或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唐的观念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2.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
7、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正确,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 (2)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的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产出。我国经济效益低下,这已成为经济生活中多种矛盾的症结所在。 (3)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的满足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1.尊重客观规律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
8、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2)事实证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不矛盾的。人们越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相反,违背规律,盲目蛮干、任意妄为,不仅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化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错误。 (1)生产资料所有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性质上是否是公有制,还要着这种所有制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及具体体制(2)我国生产力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
9、私有制的状况,从而大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就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反而有碍于生产力的发展(4)就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说,还有一个具体制度的问题,要探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1.多数人用户的就是真理。答:错误 多数人拥护的不一定是真理 A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要看它是否
10、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社会实践及其结果才能充当这一标准。而人们是否拥护,这是一种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标准。B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必然在指导实践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这是实践标准的作用。但不能说获得多数人的拥护就一定是真理。迷信和谎言在一定条件下被多数人拥护,但却不是真理。但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开始时只有少数人拥护,也不能否认它是真理。最终还是由实践来证明其真缪。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答:正确。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科学论断。A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
11、不可能的。B 这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失去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的机遇,导致了中国的长期贫穷落后。建国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有一次失去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的机遇。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门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只能使自己落后。C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中国的发
12、展离不开世界。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答:正确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可以转化成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成真理。2.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答:错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
13、设急于求成的错误。这两方面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1.真理是有用的,因而“有用即真理”答:错误实用主义宣扬 有用即真理 的错误在于(1)他取消了判断真理的客观标准。 有用即真理 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真理标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是非 2)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他的客观性。真理的有用性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以它的客观性为基础的。有用即真理 把是否对主观有用看成是真理的判断标准,这就取消了真理的根本属性,吧真理主观化了,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3)它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它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
14、但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谎言和诡辩可以被帝国主义、剥削阶级利用来欺骗人们,但却不是真理。1.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答:错误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2)市场经济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结合,与谁结合,就为谁服务。社会主义可以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3)可以极大的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改变。1.偶然性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只起破坏作用答:错误 这是对偶然性的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1)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
15、的哲学范畴,它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受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性。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偶然性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促进事物的发展,避免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答:正确 作为马克是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具体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进行了正
16、确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在表现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势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政策。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简答题3.简述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同一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贯通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它们都是矛盾的根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区别: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暂时性和可变性。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才能相互联结
17、共处于同一个体中,丧失了条件也就失去了同一性,就不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他的无条件性。无条件性并非不要求条件,而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斗争,斗争性还能打破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在任何条件下都贯彻下去的趋势。3)互相联结的表现: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4.简述“三三制”政权的性质及施政特点。“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采取的形式。在这个政权中,共产党、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段的具体形式,是几个革命阶段的联合专政。 实施特点:一是要体现抗日与民主两大精神;二是要兼顾一切抗日阶级和阶级的利益:;三是共产党必须依靠政策、真理争取优势,掌握领导权,保证这一政权的新民主主义性质。5.简述依法治国的内容和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渐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有法可依、有
19、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应具备哪些条件?(1)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可以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2)要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第一,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第二,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简述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得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
20、“一化三改”为核心。其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3.简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
21、模式。3.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实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推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断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具有的历史意义:(1)社
22、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作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得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地基础。 (2)党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的设想,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5.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1)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
23、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 (3)社会主义也因该搞市场经济。2.这些理论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本质而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2)
2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这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不同事物的前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4.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2)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互相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两个联盟的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和革命事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5.简述社会主义的根本
25、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以它的发展为根本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3)只有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创造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决定
26、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复杂多样性。 (1)首先表现在量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但高度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数量的增减与构成事物的成分空间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2)还表现在质变形式的复杂多样性,但但高度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是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还表现在量变与质变的互相渗透,即总的量变过程中,虽然事物整体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发生了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而在质变过程中又包含着新质要素的量的扩张。4.简述实事求是原则。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主要内
27、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2)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原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和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必然性。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方式
28、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
29、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答:(1)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孤立存在的(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从来如此的,至多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或发展。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研究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而上学由于孤立、静止地看问
30、题,必然以偏概全,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性,因此必然陷入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错误泥坑。总之,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4.简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的火车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个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其主要特点有:(1)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消息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段的联合专政。 (2)新
31、民主主义的政体,即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过程中,一定时期采取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前途是社会主义。5.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具体包括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实行两种制度保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3.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答:人类
32、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内容主要是:A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B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物质实体和物质运动形式,其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成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尺度 C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形态的一次更替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3.简述工
33、农联盟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答:工农联盟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 A 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B 农民阶级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 C 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革命,农民是主力军 D 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无法进行。因此团结农民结成强大的工农联盟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答:(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
34、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答: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设施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必然或早或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
35、应的上层建筑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反之,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好似二者辩证关系的集中表现。四、简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和相互关系答: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
36、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成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作用。其中包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起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药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
37、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总之,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 5 个特点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1.简述实
38、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又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最根本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认识才能发生。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得到发展,这事因为:a 实践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促使认识活动进入新的领域,b 实践还提供认识新的对象的必要物质手段,c 在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为解决新的认识课题准备了主观条件。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任务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四、简述 工农武装割
39、据 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1、这是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2、土地革命是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存在和发展的战略依托3、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五个方面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0、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有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简述系统及其主要特征以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答:1、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
41、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A 整体性 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她的各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性质和功能,这是系统地本质特征 B 结构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有组织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则,而且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 C 层次性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可以成为更大系统地要素,作为系统地任何一个要素,相对于他的下一层来说又是一个系统 D 开放性 即系统总是同一定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系统地主要特征中整体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2.系统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是:A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
42、去其原来的意义 B 整体是按一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 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2.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社会制约性答: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内容 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A 从经济条件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
43、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条件对人们创造历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 从政治条件看,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性质对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最为明显 C 从精神条件看,传统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起着促进或阻碍的做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论述题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不依赖于任何人类的客观内容;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
44、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方面的正确认识,还有待于不断发展,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从深刻性上看,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对象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还有待于不断深化,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指导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正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在社会主
45、义革命建设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它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正因为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又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统一起来,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凝固不变的教条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46.试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阶段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答:(1)社会文明一般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方面构成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则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总和,它体
46、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反映特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2)三个文明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方向和进程。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其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主导,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
47、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没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46.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的大问题(2)发展是目的。这是处理三者相互关系时首要树立的观念。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 (3)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在改革与发展之间,发展是目的,
48、改革是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机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深入下去,才不会半途而废。 (4)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在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既要做到变,同时也要做到稳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要造成并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就必须改革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社
49、会的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是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辩证头脑,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46.论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建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又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其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