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实现高中语文生成性阅读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让课堂教学走向人本,真正体现师生教学相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教师促进学生整体、创造性发展的主阵地。课堂具有真实性、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所以,我认为,正确处理课前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学生从被动的获取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寻求能力,激发学生灵动的智慧,创设鲜活的课堂,探索一条适合高中语文教学之路,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键词 生成 预设 学生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全部范围。 ”因此,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才能使课堂变得灵动。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
2、走向“学习的引领者” 。但是,当前相当多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有:1、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2、预定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课堂引导随意性较大,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 3、引导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资源的浪费。一、语文课堂问题生成的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
3、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1、了解教材,掌握学情。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2、创设情境,预备生成。 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
4、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 ,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
5、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对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将随学生个体间充分的对话而消失。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我提出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林黛玉吗?”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使语言文字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活”起来,在创作中升华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
6、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3、 鼓励质疑,激发生成。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问题生成就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既引导学生对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让学生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在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基础上,再追问一句“还有什么”。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 100 倍!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
7、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
8、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把提问权多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单向交流变成双向交流、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4、重视错误,转化生成。 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错就丢脸色或多指责,而要把它变成问题生成资源,使错误也“美丽”!能使学生在错误中思辨,在碰壁中顿悟,自己感悟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
9、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教师不能预设课堂中的错误信息,但可以机敏地利用错误信息生成出精彩。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及时解决,利用好有“价值”的内容,让它大放异彩。学生出错的地方,往往是知识的易错点,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教学的盲点、薄弱点。教师如果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那么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科学的阅读方法。5、活跃讨论 促进生成课堂讨论,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
10、、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课堂讨论是最容易出现令教师措手不及的生成的,这些生成恰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教师如果利用好课堂生成的信息,那课堂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
11、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往往会让大家的思维更活跃,常常生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新思维、新方法,教师要从学情出发,以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契机,抓住生成朝有利的方向转化,顺学而导,就会在课堂上出现亮点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项研讨行为,有利于师生思维的碰撞,新观点的生成,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让课堂更精彩。6、向外拓展,助力生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如:学包身工一课,可让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当今社会民工生存状况及各
12、企业的福利待遇等问题,并小组结合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走出学校,学生了解了社会,拓展了视野,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发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如学习姓氏渊源和姓氏文化一课时,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知识欠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达到学习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动态生成,让课堂不断呈现精彩。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因此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我们可以积极构建问题生成语文课堂,从实质意义上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 以此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1余映潮: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年第 10 期)2潘涌: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 (学科教育2011 年第 1 期)3 金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9,06. 4 化栋.高中语文课堂随机问题生成探究J.华章 ,20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