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管理没有人愿意被管理.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11342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员管理没有人愿意被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员管理没有人愿意被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员管理没有人愿意被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全员管理 没有人愿意 被管理 引言:“管理” 往往与人性的一些基本假设相悖,因为没有人愿意“被管理”。这些理论可以包括行为科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社会责任理论等等。比如,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勇于承担责任并期望尊重和成功,而 “管理”中存在的强制性的控制、惩罚和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好方法。 说到全员管理,我们首先会想到对“管理” 这个词的理解。按照传统管理学理论,所谓 “管理”,是一个人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法,借助其他人的劳动而取得劳动成果或者将劳动成果最大化的方法。也就是说,管理中有“管理者”与“ 被管理者” 双方。因此,

2、如果说上述“ 管理”是正当的,那么“全员管理”就显得似是而非了全员管理,大家都参与管理,那么你管理的是谁?在全员管理中,还有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回到西方工业化肇始的久远年代当中。可以说,“管理” 这种活动是西方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而自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管理” 就因为充满了与人性的种种相悖之处而遭遇了 “被管理者”的阻击,19 世纪西方社会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就是其典型表征。那时,带有“全员管理”初始状态的劳资协商、劳资谈判,就变成用来消解“管理” 之弊端的重要手段。因此细说起来,全员管理的发剙不是源于很多人说的霍桑试验,而起码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后半期。丹尼尔。

3、雷恩在其著名的管理思想史第九章的“决策中的雇员参与”一节,探讨了“工厂民主化” 的开端工会运动和产业关系、劳资合资、员工代表计划。在这一时期,被称为“进步之子” 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约翰。康芒斯为美国劳资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终其一生在“使资本主义变得美好,竭尽全力挽救资本主义我也想尽最大能力使工会变得尽可能更好”。由上述可知,与其说“全员管理 ”似是而非,毋宁说“管理” 更是如此。这是因为,“ 管理”往往与人性的一些基本假设相悖因为没有人愿意“被管理” 。因此,我们可以把 “全员管理”看成是基于一些理论基础对“管理”做出的矫正。这些理论可以包括行为科

4、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社会责任理论等等。比如,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 ”假设认为,人们勇于承担责任并期望尊重和成功,而 “管理”中存在的强制性的控制、惩罚和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好方法。既然全员管理是好东西,为什么这么多年在企业中难以推行呢?我想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资本为王,资方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让渡权力的,历史上大部分全员管理行为都不是资方主动努力的结果;二是利益冲突,管理方式的变革首先意味着利益格局的变化;三是人的有限理性在理论上“勇于承担责任并期望尊重和成功”的人,真正拥有了权力后未必完全做得到。因此,所谓全员管理,未必是在企业全面实施“全员”

5、 的管理,而是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使员工逐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因此,全员管理有时候可以是民主管理,有时候可以是参与管理,有时候可以是授权管理,有时候可以是员工的自我管理,等等。综观目前的企业实践,全员管理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层次:(1 )劳资协商制度。1944 年国际劳工大会规定,要“根据切实承认集体谈判的权利和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下,把劳资双方的合作作为努力目标”。劳资谈判和劳资协商制度一直是全员管理和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这直接关乎员工的基本待遇和物质报酬问题。(2 )沟通参与。沟通参与是指企业通过设立相应制度,使管理层和一般员工能够就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沟通融合

6、,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建立共识基础上的信任合作,直接改善管理效果。沟通参与活动在一些时候也可以演化为共同决策。(3 )合理化建议。合理化建议即定期就企业总体问题或局部问题征求员工的意见与建议,并通过一定的制度路径进行激励及将建议在企业工作中实施。如果操作成熟,这是全员管理的重要方式。(4 )员工持股。员工持股计划是指员工或部分员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定数额的股份而成为公司的股东,将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是公司激励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员工能够积极参与管理过程、逐步实现全员管理的重要途径。(5 )员工董事监事制度。员工董事监事制度即员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享有决策权、

7、监督企业管理,这是全员管理中较高层次的形式,对参与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6 )员工深度参与管理过程。员工较深度地参与管理过程,是最能体现全员管理精神的活动,表现为这样一些方式:第一,授权,即就短期任务或上期职责实施上对下授权。第二,质量活动小组之类的参与管理活动,由员工自愿组织,其目的是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改善工作业绩与质量等。第三,员工参与决策与管理委员会等,如通用电气公司实行“全员决策” 制度,使那些平时没有机会互相交流的职工、中层管理人员都能出席决策讨论会,还有其它一些西方企业的劳资联合委员会或雇员委员会融合工会代表与管理方代表,专注于如何提高企业生

8、产率和如何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第四,在全新制度设计下,逐步实现员工的自组织和自我管理,如海尔集团正在推行的三级三类“自主经营体”。无论是全员管理、民主管理,还是参与管理,其本质都是希望融洽劳资关系,显示对员工的尊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等。但是在实施全员管理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一些企业或其它组织实施全员管理,只停留在宣传和号召层面,有的甚至假“全员管理” 之名行“全员替上级干活”之实。二是与资方和管理阶层不同的是,员工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素质相对偏低的、利益诉求多元化或多样性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参与管理活动,在纠偏传统管理的同时,也会给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因此,要

9、保证全员管理的正确与有效实施,企业需要提出能够切实保证员工利益、激发员工参与,同时又能保障企业利益不受损失的有效措施,并通过其实施逐步演化成全员管理的保障机制:(1 )利益机制,任何的全员管理措施,都首先需要设定基本的利益机制,是劳资双方能够通过持续博弈达成一种暂时平衡。良好的利益机制设计,既是激发员工参与全员管理的有效手段,更应该是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害的重要前提。(2 )组织机制,全员管理往往与企业中的新组织有很大关系,比如前述的各种委员会、小组及团队等。对于这些实施全员管理、同时有别于企业传统组织的“组织” ,企业应给与充分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并赋予其不同于传统管理的使命。(3 )沟通机制,全员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的、以控制为核心的管理的过程,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离心化 ”或“分离化” 倾向。为避免决策分散和管理分散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即时的、全面响应的沟通机制,是全员管理的重要前提。越是全员管理的分散,也就越需要信息沟通的及时有效。(4 )制度机制。以上所有的机制设计,都需要充分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所谓全员管理,并不是忽略制度的自由发挥和“我的事情我做主 ”,而是一个员工将制度视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契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遵守制度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