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工学院“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湖工党发201329 号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 4 号) 、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和湖南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全面推进“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
2、式改革制订以下实施方案。一、 “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一)基本内涵我校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三重一高”(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所谓“重基础” ,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所谓“重技术” ,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所谓“重能力” ,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所谓“高
3、素质” ,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重”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一高”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础技术能力素质是一个层次性递进过程,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渐进性和上升性。我校“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为“学程分段、分类培养、协同育人” ,基本要求是“学生主体,需求导向,能力主线,分段分类,强化实践,协同育人,多元评价” 。所谓“学程分段、分类培养” ,即指低年级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 ,高年级“多向选择、分流培养” 。主要内涵是,改革原有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
4、育模式,对适宜进行大类培养的专业,按照“学科相近、基础融通”的原则,按学科或专业关联度,以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为核心,划分不同的专业大类。学生入校后,前两年按专业大类打通培养,学习相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从第三学年开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分流培养,从而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单表述为“2+1+1” ,即将大学学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学一、二年级,本阶段淡化专业,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含通识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 、学科基础课程(含学科门类基础课和专业大类基础课) ,实现扎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第
5、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本阶段主要开展专业教育,开设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培养综合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第三阶段为大学四年级,本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教学单位按专业方向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同时,开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选修课,如职业资格课程、专业技术资格课程,供学生选读,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所谓“协同育人” ,即指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到人才评价,邀请地方政府、产业企业界全程参与,做到合
6、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创业、合作创新,统筹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施嵌入式、订单式、项目式、顶岗式等多种协同育人方式,构建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二)主要特征1、在学科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方面,坚持立足湖南尤其是衡阳,着眼工业产业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和向国内外开放办学的办学定位。2、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凸显主要面向湖南尤其是衡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基础理论实、专业技术精、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特色。3、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注重构建学科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融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4、在课程结构方面,形成知识、技
7、术、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级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 “两大模块”即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5、在教学实施方面,突出以应用能力为本的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育人机制。6、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逐步建立与国内外行业企业标准接轨、多主体、定性定量结合、注重过程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二、改革的理念基础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全面推进“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思想基础,具体体现如下:(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教育
8、既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也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更不同于学术型本科教育。既不能因从事本科教育,而全盘照搬传统本科的办学模式,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和应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应该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遵循本科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强调实践,突出应用。(二)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观要树立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人成才的人才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观树立“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将学术、技术、职业三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一要树立协同育人观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结合育人机制;二要树立“大工程”的教育观念。大即指系统性、综
9、合性,它体现了工程与科学的综合(相关理论、知识、技术、能力融合) 、工程与艺术的综合(宜人、美观) 、工程与人文的综合(人性、责任心、协作精神) 。要走出传统的“技术模式” ,树立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大工程观” 。三、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按照“学生主体,需求导向,能力主线,分段分类,强化实践,协同育人,多元评价”的基本思路,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与建设工作为契机,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
10、手,以科学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培养实施途径为手段,实施因材施教、分段分类培养,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和特色培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成全省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名校打下坚实基础。(二)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培养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改革,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11、”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推行以“学程分段,分类培养、协同育人”为基础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和全面化;建构适应湖南尤其是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构建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推行探究式教学方法、双语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化实践育人途径;细化优化学生课外的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实践活动内容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三大课堂内容上有机统一、目标上高度一致,形成教学、团学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力;改进人才评价体系,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原则;人才培养适应性原则;立足地方
12、、服务地方和行业原则;教学过程主体性原则;培养制度人性化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实践实训全程性原则。四、改革的突破口:政产学研用结合突出政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是我校“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一)主要依据湖南尤其是衡阳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实现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成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界人士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内容及其实施进行论证。(二)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嵌入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和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定向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事业
13、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实习实训“双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 ,培养质量“双评价” 。(三)充分发挥校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政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机制。五、改革的主要任务(一)首要任务: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反映,更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体现和实现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目标的“平台+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素
14、质为目标的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1、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需要和职业要求广泛采集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据此来组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突破传统按学科范式设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平台+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2、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开发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按“基本技能初级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计实践教学时序,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专业实习、开放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训练。3、素质与能力拓展体
15、系。将素质与能力拓展活动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素质培养包含丰富的内容: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等。广泛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和学生学科竞赛。深入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学生进行研究性方法的培训,推动学生作品向产品转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核心工作: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是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三个对接” ,即:
16、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按照能力与专业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完备性,课程体系注重技术知识、技术能力的应用性,做到课程体系由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平台”课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模块”课程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要体现专门性和个性。具体包括:(1)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的基础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2)通过构建“专业主干(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职业素养选修课”和集
17、中性实践课程的模块化专业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3)通过构建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将第二、第三课堂课程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如下:课程结构 要求通识基础课程(必修)开设思想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要求增加课外实践教学课时比重通识教育平台文化素质课程(选修) 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体育三大类课程,要求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必修)理工科专业统一开设高等数学、工程数学(选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
18、换(选开) 、大学物理与实验,文科专业统一开设经济数学等。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必修)根据学科交叉、专业相近的原则,将我校专业划分为九大类:机械工程类、电气信息类、环境与安全类、材料与化工类、计算机类、大商科类、土木建筑工程类、艺术类、文学类,要求各专业大类下所开设的基础课程一致,要求各专业大类统一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必修) 开设培养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要求每个专业的学生必修XX 方向专业方向课程(块选) XX 方向根据经济(行业)社会发展特点和择业需要,每个专业灵活设置 2 个及以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供学生在第 67 学期“块选”专业教育平台 职业素养课程(单选) 开
19、设与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等有关的考证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本技能训练 军训、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思政理论综合实践、语言应用综合实践、计算机应用实践、数学应用实践等初级综合技能训练 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就业实践等高级综合技能训练 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创新技能训练 科学研究、开放性实验等集中性实践教育模块思想道德素质素质与能 科技文化素质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大学生艺术节” “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三下乡”等为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社会公益、社会调查、文艺展演、体育竞赛、读书报告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身心素质力拓展模块职业素质2、
20、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是关乎“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败的核心之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先进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为此,要组织任课教师开展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性研究。每门课程主要内容的定位,应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应按照“新”和“精”的原则,着力反映学科前沿,以适应行业发展形势,体现时代特征;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传授原理性、策略性、发展性、创造性知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文化素质修养课程和语言、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选修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使学生接触到较广的知识技能。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课程库建设,整合更新教学内容,落实课程(群)负责人制,制定完善课程教学大纲。(2)加强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含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校企合作课程) 、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3)健全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鼓励教师在选用国家推荐的最新统编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和习题集 ,加大自编特色教材建设力度。(4)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设计,合编教材,鼓励教师将行业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