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山市黄山区“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黄山市黄山区农业委员会二 一七年五月1目 录第一章 “十二五 ”发展回顾 .1一、发展成就 .1二、有利条件 .4三、面临机遇 .5四、面临挑战 .7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发展思路 .9三、发展目标 .10第三章 主要任务 .13一、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3二、推进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1三、推进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4四、推进开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深化改革 .29五、推进共享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32第四章 示范行动 .36一、绿色增效示范行动 .36
2、二、品牌建设示范行动 .36三、科技推广示范行动 .37四、主体培育示范行动 .38五、改革创新示范行动 .38第五章 保障措施 .40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40二、加大投入,强化政策保障 .40三、科学引导,强化科技支撑 .41四、建设队伍,完善服务体系 .42五、健全制度,强化法制保障 .431黄山市黄山区 “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是黄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攻坚期,为落实新理念、明确新目标、厚植新优势、促进新发展,根据黄山市黄山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特编制黄山市黄山区“十三五 ”
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 展规划。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黄山区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 三农” 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十二五 ”确定发 展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一、发展成就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黄山区通 过大力实施水稻 产业提升行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等,有效确保了粮油稳定生产。2015 年粮食总产量 5.4 万吨,较 2010 年 5.5 万吨,减少1.8%;油料总产量 3643 吨,较 2010 年 3332 吨,增加 9.33%;茶叶总
4、产量 1476 吨,较 2010 年 1340 吨,增加 10.15%;肉类总产量 8458 吨,较 2010 年 8227 吨,增加 2.81%;禽蛋总产量 1365 吨,与 2010 年 1381 吨,基本持平;水产品总产量 8123 吨,与 2010年 8100 吨,基本持平。蚕茧、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量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2、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十二五”时期,黄山区以粮油 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实现稳 定增长,以茶叶、笋竹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以水产养殖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实现持续增长,以食用菌、特种养殖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农业日益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支
5、柱产业。通过政府领导和优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东南西北中 ”各具特色的 产业布局。中部盆地粮油副食品基地,东部山区笋竹、太平猴魁茶基地, “三丰”丘陵蚕桑、笋竹基地,西南部山区黄山毛峰、竹、中药材、食用菌基地。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黄山区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以粮油、茶叶、笋竹、水产、蔬菜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2015 年,全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3 家,其中省级 3 家,市级 20 家;实现太平猴魁、黄山毛峰茶原产地保护,太平猴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无公害茶园 4.24 万亩、有
6、机茶园 6700 亩;农产品创立省级著名商标 15 个,中国驰名商标 2 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205 个,家庭农场 73 个。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国内外展示、展销,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4、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黄山区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 著提高,水稻机收3面积达 80%以上,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插、机防、机灌、机采、机制等比重逐年扩大;设施栽培、畜牧规模养殖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保鲜、运输和检测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工程等培育,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进村入户技术指导,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农
7、业经营理念初步形成。5、农业多功能性日趋显现“十二五”时期,黄山区在 稳定粮油生产总 量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涌现出汤口翡翠人家、芳村新村、新明猴坑新村、甘棠庄里新村、太平湖太平渔村等一批知名休闲旅游景点,成为黄山区农民增收新亮点。6、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黄山区按照 “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重点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涌现出如山岔村、猴坑村、庄里村、南安村等一
8、批别具风韵的示范村,全区 16 个中心村通过省级美丽乡村达标验收;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生态家园等项目,农业 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高。7、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4“十二五”时期,黄山区始 终将农业增效和 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来抓,2015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较2010增加5988元,增长103%;农业总产值18.1亿元,较2010年增加7.4亿元,增长69% ;农村经济总收入122.34亿元,较2010年增加42.34亿元,增长53%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二、有利条件1、多样的局地气候黄山区
9、境内地形南高北低,峰峦起伏,秀水回环,高山、丘陵、盆地、河谷相间分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局地小气候显著,年日照平均时数 1647.6 小时,年平均气温 15.5,无霜期 231 天,年活动积温 4867.4,年平均降水量 1617.3mm。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大于水平差异,每上升 100 米年降水量增加 30-50 毫米,年均气温下降 0.47,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日照少,云雾多,湿度大的小气候条件,造就了生物多样性。2、丰富的生物资源黄山区位于北纬 30线,属中北 亚热带过 渡区,生物群落复杂多样,物种繁多,具有多种珍贵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异兽,以及畜禽良种
10、、名优水产、历史名茶等,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3、优越的旅游资源5黄山区地处安徽省“两山一湖 ”(黄山、九华 山、太平湖)旅游区的核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全,景区景点星罗密布,“一湖四门 ”(太平湖,黄山 东、南、西、北四门)均在辖区范围内,另拥有翡翠谷、芙蓉谷等 4A 以上旅游景点景区;境外与九华山、齐云山、牯牛降、西递宏村古民居、花山迷窟、歙县古城、屯溪老街等景区紧密相连,交相辉映。4、绝佳的生态环境黄山区是“全国生态示范区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局地小气候条件,加之多年来的森林资源保护,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态环境。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2.85
11、 万公顷,有林地面积 11.38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79.52%,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43%,有“天然氧吧 ”之称。三、机遇与优势1、政策机遇国家把“三 农” 问题摆 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了 14 个指导“ 三农” 工作的 1 号文件,从取消 农业税,到粮食直补;从农机补贴,到家电下乡;从农村社保,到农民就业;从新农村建设,到统筹城乡发展;从“两个 趋向” 到“四化同步”,从扶贫到脱贫攻坚,无不体现了“三农” 工作有良好的政策机遇。2、区位优势6黄山区地
12、处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是华东“四名” (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 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 闲度假中心,距离屯溪、芜湖、安庆等空港,京九、皖赣、沪铜等交通动脉,均不到150 公里,是投资兴业旅游的理想场所。3、产业机遇黄山区围绕茶叶、笋竹、渔业、香榧、玫瑰等五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 一村一品”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 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使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符合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为黄山区特色产业
13、发展带来良好的产业机遇。4、市场机遇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优质 、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人们的首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 色和有机食品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山区农业发展一直朝着重品牌、重质量方向发展, “三品一标” 认证一直位居全市的前列。未来,农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黄山区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内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需求稳步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其市场发展前景商机无限。7四、问题与挑战1、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约束黄山区拥有黄山、太平湖等众多旅游名胜景区,旅游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14、,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黄山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相对农业发展,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亮起“红灯 ”,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规模化发展。2、农业投资选择仍处于劣势农业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对其投资选择仍处于劣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向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产业流动。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农产品价格“天花板” 触顶和成本 “地板”抬升双重挤压,农业 比较效益空间压缩,价格补贴逼近“ 黄线” ;黄山区属于非粮食主产区,少有大的农业项目支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15、加快,优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者的体力、文化和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谁来种地 ”、“如何种好地”等问题突出。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8龄偏大、体力下降、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由过剩转变为紧缺;其次是农业的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逐步向单一化、产业化、专业化迈进,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项目体系,如专业化的机耕机种、机收机采、统防统治、贮运保鲜、加工销售以及技术指导、金融服务等环节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次,土地流转、租赁过程中的土地评估、中介服务组织,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也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4、农业规模化经营亟待加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规模化经营的带动力,对拉伸和延长产业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产业的核心。因农村诸多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小农生产甚至田土荒废无人耕种阶段,农业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导 致了产业难以真正“化” 起来, 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