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1、能量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第四周) 实验目标: 会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情感目标:1、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养成不挑食的习惯。2、初步学会测定方法。实验重、难点 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花生、火柴、解剖针、锥形瓶、温度计、试管夹、自制装置、量筒、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士力架的广告,让学生谈感受,从而得出食物中含有能量,但是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能量吗?我们学过的六大营养物质,哪些能够提供能量?哪些不能?那么这些营养物质中究竟含有多少能量呢?我们需要通过探究实验来获得。今天我们就
2、来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板书)二 、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根据步骤我们必须先提出问题,看到题目后,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提示:探究的食物必须是容易燃烧的。一根据本组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学案第一步骤提出问题1.学生小组讨论写出本组所要探究的问题,展示问题。2.根据提出问题,能否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提示: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必须作出假设的。二、制定计划并完善实验计划1、提示:(1)、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可以通过测量食物燃烧释放的热能多少来完成。(2)、1 毫升水每升高 1,需要吸收 4.2 焦的能量(焦是能量的单位)由此可得计算公式:(学生写在学案上,教师板书)1 克食物释放的能量=水的
3、毫升数(加热后水温加热前水温)4.2 焦水的质量2、根据公式提问:公式中哪些数值是已知的,哪些需要测量?(学生回答)测量需要工具,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对照自己实验台上的工具检查是否一致,3、介绍自制的燃烧装置以及酒精灯和量筒的使用。4、小组合作制定计划,把步骤写在学案上指导方法:看课本23-24页“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5、小组展示计划,其他组提出建议给予完善。2三、实施计划分组实验:全班4人一组,共15个小组,其中一人是组长,负责本组员的学习及器材管理。一人点燃花生米或核桃,一人拿试管夹,一人观测温度,一人计录数据,全组成员都动起来。温馨提示:1、正确使用酒精灯以免起火或烧伤。玻璃仪器轻拿
4、轻放,以免破碎扎伤。确保装置不热再接触,以免烫伤。2、测量水温时,等温度计示数稳定时再读数。3、要用外焰点燃种子,燃烧的种子也用外焰加热试管,减少热量的散失。4、小组代表及时把计算出的数据输入电脑的表格内本组实验数据水体积 加热前水温 种子质量 加热后水温 1 克食物释放的能量数据全班实验数据汇总组别 1克花生释放的能量 1克核桃释放的能量一二三三四五六七八四、得出结论你的结论是_展示结论五、表达和交流1、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是测定同一种物质为什么测定的数据会不同?学生分析原因解析: 如果探究同一种食物的各个小组,所得的数据有差距,可能是因为各小组实验测量中,实验器具不一样,能量的损失有差
5、距,也可能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测量不准确或计算出现错误等。2、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每个小组都是测定几次?这样的实验数据可靠吗?应该怎样做?(应该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从而减少误差)3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2、消化和吸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第五周)一、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
6、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二、教学过程1. 亲身体验,提出问题。每个学生取一块馒头细细品尝,然后提出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2. 思考分析,提出假设。学生思考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经历,提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3. 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4. 小组交流,完善计划。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
7、1)实验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所以对照组(1 试管)同时提供这三个条件,而三个实验组则分别只提供其中两个条件,缺另外一个条件。(弥补了教材中只有两个实验组的不足。)(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 37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5. 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有 3 个小组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 1、2、3、4 试管,还分别增加了:(1)5 试管。与 1 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清水一半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
8、解。(2)6 试管与 1 试管一样,但放入了 100 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6.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最终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7. 师生反思,总结规模。教师对各小组作出实验评价,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交流;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要有对照组);(4)预测实验效果;(5)观察实验结果;(6)分析结果,得
9、出结论。学生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有的小组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有的小组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4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细嚼慢咽!有的小组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这样不利于消化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3、血液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教案(第八周)一、教材分析: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可以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
10、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掌握。三、实验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血浆(blood plasma)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成分:90%的水、 血浆蛋白 7%2、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RBC):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含血红蛋白(Hb ) ,呈红色。功能:运输氧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血小板(P
11、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功能:凝血、止血3、激情、质疑-分析资料-相互交流-观察、分析、表述、交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4、进一步巩固:解答-创设情景: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出示资料-质疑: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演示实验:加入抗凝剂后的鸡血出现分层现象5、问题:分几层?有什么成分?其功能如何?56、组织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指导识回顾感悟与收获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4、血管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第九周)一、教材分析:以观察小鱼尾鳍实验为背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学会区分三种血管。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教师
12、要注意多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知识。三、实验教学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五、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棉花。六、教学过程:1、用浸湿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尾部,再放在培养血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2、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尾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大家在观察时,要识别准毛细血管,首先要注意是否红细胞单行通过血管。如果是,则这条血管就是毛细血管,然后注意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识别小动
13、脉和小静脉。现在开始实验观察。3、 (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如何区别三种血管的?4、 (回答:我首先找到了在流动血液中的红细胞,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就是毛细血管,再6看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流速度快,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小动脉。反之,则是小静脉。 )5、小结:回答得好,说明他抓住了三种血管的主要特点。请同学们按要求整理好实验用具。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膝跳反射(第 13 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
14、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三、实验教学目标: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 得出结论五、教学过程:3、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实验:膝跳反射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 叩击部位:膝盖下方韧带 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举例:含羞草对外界的反应是反射吗?衣藻或草绿虫的应激性是反射吗?强化认识创
15、设情景:为什么有的反射可不受大脑的控制?案例强化:针扎手,是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疼?组织学生探究:测定反应速度7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测定反应速度(第 14 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应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概述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有关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现象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神经调节是怎样进行的知识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验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三、实验教学目标: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举
16、例说出反射包括简的单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四、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分析讨论-相互交流- 得出结论五、教学过程:1、反射弧(reflex arc)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2、测定反应速度实验探究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做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相互交流进一步巩固解答 创设情景:开始学骑自行车为什么总是东倒西歪?8七年级生物下册实验教案7、环境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第 14 周)一、实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酸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酸
17、雨对小麦种子萌发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分析,发现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产生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的探究方案。突破方法: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但运用还存在问题,学生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教师应及时引导,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2.教学难点: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突破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没有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常识,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对学生来说较困难。因此,教师先向学生简要介绍酸碱度(pH)和酸雨知识,由教师带领基础较好的同学事先配制
18、好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但不标明浓度,让学生使用 pH 试纸测定 pH 值,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也减少了实验误差。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同结果,教师并没有做简单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回顾各自实验的做法并查找原因。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基本能反思出自己小组实验失败的原因。三、实验准备:1.材料准备: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数粒小麦种子。培养皿,烧杯,纱布,pH 试纸,蒸馏水,食用白醋,盐水,标签纸,相同规格的胶头滴管,镊子,温度计等。2.分组:全班分为 12 个小组,每小组 4 人,自由组合,每组选一名组长。9每组的实验设备为:具有萌发条件的小麦种子,培养皿 3 个,大烧杯 2 个(一个装盐水,一个
19、装清水) ,配制好的酸性溶液(pH=4 和 pH=5)两瓶,纱布,pH 试纸,标签纸,相同规格的胶头滴管 3 个,镊子,温度计。四、教学过程:1、探究准备.用不同浓度的溶液模拟酸雨:由教师带领各组组长利用蒸馏水和食用白醋配制好酸性溶液(pH=4 和pH=5) ,但不标明浓度,让学生使用 pH 试纸测定 pH 值。. 将小麦种子放入盐水中洗涤,以杀除表面的微生物,然后将种子充分浸泡。2、探究过程同学们知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有哪些吗?我们一起阅读课本 114 页,了解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思考我们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提出问题】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会有什么影响?【作出假设】酸
20、雨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制定计划】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及实验报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1. 将浸泡好的小麦种子沥干。2.各小组使用 pH 试纸测定出两瓶酸性溶液的浓度,用标签纸标明。3.取 3 只培养皿,在底部放置两层被清水浸透的纱布,用镊子分别取等量的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皿,再分别盖上两层纱布。最后,用标签纸标明。5.每天定时定量地用胶头滴管向 3 个培养皿的纱布上滴加与标签相对应的溶液,使纱布保持湿润。6.将培养皿放在实验室内培养一周,每天定时测量温度(2030适宜) 、记录各培养皿中萌发种子的个数,并填入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实施计划】学生按照以上的探究方案实施计划,进行分组实验
21、。 (教师强调相同的实验至少要重复三次,以便减少实验误差) 。【得出结论】各小组将实验结果汇总,填入下表,教师利用实验室电子白板展示各小组成果。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发芽率)对照组(样本数量 50) 小麦种子清水实验组(样本数量 50) 小麦种子模拟酸雨(pH4)实验组(样本数量 50) 小麦种子模拟酸雨(pH5)由表格分析归得出:酸雨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五、问题研讨:10.学生可能还提出了下列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究:同浓度的酸雨对不同植物的种子发芽率有什么影响?使用红醋或是白醋模拟酸雨对实验有什么影响?使用蒸馏水和清水做出的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酸雨对植物幼苗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七年级生物下册
22、实验教案8、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第七周)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是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一个演示实验。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通过这一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实验原型:1、玻璃罩模拟胸廓2、Y 型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3、气球模拟肺4、橡皮膜模拟膈肌不足之处:1、带橡胶塞的无底玻璃罩难以找到。2、玻璃罩是刚性物体,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关系。3、玻璃罩壁很滑,不好固定橡皮膜,易滑落。4、实验室的 Y 型玻璃管大而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玻璃罩。三、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