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修二专题四: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名题分解2012年 一、选择题 1. (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创刊于 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 , “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D 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题干中“贵乎信息流通”说明,其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2 (2012江西南昌高三 10月联考)19 世纪 70 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
2、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解析】C 考察大众传媒的变迁。据材料信息 “见闻历历备于此” “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明确判断为报纸。3 (2012南通高三一诊)下列有关标题,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是( )A 申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 “百科全书”B “我与电视”有奖征文启事 纪念中国电视诞辰 53 周年C “二五”计划为我国互联网指明方向D 影像中的京剧纪念中国电影诞生 106 周年【解析】C 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 1994年,与“二五计划”毫无关系。故正确选项为 C。4(2012宁波五校高三适应考)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3、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 ,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解析】D 本题选自 2010年山东高考卷。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比以前的“烂秀才”只会埋头攻读四书五经有较大进步,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排除第项。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本题选
4、D项 。5(2012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创刊于 1861 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 “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B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处于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此题应该选择 B。6(2012届吉林毕业班摸底 测)“今夫万国并立,犹比 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
5、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 强调的报刊具有( )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解析】D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 D 项正确。2011年1 (2011 年 3月南京市二模 15题)两百年来,电影一直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影片到彩色电影等。下列影片中,属于第一部彩色电影的是( )【解析】浮华世家属于第一部彩色电影。【答案】D2
6、 (2011 年 3月淄博市一模 11题)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剧摄制于 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 定军山 是京剧,同 时又是中国人自己 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 现, 显然是中西合璧。【答案】B3 (2011 年 1 月芜湖市质检 14 题)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 1904 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
7、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 启迪民众 传播新知A B C D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生活变迁。开 阔民众视野、引 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 、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都是近代 报刊的影响,故 选 D。【答案】D4 (2011 年 1 月厦门市质检 8 题)一定时期的报纸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图所示报头,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中华书局创办于 1912年B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C当时社会上农历与西历并存D广告成为企业宣传的手段【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 题干信息 “中华民国十年纪念”分析,应为 1922 年,中华书局创办于 1912
8、 年, B 项中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是从 1912 年至 1919 年,不符合题干。图上有“ 阴历”“阳 历”字样,因此 C 项正确。从图上“大赠品”字样分析,有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具有广告性质 。【答案】B5 (2011 年 3 月河南郑州市质检 33 题)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 (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 ”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9、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 新思想家,出生于在十九世 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 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 B 项。C 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答案】B2010年1 (2010浙江金华十校)1913 年 5月 5日大公报载:“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材料说明当时报纸具有讽喻时政的功能 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宋案”不可能见于当年报纸中 材料中的“外人”是指西方列强A B C D1A 本题可用排除法
10、。 “宋案”出现后,各大报纸转载,揭露北洋政府罪行,项不符合史实;“外人”是指的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不是列强;从材料中明显可以提取所反映的信息。2 (2010北京市丰台区期末)1912 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 B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C观看国产有声电影 D利用火车运输物资 2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属容易题。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生活问题,有“1912 年”时间限制。依据教材可知,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所以 A能出现。19 世纪 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
11、起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此时可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所以 B能出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利用火车运输物资已经可能,所以 D能出现。19 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不久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但不是有声电影,因为有声电影到 1927年美国首次成功拍摄,所以 1912年 C项不可能出现,选 C。3 (2010吉林长春高中毕业班测试)中央电视台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12、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3B 1905 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电影定军山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 (2010马鞍山高中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史料研读在 1905 年 2 月至 9 月之间, 申 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 的新闻仅仅只有 3 则:乱首被获、 拿获华兴会匪要电、 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 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摘自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
13、布的中华民国国歌(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哪些政治愿望?(2 分)为实现“揖美追欧” ,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6 分)解析:1905 年, 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 3则,说明漠视,不太关注;而三则文章的标题中的“乱” 、 “匪” 、 “仇”三字,则表明它对革命的反对。国歌所表达的政治愿望,关键集中在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世界和平永保”这两句中,前者最关键体现在政治的民主化上,而后者则希望实现世界和平。 “揖美追欧”的表现简言之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近代化,政治上的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经济上的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生活上的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称谓的变化等都是具体的表现。答案(2)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2 分)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2 分) 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共和政体。(2 分) 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2 分) 文化生活剪辫子,称呼改大人为先生、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