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教材下教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山东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郭允远新课程改革从 2003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的发布, 2004年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开始,距今已有十个年头。山东作为首批参加新课改、使用新教材的省份,在省教研室韩际清老师的率领下,我们对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新课标教材(山东 17个地市有 11个地市使用的人教 A版教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讨,多次举办不同层面的教研员、骨干教师培训会; 2007年首次新课标高考后,在山东龙口市韩老师组织召开了全省规模的新课标高考研讨会,使广大教师逐步从迷茫、困惑中走出来。但由于本次课改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等
2、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老师们在使用课标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诸多困惑和困难,既有理念上的、宏观的,又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的,广大教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对此,作为地市教研员,如何带领县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真正地融入到新课改中去,实践新课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里,结合本地实施新课程以来的工作实践,谈几点我们的做法和想法,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加指教1.组织分工研究,为新教材备课打造市级研讨的平台,为学校老师提供基础资源。临沂市是山东面积最大、人口过千万的地级市,有九县五区 60多所普通高中学校,近 2000名高中数学教师,全部使用人教 A版教材。我们充分利用本市教师多、骨干教
3、师也多这一优势,分县区分小组分内容研究课标教材的每一章(单元)和每一课时中的问题。对每一章(单元),要求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备课资料和推荐教案(不少于 2个)四个栏目进行研究;课时备课,主要有学习要求及说明、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设计建议,提供备课资料等;所有这些都要形成电子文档,供全市教师使用。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县区学校再通过集体备课进行精加工,打造成适合本校学生的个性化的章(单元)备课资料和课时教案。这样,经过历届老师的加工修正,我市各高中学校数学组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电子备课资源库,如临沂一中,临沂四中,临沂 24中,平邑一中等,经常有省内外的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学习。2.定期召开
4、以课标教材培训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教师培训会,重点解决老师们对课标及教材中提出的疑惑问题。从 2004年暑假开始,我们对全市高中数学教师分年级分批次进行了相应模块的教材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课标与教材的学习与研讨,县区学校的典型经验交流,公开示范课的观摩与点评等内容;定期召开县区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在初期,由于课标及教材的巨大变化,老师们会产生很多的困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教材、教参中的具体问题,有对新课程高考方面的问题,等等。如 :高一开始学习的必修 1函数部分,反函数的知识应把握到什么程度?新课程高考还会考反函数吗?还有 课程标准 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要把不等式的内容放在
5、函数内容之后?在必修 5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中已有不等式的证明内容,却不能明确地提出,而要到选修 4-5中提出来呢?事实上,不等式是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不仅仅是大学研究函数的基础,也是高中研究函数的基础,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就用不等式定义的;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用到解不等式 .再者,用函数的观点统帅不等式,既没有实际意义,也与数学的历史不相符,因为不等式是 17世纪前的东西,函数在 17世纪后 .还有,排列组合的理论是计数的方法,而计数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太重要了!为什么不让文科学生学习计数的方法?难道让他们像原始人一样靠掰指头计数才行吗?等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至新课改的第二学年结束( 20
6、04 2006),我们对五个必修模块和系列 1、系列 2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整理,共解答了来自全市老师提出的 200个问题(还有一些解答不了的问题 ,如上涉及课程标准的)。我们将这 200个问题及解答汇集成册印发给老师,在当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3.指导老师 “ 用好教材 ” ,在全市优质课、优秀课件等评比中加大 “ 用教材 ” 的权重。2008年在大连市第四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会上,聆听了章建跃主任 “有效改进课堂教学 ” 的精彩报告,受益匪浅!其中 “ 理解数学是研读教材的第一要义 ” 等论述,为数学教师怎样研究教材、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和方法,还引入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该报告用作我市教师培训的学研教材,深受老师们的欢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依据,正确认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领会教材,是数学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可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或照本宣科,或脱离教材,自己另搞一套,照着教辅资料讲练大量习题, “ 一个定义三项注意 ” 式的教学。为了克服此种现象,引起广大教师对教材尤其是正在使用的人教 A版教材的重视,我市在优质课评选的赋分细则中,特别说明教学内容如情境引人、例题、练习等完全脱离教材的,不能评为一等奖;也就是说,要把能否充分领悟教材、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