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昆八中 2013 届高三月考( 一) 教师卷语 文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 1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1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陈思和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
2、;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 , “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
3、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 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
4、,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
5、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2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 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选自新华文摘2001 年 12 期,有删节)1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6、是(3 分) (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答案】1B “人文教育的本质”最恰切的只有一项2不属于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A整个世界潮流都强调技术知识教育。B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C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
7、教育。D压抑、扭曲、扼杀人性,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从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答案】2D 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原因。3根据文中信息,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文教育应该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人文精神,唤醒人性良知,而不是仅仅灌输人文学科知识。B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也应该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与世界接轨。C为了走出我国当前人文教育的困境,必须继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D人文精神是通过人文教育唤醒人们本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答案】3B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
8、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而非“进入西方的模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3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
9、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
10、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
11、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C人有所遗 遗:遗留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答案】4C(应释为“ 馈赠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3 分)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必正言不少让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课诵少暇,即习礼A B C D【答案】5C(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6下
12、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 分)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4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
13、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6D(根据文意, “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3 分)(1) (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 (3 分, “强” “凡” “更”各 1 分)(2) 世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 分)(2)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梨树无主人,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3 分“此” “主” “ 独” 各 1 分)(3) 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
14、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4 分)(3) (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 (4 分, “王” “所以” “化” “乃”各 1 分)文言文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
15、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
16、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
17、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5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
18、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 (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 (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
19、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二、 )古代诗歌阅读(7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柳州开元寺夏雨吕本中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 。面如田字 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注释】沈(沉)浮:遗失。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 。8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颔联写“雨”却不着“雨”字,而句句突出“雨”意。请结合诗句分别简要分析。(4 分)【答案】8描绘了夏天的傍晚,风雨交加,乌鸟归巢,僧客相伴的清幽的景象。 (2分)侧面写雨:从视觉着笔写云气弥漫,遮蔽山峦,突显下雨范围
20、之广;从听觉着笔写山水暴涨,万壑轰鸣,突显雨势之大。 (2 分)9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 分)【答案】9用典,(1 分) 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没有封侯的相貌,也不羡慕显贵的官位,这是诗人的激愤之语,抒发诗人报国无门,抱负不得施展(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2 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10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 1 分。 .曾子曰:“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 ,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 .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6 .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
21、人,远贤臣, 。 .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天之苍苍, ? ? 其视下也, 。 .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答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2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老人和鹰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种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他才在小区的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
23、子看见了,儿子说:“您在干什么?”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种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能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 ”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老人叹息了。过后,老人更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
24、的。这样,老人就出问题了,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很急,每天开导着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 ”老人兴奋地跟儿子说。儿子说:“看到了。 ”7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是吧。 ” 儿子说, “一定是!”那时已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老人住的离河不远,为了看鹰,第二天他自己去了河边。 “鹰!”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一只,两只,好几只呢!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一直抬头看着。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 “爷
25、爷,你在看什么呢?”“看鹰在天上飞。 ”“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到了河边,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他们也是老人,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老人走到他们中间, “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 ”“好多人都这么说。 ”“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你也能。 ”“我也能?”“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那几个老人,教他放,但他总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这以后,老人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开始
26、走得很慢,慢慢地就快起来了。后来,也能跑起来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在天上盘旋着,往下俯冲着。老人开心极了。老人放飞他的鹰,天上又来了几只鹰,那是几只真的鹰!“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 ”老人们跟他说。“是真的鹰啊!”“是真的!”“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取材于刘国芳的同名小说,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小说中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不仅巧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体贴,更表达了老人渴望回归乡村生活的心愿。B小说中描写的其他老人不可或缺,这些老人不仅是
27、对“老人”形象的映衬,而且丰富了小说内容,老人们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C小说结尾含蓄隽永、令人回味,“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表现出老人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D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人物对话要言不烦,常是寥寥数语便将人物表现得形神毕肖,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E小说选取独特新颖的视角,表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8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人文关怀。 答案:(1)B(3 分) C (2 分)(B.错在:老人们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C.错在:老人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2)“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28、2)(6 分)要点:鹰是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2 分);鹰或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鹰象征老人在乡村自由惬意的生活或老人习惯的生活状态或所熟悉、习惯、适应的生活环境)(2 分);鹰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是老人所渴望、追求的精神境界)(2 分) 。鹰影响着老人身心的变化,老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3)小说中的“老人”是现实生活中哪一类人的代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分)(3)(6 分、每点 2 分)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普通人的代表。老人曾有着轻松、惬意、自由的乡村生活;社会变革 (城市化进程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状态(所习惯的生活);而
29、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深深地眷恋着轻松而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始终没有改变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在城市中寻找着他所眷恋、习惯的生活。(4).有人说,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定居人数的增多,农村老人要么跟随儿女进城居住,要么在农村留守空巢。但无论是哪种居住方式,带来的心理问题将越来越多。请你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给农村老人从生活上及心理上提出有益、有效的建议。(8 分)(4)(8 分)(言之有理即分点给分,每点 2 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李叔同的传奇人生9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30、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 “二十文章惊海内” ;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 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
31、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 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 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 。1907 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
32、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 年)间的 20 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 30 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
33、 ”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李叔同少年时,是上海滩有名的风流公子,因此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努力追求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人生,事实证明他做到了。B在中国音乐史上,李叔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送别意蕴无限,充分体现出他的“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主张。C李
34、叔同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贴的状况,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D由于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加上自身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李叔同终于选择了出家,这种思想在他后来的诗词创作中可以看出来。E在作者看来,李叔同是个多才多艺,在许多艺术领域都有建树的艺术家。他严谨但并不拘泥,对此,作者的评价是“做一样,像一样” 。(1) B(3 分) C (2 分)A 项根据文意看不出前后之间有因果关系,且李叔同是“风流儒雅”的少年公子,A 项叙10述与原文有别。D 项对李同叔出家原因的阐述在文中缺少根据,并且“这种思想”在他出家创
35、作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现出来。E 项“做一样,像一样”不是作者的评价,是夏丐尊先生的评价。 )(2)文中夏丏尊先生说李叔同“做一样,像一样” ,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6 分)(2).音乐方面,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在近现代美术史上,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且在教课中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在戏 剧是发展史上,他组织成立了“春柳社” ,扮演过茶花女,因演技高超而受到日本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在文坛上,他创作的诗词题材博大,内容深广,超越世人;在做教师时,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戴上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36、。 (每答对 1 点给 1 分,5 条全对,给 6 分。 )(3)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3)6 分。李叔同多才多艺,文艺的园地几乎被他走遍了,而且他在很多艺术领域都卓有成建树,最后他又远离了这一切,出家为僧,将生命最大化地归于平淡,因此说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 (3 分)这句话是对李叔同的整体评价,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3 分)(4).作者认为“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4).8 分。答案:赞同作者的观点。李叔同
37、先生在做学问上非常严谨。这主要表现在他无论在哪一领域,都能认真去做,非常负责任。 (2 分)如教书,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为人师表,一丝不苟。 (2 分)同时李叔同先生一点也不拘谨,他在所从事的领域,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都极度创新意识, (2 分)如他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首倡男性裸体模特写生,改变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等。 (2 分)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只要结合原文,言之有理也可。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长丰县为建设高尔夫球场,低价向
38、农民征地 2088 亩,失地农民找到当地政府时,有关领导却很不以为然。B. 据了解,“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中“海水西调”观点的始作俑者为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霍有光。C.邹昊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我们的干部,采用全程电子跟踪管理,既保证了整个流程的公开透明,也避免了瓜田李下之嫌。D.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中学生打基础,而鲁迅杂文令疲惫不堪的学子们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13C【解析】比 喻 容 易 引 起 嫌 疑 的 地 方 , 或 指 比 较 容 易 引 起 嫌 疑 , 让 人 误会 , 而 又 有 理 难 辩 的 场 合 。 A 不认为正确,经常被误解为不在意。B 俑 :古 代 殉 葬 用 的 木 制 或 陶 制 的 俑 人 。 比 喻 首 先 做 某 件 坏 事 的 人 。 D 全 牛 :整 个 一 头 牛 。 眼 中 没 有 完 整 的 牛 , 只 有 牛 的 筋 骨 结 构 。 比 喻 技 术 娴 熟 到了 得 心 应 手 的 境 地 。 易 误 作 缺 乏 整 体 观 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