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晋 城 市 沁 河 河 流 农 村 水 电增 效 扩 容 改 造 方 案晋 城 市 水 务 局二一六年十一月-34-35-目 录一、沁河流域概况 .371.1 自然地理 .371.2 水资源 .401.3 河流生态 .41二、沁河河流水能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422.1 河流水能蕴藏量 .422.2 河流开发利用情况 .42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53.1 环境现状调查 .453.2 环境现状评价 .48四、改造项目及实施安排 .514.1 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情况 .514.2 电站河流生态治理情况 .594.3 投资及资金筹措 .654.4 实施安排 .67五、建设和资金管理 .6
2、75.1 工程管理措施 .675.2 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695.3 施工保障措施 .70-36-5.4 防汛及应急管理措施 .825.5 资金及财务管理及验收管理 .82六、长效机制 .836.1 开展河流水量生态管理 .836.2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83七、效益分析 .847.1 社会效益 .847.2 经济效益 .857.3 生态效益 .86附:2-1-2 沁河改造项目基本情况表2-2-2 武安水电站改造绩效目标考核表2-2-3 尉迟水电站改造绩效目标考核表2-2-4 杜河水电站改造绩效目标考核表2-3-2 武安水电站生态改造项目情况表2-3-3 尉迟水电站生态改
3、造项目情况表2-3-4 杜河水电站生态改造项目情况表2-4-2 武安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情况表2-4-3 尉迟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情况表2-4-4 杜河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情况表-37-沁河武安至杜河段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 造 方 案一、沁河流域概况沁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自北向南流经长治市沁源县、临汾市安泽县,在晋城市沁水县冯庄村龙门口进入本市,经沁水、泽州、阳城等县市后进入河南省,于武陟县方陵村汇入黄河。流域总面积 13532km2,我省境内面积12304km2,其中长治 2246km2,占 18.3%;临汾 2255 km2,占18.3%;晋城 48
4、58 km2(晋城含丹河流域共 7803 km2,占 63.4%)。沁河干流全长 485km,我省干流河长 363km,落差为 1844m,平均比降 3.8。1.1 自然地理1.1.1 地形地貌沁河流域位于太行山脉西侧,呈阔叶形,地形北高南低,流域大部为山区,海拔高度一般在 700m 左右,北部最高在1800m2200m,南部出境处不足 300m。沁河润城、丹河龙门口以上为沁潞高原,润城至五龙口、龙门口至陈庄为太行山峡谷,出峡谷后进入沁黄冲积平原,成为地上河,两岸有堤防束缚洪水。流域上游为石质山区,植被良好;中部多为土石丘陵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较差;河谷两岸分布的河谷平川区,土地肥沃,是发展
5、农田水利的重点区域。沁河支流丹河两岸的高平和晋城地处泽州盆地,是本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集中区。-38-1.1.2 河流水系沁河是晋东南最大的河流,支流众多,其中山西省境内流域面积超过 200km2的较大支流有 13 条,超过 100km2的一级支流有 26 条,较大支流有丹河、获泽河(南大河)、端氏河、龙渠河、沁水河、赤石桥河、紫红河、兰河、芦苇河、长河、蔺河等,详见表 1.1-1。沁河的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降雨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直接汇入河道,另一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由于干流地势呈北高南低,使得流域内地下水流向由北向南,枯水季节以泉水形式补给河道,较大泉水有延河泉、三姑泉等。表 1.1-1
6、 沁河流域河流基本情况表序号 河流名称 所在县(市) 河长(km) 流域面积(km 2) 纵坡()1 高平、泽 州 丹河 129 2931 6.42 阳城 获泽河 84.6 839 5.13 沁水 端氏河 56 781 10.24 沁水 龙渠河 52.6 469 10.45 沁水 沁水河 47 416 9.96 沁源 赤石桥河 35 410 13.77 沁源 紫红河 47.3 381 118 安泽 兰河 45 361 8.99 沁水、阳 城 芦苇河 51.7 359 8.110 泽州 长河 58.2 317 8.911 安泽、古 县 蔺河 37.2 286 912 安泽 泗河 25.9 265
7、 18.213 阳城 西冶河 54.3 259 5.41.1.3 气候特征沁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温带半湿润地区西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在蒙古高压的控制下,盛行西北风,-39-气候干燥,天气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雨量较冬季有所增加;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气团从西南、东南侵入本流域,同时又处于西风环流的影响下,冷暖空气交换频繁,暴雨多发,雨量集中;秋季的大气环流与春季相似,但秋温略低于春温,秋雨多于春雨。(1)气温流域气温受地形、高程、季风等因素的影响,上、中游偏低,下游地区偏高,各地温度的年际变化较大。流域多年平均气温511,北低南高。年内 1 月平均气
8、温最低,月平均气温-7-2;七月平均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在 2125。极端最低气温-30.2(1971 年 1 月 30 日,山西省沁源县);极端最高气温 40.2(1968 年 6 月 22 日,山西省阳城县)。(2)降水根据流域内 50 多个雨量站 1956 年2000 年同步降水实测系列统计,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613.1mm。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沁河流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盛夏 7 月8 月降水大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降水过程往往历时短、强度大,通常几场暴雨(或大雨)的降水量可以接近汛期降水量,这种集中度在干旱少雨年份更为显著。(3)蒸发流域内年蒸发能力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受地形
9、影响,沁河河源及下游地区水面蒸发量在 1000mm 左右、中游地区水面蒸发量在900mm 左右。沁河流域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因各月气温、湿度、风速的不同而不同。以流域内润城站为代表站,全年最小月蒸发量出现月份-40-一般为 1 月或 12 月,最大月蒸发量发生月份一般为 5 月或 6 月,蒸发量约占年蒸发总量的 30%。(4)日照及其他流域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314h2605h,全年日照百分率在52%58%之间;初霜日期一般在十月上旬,四月中旬终霜。南部无霜期在 200d 以上,北部不足 175d;风向受河谷走向影响显著,多南北方向,多年平均风速 1.7 m/s2.8m/s,最大风速达 1
10、6 m/s28m/s。1.1.4 土壤植被沁河流域地形复杂,植被种类繁多,母岩母质甚广,形成的土壤类型各异,形态不一。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潮土、红粘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粘土等八类土,十三个亚类。沁河流域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林密,人类活动较少,植被良好,植被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景观,为针叶林、阔叶林以及低山阔叶针叶复合群落,主要树种有松、柏、栎、桃、黄连、抱榆等木材树和柿子、核桃等果木树;中游大多为土石山区,植被覆盖较上游河源差,植被乔灌草兼有,主要有酸枣、杜柳、野豌豆、柴胡等;沁河下游地势平坦,是流域农业生产和发展灌溉的主要地区,植被基本被农田所占。1.2 水资源1.2.1
11、 水资源量沁河流域润城站 1956 年2000 年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6.72 亿 m3,不同年代各站丰枯变化明显,沁河流域 2000 年前各站天然径流量总体上呈现逐年代递减的趋势,润城站 1956 年1960-41-年天然径流量 10.19 亿 m3,1991 年2000 年仅 3.45 亿 m3,2000 年之后略有上升。沁河润城站多年平均输沙量 377 万 t,其中汛期沙量占 92.9%,多年平均含沙量为 6.6kg/m3,其中汛期含沙量为 8.8 kg/m3。沁河流域 1956 年2000 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3.02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12.06 亿 m3,地表水与
12、地下水之间不重复量0.96 亿 m3。沁河流域水资源模数平均 1.58 万 m3/km2,产水系数0.17。从分区看,张峰水库沁河干流省界水资源总量最大,为6.18 亿 m3;丹河任庄水库以上最小,仅 5596 万 m3。1.2.2 水质情况沁河流域全年评价河长共 509.4km,全年达标河长 420.7km,河长达标率为 82.6%。评价水功能区 11 个,达标水功能区 9 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为 81.8%。不达标功能区主要位于沁河山西安泽沁水段和丹河晋城段,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COD,沁河安泽沁水段超标因子还包括石油类。根据有关监测资料,沁河张峰以上和丹河任庄水库以上区域地下水为类或优于类
13、水质,可作为农村人畜饮用及工业供水水源;而在沁河张峰以及丹河任庄水库以下至山西省界区域,随着工业和城镇发展,该区地下水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 河流生态沁河河流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上中下游的“生态廊道”,具有物质传输、污染物净化等重要生态功能,是流域动植物迁移、传播的通道和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的栖息场所,并为流域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沁河河流生态系统及沿河谷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42-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保障流域水资源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沁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据调查,沁河共有鱼类
14、22 种,种类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均为常见定居型淡水鱼类,除草鱼外其他种类不具有河流洄游特性,主要经济鱼类为乌苏里拟鲿、唇、鲶鱼、鲤鱼、鲫鱼和黄颡鱼。沁河是黄河中游鱼类种类较为丰富的河流,在维持黄河中游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沁河河流水能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2.1 河流水能蕴藏量沁河水力资源丰富,流域 1956 年2000 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3.02 亿 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12.06 亿 m3,沁河干流全长485km,河道总落差 1844m,其中山西省境内全长 363km,天然落差1674m,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 260MW,其中干流 152MW,水能开发的重点是阳城县北
15、留以下干流河段,该河段穿行于石灰岩峡谷,壁耸岸峭,曲折蜿蜒,水流湍急,流量稳定。根据 2009 年调查成果,沁河流域计算参数及理论蕴藏量计算成果见下表。表 2.1-1 沁河流域理论蕴藏量成果表 河流名称 流 域 面 积( km) 多 年 平 均 流 量( m/s) 河 道 长 度( km) 天 然 落 差( m) 理 论 蕴 藏 量( MW)干流 38.7 363 1674 152.4干流 781 3.1 56 945 11.9端氏河 十里河 241.4 0.1 34.68 327 0.32赤石桥河 410 1.43 35 479.5 6.7紫洪河 381 0.17 47.3 700 9.36沁河泗河 265 1.01 25.9 471.38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