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43531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文阅读(一)散文阅读【考纲解读】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B 级、C 级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语句3根据试题要求对原文信息进 行筛选和组合4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5理清顺序,抓住要点,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 、

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含义深刻、蕴涵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2文眼、主旨句、过渡句、深化句和总结句3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对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阐释;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意深刻、比较难懂的句子4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5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6提取要点、抽象说明、综合归纳【真题共赏】(2012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 ,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 的。

3、每次 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 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 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 ,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 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 泽。作为文物陈列的,

4、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 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 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 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 纪 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应此就 废弃文学, 历史仍赖文字以 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

5、秦两 汉之事,均 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 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 ,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 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 远流传。 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 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 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

6、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答: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答:

7、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6 分)答答: (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 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将人的生活总是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 势, 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

8、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 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 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 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 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 优雅,古老,节奏鲜明。 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

9、磨咸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 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 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 这些天的习惯 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仍然剩下的蓝 。趁着 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一家人都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予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

10、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 边的蓝。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虚无。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 。用大大的黑体字 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 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哧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 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哧的一声嘶裂。晚饭 后才开了灯,一盏 1

11、5 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 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 14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 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 ,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 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

12、述,有删改)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 分)答: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4 分)答: 21以段为例, 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 分)答: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文本作简 要分析。( 6 分)答: (2012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618 题。荷叶韩开春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 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

13、走过的。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 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其实 ,我有 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 读初中的 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

14、,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 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 过 什么诗意。与枯萎破 败 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 鲜洁净 ,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蜒、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 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 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 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

15、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 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 进水底,再也不 见了。这样 的季节 ,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 朵荷花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 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 样 ,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

16、时发出“ 叭”的一声。少年的 记忆 ,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 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 鲜,随季 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 卤猪头内,有 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 ,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

17、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选自2010 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 删改)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4 分)答: 17结合文意,分析“我” 为什么喜 欢夏日的新荷。( 5 分)答: 18在第段和第 段中, “我” 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 分)答: (2012 辽宁卷)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 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 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

18、生念 书, 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 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 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 ,染坏了一 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扰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 了。没 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

19、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了有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 咣咣 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取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 讲这事时, 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 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发 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 说,父亲是

20、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 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 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发 掏出黄豆, 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

21、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 性地放入口中,又着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 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 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 里来拿这黄豆吃。不 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 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 够看得见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间读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22、,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 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 实有几坨金子。不 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折,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 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 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 称我是什么“ 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 时语塞,眼前浮 现出爷爷 那小袋最后的黄

23、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 创业的决绝。B文中 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的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 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 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答: (2)小说中“爷

24、爷这回没有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 分)答: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 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 要概括。( 6 分)答: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 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 分)答: 【名校模拟】(山东合肥八中 2012 届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雪山的长夜迟子建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 见过河岸的柳树 在月光中被风吹

25、得狂舞的姿态。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 见鸟的呜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 风中的柳 树时, 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 头顶倾泻而下,柔 顺光亮极了。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 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我 盯着那灯火,就像注 视着挚爱 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

26、总是有爱人陪伴。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粟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爱人笑我、是个“ 野丫头”。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可自从 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 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 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 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

27、?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 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 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 们 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 焕发 出一种孤寂之美。那 隐隐发亮

28、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 爱。凌晨四 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 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我还记得 1998 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 雾,而他就像 雾中的一棵柳 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 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

29、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 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 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而的一条金鱼。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 灭在光明中。1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 分)答: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 分)答: 13作者对风景的态度有哪些 变化?其原因是” 么?请简要概括。(7 分)答: 13著名散文评论家红

30、孩说:“在唯关的前提下,散文无外乎有三种成分:第一,提供多少情感含量;第二,提供多少文化思考含量;第三,提供多少知识含量。 ”请结合文章探究本文提供的是哪种 “含量”,并简要陈述。(8 分)答: (安徽安庆一中 2012 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冲动的河流宁 肯火车驶出开罗,城市灯火渐稀,窗外夜色茫茫。我睡眠不好,在火车上更无法成眠。尼 罗河可能就在身边,却咫尺天涯,我看不见她。毫无疑问火车沿着尼罗河行驶,直到一个名叫阿斯旺的地方才会停下。那是火车终点,不是河流的终点,在埃及河流没有终点。尼罗河,从中学时代我就曾在地图上无数次想象她,现在她就在我身旁,可我

31、仍要像在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北京,像在孩提时代那样想象她。夜晚我数次拨开疾驶的列车的窗帘,但是一无所 见,我甚至只在窗玻璃上看到了自己的面孔,如同我在国内旅行常有的那样。白天已参 观了古埃及博物馆,与 纪元前三千年的墓葬文明,数万个橱窗,一一会晤,说实话我的感觉并不好。金字塔是真 实的墓地,而古埃及博物馆则像 6000 年墓地的盛宴,虽琳琅满目却让人窒息。即使到了金字塔下,我的感觉还是没好到哪儿去,反而耳边一再响起尼罗河传的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说过的话:“无 论法老有多么长寿、多么强大,即使他大肆宣扬登极四次,尼 罗河仍要比他长寿和强大一千倍。实际上现在只留下了三个雕像,第四个雕像上面的砂岩部分已倒

32、在自己脚下。”这是真实的场景,是我看到的场景,晚上在驶离开罗的火 车上回忆的场景。我更渴望见到尼罗河。在失眠中无论如何我还是睡着了,一 觉醒来,我 见到了真正的埃及,我认为只有尼罗河才称得上真正的埃及。阿斯旺是个水边小城,尼罗河从城边静静穿过,岸上绿树成荫,古老的旅游马车在便道上奔驰,即使不坐上去,即使只在路边看着花哨 马车奔跑的样子也让人高 兴。阿斯旺小城因阿斯旺水 坝驰名世界,在三峡大坝未建成之前它是世界第一大坝,坝高 110 米,上游 库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大坝之下, 飞流直下的尼罗河在远处同样安静,如同梦幻。 伟大的尼罗河因一条人工的大坝仿佛把一个古老的梦分成了两个梦,人站在大坝上仿佛手挽两条不同彩练,跳一种两重天的造型 强烈的阿拉伯舞。不久之后我在红海“ 一千零一夜”的舞台上还真看到了类似的舞,让 我不禁想起站在阿斯旺大坝 上的如梦如幻的情景。 “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瘦男子,身着色彩舞衣,随着音乐 翩然旋转。当音乐的速度加快,舞者的裙摆也跟着飞扬起来,极像一 张巨大落差的彩色的大伞;当速度转到最高点,裙子竟然分开成上下两 层,上面那 层慢慢上升,形成一个倒伞,包裹起舞者头部。突然间,这伞又滑到舞者的手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伞舞!那真是千变万化、如幻如梦。据说这种舞蹈是由 13 世纪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