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六月I目 录前 言 .1一、调整背景 .2(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2(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 .2(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 .4(四)现行规划执行情况 .5(五)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 .6二、主要指标调整情况 .8(一)指导思想 .8(二)调整原则 .8(三)调整依据 .9(四)期限与范围 .11(五)土地利用战略 .11(六)指标调整 .12(七)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15(一)推进耕地“三位一体 ”保护 .15(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 .16(三)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 .18
2、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一)实施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 .19(二)合理安排城镇用地 .19(三)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 .19II(四)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20五、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22(一)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 .22(二)协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2(三)实施土地生态保护差别化管理 .23六、重点建设项目调整 .24(一)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24(二)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25(三)电力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26(四)其他工程 .27七、规划流量指标安排及其归还情况 .29(一)规划流量指标安排 .29(二)规划流量指标归还 .29八、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30(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30(二)中心城区主要控制指标 .30(三)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与管控 .32(四)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区 .34(五)规划流量指标安排 .34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6(一)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36(二)强化实施政策保障 .37附 表 .40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1前 言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
4、完善的统一部署,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函20161096 号)文件要求和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调整方案相关内容,以 2014 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苏州实际情况,编制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调整方案 。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2一、调整背景(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1、自然地理概况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连浙江省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与无锡相接,北依长江。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都十分优越,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属于中
5、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带和东南季风盛行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一般吴淞高程为海拔 3.5 至 5 米,境内总体呈西高东低走向,拥有各级河道 2 万多条,大小湖泊 300 多个,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2、社会经济状况全市土地总面积 8657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4474 平方公里。2014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661.08 万人,常住人口 1060.40 万人。2014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376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3 年增长 8.30%;实现财政收入 2689 亿元,增长 8.70%
6、;工业总产值 3.58 万亿元,增长 0.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231 亿元,增长 3.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677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60 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 21,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二)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1、土地利用现状2014 年末,苏州市域土地总面积 865731.91 公顷(太湖水域划分调整后) ,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 7.95%。其中,农用地 297466.89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34.36%;建设用地 249567.90 公顷,占28.83%;其他土地 318697.12 公顷,占
7、 36.81%。农用地中,耕地 161139.95 公顷,占农用地的 54.17%;园地39115.89 公顷,占 13.15%;林地 8726.25 公顷,占 2.93%;其他农用地 88484.80 公顷,占 29.75%。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 140852.44 公顷,占 56.44%;农村居民点用地 71049.54 公顷,占 28.47%;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37665.92 公顷,占 15.09%。其他土地中,水域 317832.96 公顷,占其他土地的 99.73%;自然保留地 864.16 公顷,占 0.27%。2、土地利用特点(1)农用地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明
8、显减缓2014 年苏州市农用地面积为 297466.89 公顷,比 2009 年减少15688.91 公顷。2009 至 2014 年耕地年均减少 1787.81 公顷。2009-2011 年两年间,下降规模超过年均减少量;2011-2012 年间,耕地规模有所增加;2013-2014 年,耕地下降规模均小于年均减少量,耕地下降速度明显减缓。(2)建设用地仍处于扩张期,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由 2009 年 226610.48 公顷调整至 2014 年249567.90 公顷,年均增加 4591.48 公顷,仍处于扩张期。2014 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达 28.8%,接近国际公认的
9、宜居城市土地开发强度 30%极限值。(3)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持续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全市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均不断提升。以苏州市中心城区为例,人均建设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4用地由 2005 年 179 平方米下降至 2014 年 162 平方米;单位城镇工矿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 2014 年比 2005 年提升 3.44 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效果显著。(4)后备土地资源不足2014 年,全市其他土地总量达 318697.12 公顷,但除去江、湖、河流水面及部分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后,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仅866.67 公顷,宜
10、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1、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因素人口承载力。在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最大负荷且不超载状态下(26% 的粮食自给率) ,苏州市域层面上,粮食安全(耕地) 、水资源和环境资源是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承载力。苏州市水资源丰富,环境治理近年来投入较高,未来水资源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限制相对较小,建设用地供给和环境负荷将是未来苏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2、应用对策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粮食产出水平。探索并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进一步开展土地综合适宜性评价,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开展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评价,划定建设用地优先发展区、一般发展区、禁止发展区。优化国土空
11、间格局。按照苏州整体作为优化开发区域的要求,坚持实施“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两轴三带”城镇发展空间;优化提升以“四个百万亩”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构建“四带双环”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5(四)现行规划执行情况1、实施的成效(1)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规划实施期间,苏州市出台了生态补偿、湿地保护、 “四个百万亩”用地长效管理等一系列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得到了有效落实。2014 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落实程度分别为 107.32%、100.36 %
12、。(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用地效益得到显著提升2014 年,全市单位 GDP 建设用地规模自 2010 年至 2014 年,下降 28.42%,节约集约用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苏州市在2006-2014 年期间建设用地供应中的 50%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建设用地外延式扩张势头得到有效控制。(3)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改善规划实施以来,苏州市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完善生态补偿和湿地保护政策,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改善。2、存在的问题规划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个别规划指标落实情况不理想2014 年末,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
13、规模提前实施完成。在今后的规划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宅基地腾退流转政策,加大农村建设用地存量盘活力度。(2)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较大耕地保护虽然通过可调整地类等方式完成目标,但总体不利于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6耕地的有效保护。本地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耕地易地补充难度逐年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过大,有可能成为制约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3)规划剩余空间布局较为零散规划实施和发展需求之间出现了县市区之间指标分布不均衡和县市区内部间空间布局不均衡情况同时存在。结余规划建设指标布局分散,能集中利用的少;随着新的城市规划发展重点与
14、方向的改变、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扩大,剩余的规划空间变得零散,难以有效使用。(五)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苏州市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关键时期,全市土地利用需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开创工作新局面。1、确保生态和粮食安全,必须严格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愈加凸显,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巨大。需要通过规划调整完善,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
15、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开发格局,不断加大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保护力度。2、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强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要求既是破解资源难题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根本出路,又是新常态下加强供给侧结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调整方案7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的内在要求。需要通过规划调整完善,进一步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三优三保”试点行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国土资源要素保障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确保完成苏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
16、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对全市国土系统做好用地服务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规划调整完善,紧扣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调整规划目标,缓解用地供需矛盾,切实保障好全市建设和发展用地需求,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提高国土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改革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重大转向,土地资源是处于供给侧的重要生产要素,需要通过规划调整完善,深入贯彻市政府“1+5”系列政策意见,牢牢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需求多样性、结构性和均衡性特点,在加大有效供给的同时优化利用结构,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好国土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