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泰安市泰山区国民 经济 和社会 发 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 划 纲 要泰 安 市 泰 山 区 第 十 六 届人 民 代 表 大 会第 五 次 会 议 审议通过二 一 六 年 三 月0目 录一、发展基础环境(一)发展基础(1)(二)发展环境(4)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则(5)(三)发展目标(6)三、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7)四、产业转型升级(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8)(二)推进信息泰山区建设(10)(三)突出壮大现代服务业(10)(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13)(五)创新发展特色农业(16)五、城乡协调发展(一)优化城镇布局(18)(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19)(三)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19)(四)建设美丽乡村(19)六、提高文化实力(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0)1(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三)发展壮大文化产业(20)七、建设生态文明(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21)(二)切实加强生态建设(21)(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2)八、深化开放合作(一)加快“走出去 ”拓展 发展空间 (22)(二)大规模“引进来” 助推 转型升级 (22)(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23)(四)主动融入大区域发展(23)九、增进和谐幸福(一)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工作(23)(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3)(三)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24)
3、(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24)(五)大力实施精准脱贫 (25)十、创新社会治理(一)推进依法治理(26)(二)提高社会、城市管理能力(26)(三)提高社会安全感(26)十一、强化支撑保障(一) 加强党的组织领导(27)2(二) 强化项目支撑作用(27)(三)加速释放改革红利(27)(四)加大供给侧结构调整(28)(五)强化人才支撑保障(28)十二、完善实施机制(一)强化规划权威(28)(二)健全推进机制(29)(三)加强督促考核(29)0“十三五” 时 期,是贯彻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凝聚智慧力量和共识,积极适应
4、和引领新常态,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强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发展基础环境(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 ”期间,面对错综 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战略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十二五” 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完成较好。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5.99 亿元,年均增长 10.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59842 元,年均增长 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31.4 亿元,年均增长 7.4%;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 35
5、9.7亿元和 314.75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8.8%、13.9%。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入围全国市辖综合实力百强区。2、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2.5:38:59.5 调整为 2015 年的 2.3:33.5:64.2。2015 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7%。确定为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连续六年荣获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7%;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29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48.3%;城郊型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发展优势明显,成功创建国家级农
6、业科技园区。13、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5 年,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2.86%。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2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 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2 家。全区累计发明专利申请 3501 件、授权 545 件,建成启用我省首家县域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山东(泰山)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 项和国家重点新产品 4 项,康平纳集团“筒子 纱数字化自 动染色成套技 术与装备” 项目荣获 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岱银集团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医药
7、卫生、文化、金融等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泰山美术馆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在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的文化企业。2015 年,实际到账外资 6478 万美元,年均增长33.5%;实现进出口总额 72666 万美元,出口总额 57950 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 16%、14.1%。5、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片区开发攻坚战,初步构建起“ 七区 联动” 的中心城区提升 扩张新格局。 实施村庄互通公交、城市农村公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暨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清洁家园” 活动,整治道路出入口、改造提升老旧社区、建设农贸市场、推行社区物业管理试点等。发挥“ 国家卫生城市
8、” 复 审主力军作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5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 88.63%。6、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为 4.3 万人和 2.3 万人。城乡居民(职工)基本2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 92.5%、99.8%,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城市低保人数、农村低保人数分别比 2010 年降低了 38%和 7.5%。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98%,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通过验收。在全市率先完成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9、,新农合覆盖率和参合率达到 100%,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全民健身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全覆盖,我区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2850 元,年均增长 1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200 元,年均增长 13.7%。7、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新突破。集中打造了“社情民意直通车”、“薪火活动 ”、“和谐就业彩虹行”、 “律师会客 厅”四大服务品牌。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天网工程” ,创新推出“三个三”风险评估工作法,平安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开展“打非治违” 和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认真抓好应急管理、公共消防、
10、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等工作,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8、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用水普及率均达到 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3.4%;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整治等工作,全面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蓝天工程”,污染减排与防治齐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内。2015 年,森林覆3盖率达到 43.98%,成功创建全市首个省级生态区。面向未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经济总量占全市
11、的比重小,产业内部传统、低端产业占比高。产业空间布局不够清晰,规模以上企业少,集聚度不够高。二是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需要加快突破。文化产业特别是创业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占 GDP 比重仍需提高。三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管理水平有待加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开放型经济规模小,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步伐有待加快。四是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升。城乡环境改善、群众满意度提升任务繁重;转型期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对民生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考验。(二)发展环境。1、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加快带来新机遇。随着中国制造 2025的深入实施,将加速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
12、度融合,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变革。2、互联网经济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前景广阔、潜力无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会加速形成。3、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带来新机遇。人文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4、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结构正加快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将催生一大批新的消费热点。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4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13、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以片区开发建设为切入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精准发力为手段,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大力实施“服务业转型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群众满意度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五大攻坚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确保率先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14、(二)基本原则。1、坚持改革先行,创新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节作用,加强创新平台、转化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大动力。2、坚持转型升级,高端发展。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和“ 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3、坚持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把扩大开放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在扩大开放合作中拓展空间、集聚要素、促进发展。4、坚持信息牵引,智慧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5、坚持民生优
15、先,包容发展。着力提高居民收入、社会5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脱贫帮扶和社会治理能力,加快实现全领域、全人口、全地域的全面小康。6、坚持城市管理,有序发展。加大行政区域内管理力度,着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7、坚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家园。(三)发展目标。1、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到 2020 年,在 2010 年基础上提前两年实现 GDP 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在全省、全市率
16、先步入全面小康社会。2、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实现由“ 占比高” 向“质量高”根本性转变;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总产值达到千亿级;农业特色优势更加突出,实现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的统一。3、城乡区域进一步协调。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城乡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4、开放层次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引进 来” 与大规模“走出去” 实现新突破,与省会城市群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5、民生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6、文化建设进一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泰山区精神深入人心,文化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7、生态环境进一步优美。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污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