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以清华简厚父为例赵平安(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字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一时代,文字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文字也未经强有力的人为规范,因而文字资料反映了更真实、更生动的面貌,是研究历史文字的最佳原始资料。厚父作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一篇,共 13 支简,是一篇失传已久的 尚书文献,内容十分珍贵重要。 1其图版、释文、注释等信息将发表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预计 2015 年上半年出版。和其他清华简文献一样, 厚父出土于战国楚地,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书写年代下限在战国中晚期之际。 2 其文字形态纷繁复杂,是研究战国文字的绝佳样
2、本。本文将以厚父为例,展示先秦古书的书写面貌,并通过书写面貌探寻文本的特点,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立先秦古书文本研究的另类模式。一、 厚父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厚父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但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判定不是楚文字,但难以归入某一具体的区域文字。如:禹作 (简 1) ,与楚文字写法不同,而与齐、晋、秦相同,不从土。事作 (简 2) ,与楚文字上作告或加撇划的写法不同,而与晋、齐、燕文字相同。后作 (简 4) 。战国时期楚文字表示 “后”这个词,均写作 “句” 。上博简缁衣12、 唐虞之道3 等齐系风格的文字以及燕系文字和部分晋系文字作“后” 。皇作 (简 8)
3、,与楚文字不类,见于晋系文字(如侯马盟书 318)和齐系文字(如陈 簋) 。 3湛作 (简 13) ,右边所从“甚”与郭店简语丛四 25、 唐虞之道25 以及说文古文甚写法相同,也与私官鼎偏旁写法相同,具有晋、齐文字的特点。 4此外,一部分可以明确判定为三晋文字。如:厚父夏作 (简 2,简 3、简 4 近似) 。这类写法也见于清华简筮法 ,有学者已指出字的左下方从“又” ,是由“止”讹变而来的。 5我们则认为,这类写法的“又”当来源于西周金文 (伯夏父鼎) 、 (仲夏父鬲)中的手形。即是说, 、在演变过程中,保留手形的演变为 ,保留右下羡符的演变为 (鄂君启车节) 。发之类写法则是 或 的讹变
4、。 这种写法见于晋系文字,作 (私库啬夫镶金银泡饰) 、 (玺汇 3989) 、 (玺汇 3990) 、 (玺汇 2723)等形,左右不拘,“又”下或加饰笔。厚父慎作 (简 7,简 10 近似) 。战国时期慎字有四种写法:第一种从心真声,作 ,见于秦文字;第二种从火日声,作 , 6见于齐文字;第三种作 、等形,见于晋系文字;第四种结构最为复杂,作 、 、 、 等形,见于楚文字。 厚父慎字与晋系文字相类,来源于西周金文 、 。字的上部为“椹櫍”之“櫍”的初文,从斤(锛) 7从象形櫍,讹变为斦,后来成为質的声符字。 8厚父慎字上部所从,与金文 近似,其左边是把裂变的“櫍”叠置在一起。厚父敬作 (简
5、 9,简 13 近似) 。战国时期敬一般作 、 、 ,变体作 ,省体作 。省体仅见于晋系文字。厚父夕作 (简 3) ,不同于其它系,与 (中山王方壶) 、 (玺汇1723)等晋系文字写法相同。厚父嚴作 (简 3) 。其中 “敢”的写法更接近三晋文字(如中山王圆壶) ,而与齐、楚、燕相差较远。厚父盘作 (简 4) ,上半所从 “舟”旁与晋系文字写法相似(如玺汇 9640) ,而与楚、齐文字风格不同。厚父邦作 (简 5) 。楚文字一般左形右声,齐文字两种写法都有,但往往于“丰”下加一横划,只有晋系文字和厚父写法完全相同。厚父友作 (简 11) ,与晋系文字(如侯马盟书 300)相同,而与齐、楚文字
6、稍异。厚父高作 (简 12) ,字上从“口” ,与其他系不同,与晋系文字二十九年高都令戈相同。另外, 厚父简 8“皇天之政工 ”,借“工”为“功” ,也仅见于晋系文字。由于厚父中有明确的晋系文字元素,那些非楚系、既见于晋系又见于其他系的文字很可能也应当视为晋系文字,是受晋系文字影响所致。发通常所说的晋系文字包括赵、韩、魏、中山、两周(东周和西周) 、郑、卫。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其封国中征集到尚书 ,河间旧为赵邑,证明尚书在晋地确曾流传。厚父保有明显的晋系文字元素,说明它的底本原来可能是晋系文字写本。二、 厚父中保留了一些突出的古体特征厚父 作 (简 7) ,其右旁隹形的写法与同篇其他隹形的写
7、法不同。同篇其他隹形的写法属于战国文字的写法, 厚父 属于早期文字的写法。厚父宪作 (简 8) ,和西周金文结构相同,不从“心” ,到春秋时期才出现了从心的写法。厚父闻作 (简 1,简 3 近似) ,与清华简筮法 (简 13)写法相同,与金滕 (简 10) 、 芮良夫毖 (简 3) 、 楚居 (简 13)写法相似。上部从 ,下部从 ,战国文字比较罕见。当时闻字一般写作 、之形,昏、耳两个部件有时互易,和说文所收古文 相同。 9和一般战国文字比起来, 厚父闻字明显处于从早期至战国的过渡阶段。春秋金文闻作 、 之形,是在甲骨文 、西周金文 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从耳、捪声。左边是“捪”的象形字,像以手
8、擦拭口水。 10表示口水的小点后来挪到字的上部,讹变为 ,左下的人形被声符“昏”替代。这样看来, 的字头应该是 的进一步省变。闻有一种写法作,两点省去,竖笔穿透而下,实际是 至“ 宀”的中间环节。过去一般把这类字头隶定为“宀” ,从来源看,其实是错误的。 11像这一类写法,应直接隶定为 为宜。厚父 “肆祀”的“肆”有 (简 3) 、 (简 4) 、 (简 10,简 13 近似)三种写法。其中 来源于西周金文 (毛公鼎) ,象以刷巾刷洗兽毛之形。 12字的左边为,与皇门 (简 1)所从相似。到小篆一分为三,正体即说文所收字头篆文 ,异体即说文 下所收篆文异体肄和说文所收字头篆文肆。 13肄是在
9、( 簋)之类写法基础上讹变而来的,古玺 (玺汇 5120)是它的中间形态。肆字出现最晚,从字形和用法来看,都应是 的讹变。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看作在 的基础上替换左边偏旁,一是看作由“示”和“隶”构成的新形声字。郭店简中发可以读为肆, 14因此 可以理解为从示、 声的形声字。 字的情况要复杂一些。根据陈剑的研究, “甲骨金文 字和其繁体 以及 的各种省变之形 皆当改释为肆。 字象以刀分割俎案上的肉之形,是古书 肆解牲体之肆的表意本字。 ”“金文表示一套、一列(铜器) 义,与古书肆和佾字相当的及其异体,当分析为从兔 (兔可能本来也是音逸 、作声符的)从 省声。 ”15这样看来, 可以理解为从示
10、, 省声,也可以看作从示兔声。这个兔字下面不带羡符,属于比较早期的形态。同理, 厚父 (简 6)也属于比较早期的形态。厚父助作 (简 5) ,从与孟子引文的对读可知是助字古文,应分析为从力、 声。助字初文作 (合集 27997) 、 (彔伯簋)之形,构形本义虽不可知,但其字形与“叀”字有别,理解为助,文从字顺。 16清华简皇门五见 ,从力、声,属于声符繁化的情况。厚父 作 (简 1,简 4 近似) 。早期金文作 (何尊) ,后加“兄”声作(邾公华钟) , 是在 的写法上省去双手。战国文字中 有时省去龙尾(如上博六用曰简 6) ,有时省去一只手(如上博一缁衣简 2) ,同时省去两手的很少见。上博
11、六用曰简 7 字省去龙尾,加“兄”声加羡符“口” ,同篇简 16 在此基础上省去双手,过去理解为从口、龙声,是错误的。 之省略与此类相似,但时代更早。厚父 作 ,这种写法见于清华简皇门第 1 简、上博三周易42简,用为格,也见于上博五三德15 简,用为恪。这类写法来源于西周金文 (不其簋) 、是一个从“各”声的字,古文字学者一般隶定为 ,字的中部省简变为 。厚父 作 (简 5) ,当“治”讲。这种用法的 见于 簋 “乃令 三族”,写作 17。战国时期,与 “治”相对的“乱”一般作 ,省作 、 ,也有作 (皇门 11) 、 (系年 93) 、 (系年 100)者,但作 者一般不表示“治” 。 表
12、示“治”应是一种较早的形态。发厚父罙作 (简 12),与楚帛书 (乙本) 、中山王鼎 、 芮良夫毖(简 26) 、 周公之琴舞 (简 5)写法相同,实是渊字古文。 说文训“回水也” 。战国时期,深字一般作 、 之形,所从罙与厚父写法有别。用为罙,属于所谓的“义同换读”或“同义换读”现象, 18林澐先生则把这种情形叫作转注。 19它反映了汉字早期的某些特征。以上各字写法和同时期一般写法比起来,显得更古一些,仔细追溯,都有更早的来源。推想厚父成书很早,早期抄本用更古的文字书写,所以辗转传抄到战国中晚期尚有古体遗迹。三、 厚父保留了一些非常独特的写法厚父彝作 (简 6) ,与目前所见到的彝写法都不相
13、同。命作 (简 2) ,在“令” 上加一撇。战国时期命字的一般写法是在 “令”上加“口” ,加两横划,或同时加“口”加两横划,偶尔也有像郭店简语丛一简 2 那样加两个“口”的。加一撇的写法为战国文字首见。作 (简 3,简 7 近似) ,从戈、才声。商周时期一般把 “才”声置于字的左上方。到东周时期在左下方加“口”形,加两横,加“人”字。不加偏旁,把“才”声下移与“戈”组成左右结构目前仅此一见。本作 (简 11) ,是在上博四 (曹沫之阵 20)之类写法基础上加“屮”而来,是“本”的增累字,为前所未见。作 (简 3) ,从示、寅声,是表示“寅敬”的专字。这类 字的特点是把字中的两只手形挪到字上,
14、并且加上“示”旁,目前属于仅见。折作 (简 3) ,皆从“刀 ”作。战国时期折一般作 、 之形,从“斤” ,偶尔省“斤”作 , 厚父从“刀”作,与之明显不同。把“斤”换成“刀”与説命中 2、下 8 渐作 、 属于一路。(简 6)从水、南声,是沉的异体字; (简 12)从见、今声,是监的异体字,皆为此前所未见。这些写法独特的字,其实都是常用字。它不是当时流行的楚文字,也不是当时流行的晋文字,更不是什么古体字,而是抄写者加工改造过的字,或者选用了当时加工改造过的发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抄写者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四、 厚父书写工整而富于变化厚父的书写可以说一丝不苟。如:朝作 (简 3) ,与一般楚简
15、结构近似,但字的右半中部往往连笔(如成之闻之34、 穷达以时5 ) 。筮作 (简 8) ,与楚文字一般写法结构相同,但中间部分上下没有羡划,而且更为整饬。不仅如此,书写者还在保证工整的前提下,追求简面的变化。如:少作 (简 2) 、 (简 9)之形,后者是通常的写法,前者末笔改变笔势。民作 (简 2) 、 (简 3)之形,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加羡划。厚作 (简 1) 、 (简 3)之形,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有所省简。启作 (简 2) 、 (简 2)之形,前者继承了甲骨金文的写法,后者则是楚系文字常见的写法。政作 (简 4) 、 (简 8)之形,后者是楚文字常见的写法,前者是后者的省略。畏作 (简 9)
16、 、 (简 9)之形,作作 (简 5) 、 (简 8)之形,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增累偏旁。保作 (简 3) 、 (简 3)之形,后者替换前者的偏旁。以上不仅表明了抄写者的严肃态度,同时也说明了抄写者的自主性。根据厚父的上述四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厚父是抄写者非常重视的一篇珍贵文献,它成书很早且有古本流传;现在见到的本子是在晋系文本基础上用楚文字转抄而来的;抄写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很强的自主性,非一般泛泛抄手可比,很可能是主人自抄的作品。我们过去见到的书都是用隶书、楷书书写或刻印的,都属于今文字的范畴。即使成书很早、原来用古文字书写的书籍,经过转写和历代校勘之后,原始信息几乎都丧失殆尽了。相
17、对而言 ,用古文字书写的书籍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文本信息,通过字面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文本信息,有助于文本性质的探讨。这是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和深入发掘的地方。本文在第一届汉字汉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2014 年 8 月 15-17发日)上宣读,后刊载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1 李学勤:清华简再现佚篇 , 中国教育报2014 年 9 月 5 日;赵平安: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 , 文物2014 年第 12 期。2 2008 年 10 月 14 日,由 11 位专家组成的鉴定组得出结论: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为了印证这一论断,200
18、8 年底,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这批简中的无字残片标本进行了 AMS 碳 14 年代测定,经树轮矫正后,得到的数据为公元前305 加减 30 年,即战国中晚期之际。3 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 ,第 276 页,线装书局,2007 年。4 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 ,第 278 页,线装书局,2007 年。5 孙合肥:清华简札记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4年 1 月 25 日。6 刘乐贤:释 古文慎字 , 考古与文物1993 年第 4 期。7 刘勋宁:“ 斤”辨 , 语言学论丛第 17 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8 陈剑:说
19、慎 , 简帛研究二 00 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9 昏下的日,有时候讹变为 “田” ,有时候讹变为“目” 。参徐在国上博楚简文字声系第六册,第 2580 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年。10 詹鄞鑫:甲骨文字考释二则 , 语言研究1986 年第 2 期。11 过去也有学者把不省两点的字头隶作“穴” ,同样是不合字源的。12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 ,第 341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13 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如李学勤主编字源即把 、肆分作两个字头处理,参字源第 229、840 页,天津古籍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年。14 沈培:说郭店简中的“肆 ” , 语言第二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15 陈剑:甲骨金文旧释“ ”之字及其相关诸字新释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16 杨安:“助”字补说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 年 10 月 26日。17 李春桃:说 簋铭文中的“乱”字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0 年 12 月 17 日。1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第 219-222 页,商务印书馆,1990 年。19 林澐:古文字转注举例 , 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