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 州 市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2011 年 2 月 25 日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惠州市人民政府- 1 -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1第一节 发展基础.1第二节 发展环境.9(一)宏观背景.9(二)发展机遇.11(三)面临挑战.12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4第一节 指导思想.14第二节 发展目标.14第三章 主要任务19第一节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努力让惠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19(一)提高教育惠民能力.19(二)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创业.22(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23(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4(五)提高医
2、疗卫生服务水平.26(六)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30(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1- 2 -(八)保障公共安全.31第二节 以建设八大基地为重点,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34(一)建设八大基地.34(二)提升产业竞争力.42第三节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创新惠州.44(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45(二)完善创新发展环境.47(三)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48第四节 以扩大内需和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为重点,积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49(一)切实促进居民消费.49(二)积极开拓内销市场.50(三)有效扩大投资需求.51(四)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52第五节 以 提 高 基 础 设 施 支 撑 能
3、力 为 重 点 ,推 进 基 础 设 施 现代化 .53(一 )构 建 开 放 快 捷 的 现 代 综 合 交 通 运 输 体 系 .54(二 )构 建 清 洁 安 全 的 能 源 保 障 体 系 .55- 3 -(三 )构 建 安 全 和 谐 的 水 利 基 础 设 施 体 系 .57(四 )构 建 便 捷 共 享 的 信 息 网 络 体 系 .58第六节 以提升城镇化水平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60(一)集中力量建设中心镇和专业镇.60(二)提高城市化现代化水平.60(三)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62第七节 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3(一)促进市域内部一体化发
4、展.63(二)积极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64(三)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更紧密合作.66第八节 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重点,努力建设低碳惠州. 66(一)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67(二)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68(三)加强生态建设.71第九节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重点,努力建设文化惠州.72(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72(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74(三)提升惠州文化形象.75- 4 -(四)发展体育事业.77第十节 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78(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78(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79(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81(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82(五)加强廉
5、政建设.83第四章 保障措施.84第一节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84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86第三节 建立分类实施机制.87第四节 完善经济政策.88- 5 -“十二五” 时 期(2Oll2015 年),是惠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在更高标准上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十二五 ”规划, 对惠州加快转变经济 社会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惠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珠三角规划纲要和中共惠
6、州市委关于制定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 时 期是惠州 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 时期。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成功克服罕见的冰雪、洪涝灾害影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良好,为“ 十二五 ”进一步 发展打下了坚实 基础。经济总量实现五年翻一番目标。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 6 -达到 1
7、730 亿元,比 2005 年翻一番, “十一五” 年均增长 15.4%;人均生产总值 43400 元,超过 6000 美元(按 1:6.6 计), “十一五”年均增长 13.5%;2010 年全市税收总收入 467 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31 亿元, “十一五 ”年均分别增长 25.6%和 30.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全省第 8 位上升到第 6 位。经济结构实现“两个转变” 。工业由 轻型化向适度重型化转变。2010 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5%,比 2005 年上升 25.6 个百分点。中海壳牌 95 万吨乙烯/年、中海油 1200 万吨炼油/年项目建成投 产,石化行业崛起
8、为新兴支柱产业。2010年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 30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36.7%,超过电子行业 2.7 个百分点,改变了近 15 年来电子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主导型向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型转变。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达到 894 亿元、582.5 亿元、202.3 亿美元, “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 18.3%、18.3%和 13.7%。工业品内 销比重由 2005 年的 32%增加到 2010 年的 59.7%。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拓展、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三清三化” 注1、“
9、五改五建” 注2 等系 列 工 程 有 序 实 施 。3360 公里通行政村公注 1:“三清三化” ,清污水、清淤泥、清路障,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 境 绿 化 。- 7 -路硬底化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客运服务均等化实现“三个100%”注3;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29 宗,解决 36.7 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贫困危房 10655 户;行政村全部实现“一村一卫生站一医生”,部分 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配备有护士;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一保五难” 问题 基本解决。 “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 发展战 略全面实施,“ 双宜 ”城
10、市建设成效显著,惠州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 称号。 珠三角规划纲要深入实施, “深莞惠” 交通对 接、联合治污、产业合作等一大批项目有序实施,全市撤销 10 个政府还贷公路收费站、10 个经营性收费站。惠州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对口支援汶川三江乡灾后恢复重建整乡推进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惠大铁路二期进港线建成通车。潮莞高速公路惠州段、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97.4 公里。厦深铁路惠州段、莞惠城际轨道惠州段、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工程按计划实施。2010 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1000 公里,比“十五
11、” 期末增加 3642 公里;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 9200 万吨,比“十五”注 2:“五改五建” ,改 路 、 改 水 、 改 房 、 改 厕 、 改 灶 , 建 文 化 室 、 建 卫 生 站 、 造风 景 林 、 建 客 运 站 点 、 建 垃 圾 收 集 点 。注 3:“三个 100%”,乡镇客运站或招呼站建有率 100%,有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100%建有候车亭、100%通客车。- 8 -期末增加 5900 万吨。电源电网建设加快,国华大亚湾热电、惠州抽水蓄能电站#1-#5 机组、平海电厂#1、#2 机组建成投产或试运行,五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 532 万千瓦,新增 110 千伏及以上变
12、电站 36 座,新增变电容量 796.6 万千伏安。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惠州东江水利枢纽建成,惠州大堤(南堤、北堤)除险加固任务完成,五年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182 宗,完成主要江海堤围加固90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 134.1 平方公里,建成三防指挥调度中心及指挥信息系统、预警通信系统,重点水利工程实现远程实时视频监控。惠城区市区防洪基本达到 100 年一遇标准,其他各县(区)县城和城区防洪基本达到 50 年一遇(惠东县城为 20 年一遇)标准,市区和县城治涝标准均达到 10 年一遇 24 小时暴雨径流量 1 天排干。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初见成效。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自然保护区 45 个,面积 2295.74 平方公里;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园)9 个、市级生态 示范村镇(园)43 个。森林覆盖率 5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5.21 平方米,获评广东省林业生态市。五年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488 万吨,关停落后钢铁产能 110 万吨、小火电 25 万千瓦;新建成污水处理厂 24 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2.65 万吨/日,在全省率先实现“ 一个县区一个污水处理厂”目标。新建成危险废物综合处理中心 1 座、垃圾处理厂 1 座,新增危险废物处理能力 5 万吨/ 年,新增垃圾处理能力 800 吨/日。城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