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民用建筑噪声控制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oise control of civil buildings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 2014 年第三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 (闽建科201435 号)的要求,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 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嘉达声学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程共分 7 章和 4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 1、总则;2、术语; 3、建筑隔声降噪; 4、建
2、筑吸声降噪; 5、建筑通风消声; 6、建筑隔振降噪;7、施工与验收。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 242 号,邮编:350001),和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地址:厦门市思明区美湖路9 号 1 楼,邮编:361004)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嘉达声学技术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本规程主要审查人:2目 次1 总则 42 术语 53 建筑隔声降噪 73.1 一
3、般规定73.2 主要建筑隔声结构73.3 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83.4 隔声施工技术113.5 隔声测量及评价144 建筑吸声降噪164.1 一般规定164.2 主要吸声材料及结构164.3 吸声设计程序和方法174.4 吸声施工技术184.5 吸声测量及评价195 建筑通风消声 215.1 一般规定215.2 主要消声结构215.3 消声器的选择与设计225.4 通风消声施工技术235.5 消声测量及评价256 建筑隔振降噪 276.1 一般规定276.2 主要隔振元件及结构276.3 隔振结构设计286.4 隔振系统施工技术306.5 隔振测量及评价327 施工与验收 337.1 一般规定
4、337.2 施工 337.3 工程验收33附录 A 噪声与振动污染源的特性和参数 35附录 B 室内吸声降噪量估算表 36附录 C 复合隔振基座标准化系列技术参数表 37附录 D 大风量阻性消声器标准化系列技术参数表 38本规程用词说明39引用标准名录40附:条文说明423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42 Terms53 Building sound insul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73.1 General requirement73.2 Main building sound insulation structure7 3.3 Soun
5、d insulation design program and method83.4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sound insulation113.5 Sound insula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144 Building sound absorption and noise reduction164.1 General requirement 164.2 Main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 and structure 164.3 Sound absorption design program an
6、d method174.4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sound absorption184.5 Sound absor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195 Building ventilation noise elimination215.1 General requirement215.2 Main Silencing structure215.3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muffler225.4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ventilation noise elimination
7、235.5 Noise elimina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256 Building vibration isolation and denoise 276.1 General requirement 276.2 Main vibration isolation component and structure276.3 Vibration isolation structure design286.4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306.5 Vibration isolatio
8、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327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337.1 General requirement337.2 Construction337.3 Engineering acceptance 33Appendix A Characteristics and parameters of noise and vibration pollution source35Appendix B Estimate table of indoor sound absorption and noise reduction36Appendix
9、C Technical parameter table of composite base isolation standard series37Appendix D Technical parameter table of large air volume resistance muffler standard series38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39List of quoted standards40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241 总 则1.0.1 为贯彻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
10、B 50118 ,保证民用建筑噪声控制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民用建筑中的新建、改建、扩建与装修装饰工程、设备安装、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的噪声控制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1.0.3 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是考虑由振动激励而形成的固体噪声传导与辐射、噪声振动的相互作用与转化所造成影响的治理;应区分空气声和固体声的产生机理、环境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的差异。1.0.4 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设计施工应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兼顾美化,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声源的指向性和总体布局等改善降噪效果。1.0.5 噪声振动治理过程中应防止对环境产生二次噪声,所用产品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1.0.6 噪声控制
11、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2 术 语2.0.1 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在发生、检查、测量或记录的系统中与信号存在与否无关的一切干扰。2.0.2 环境噪声 environmental noise在某一环境下总的噪声。常是由多个不同位置的声源产生。2.0.3 空气声 air-borne sound建筑中经过空气传播而来的噪声。2.0.4 声级 sound level用一定的仪表特性和 A、B、C 计权特性测得的计权声压级。所用的仪表特性和计权特性都必须说明,否则指 A 声级。基准声压也必须指明。2.0.5 隔声量,传声损失
12、 transmission loss墙或间壁一面的入射声功率级与另一面的透射声功率级之差。隔声量等于透射系数的倒数取以 10为底的对数,单位为贝尔,B。但通常用 dB 为单位。2.0.6 声桥 sound bridge指双层或多层隔声构件之间的固体刚性连接物,可形成结构固体声的直接传导,使隔声量下降。2.0.7 吸声材料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由于多孔性、薄膜作用或共振作用而对入射声能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2.0.8 多孔吸声材料 porous absorbing material有很多微孔和通道,对气体或液体流过给予阻尼的材料。2.0.9 亥姆霍兹共振器 helmh
13、oltz resonator封闭空腔通过开口与外部空间相连系,当声波入射时,在共振频率上,开口颈部的空气和内部空间之间产生剧烈的共振作用损耗了声能。2.0.10 降噪系数 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NRC )在 250、500、1000、2000 Hz 测得的吸声系数的平均值,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未位取 0 或 5。2.0.11 房间吸声量 room absorption房间内各表面和物体的总吸声量加上房间内媒质中的损耗。2.0.12 消声器 muffler具有吸声衬里或特殊形状的气流通道,可有效地降低气流中的噪声。2.0.13 再生噪声 regenerated n
14、oise气流在管道中或消声器中产生的噪声,其大小与气流速度和气流经消声器的压降有关。再生噪声会降低消声器的功能甚至使之完全失效。2.0.14 结构声 structure-borne noise 建筑中经过建筑结构传播而来的机械振动引起的噪声。2.0.15 固有频率 natural frequency系统自由振动时的频率,在多自由度系统中,固有频率是简正频率。2.0.16 湍流噪声 turbulent noise流体中产生湍流时所发射的噪声。2.0.17 水锤噪声 water hammer noise发生在液体输送管道中,当稳定流动突然被中断时产生的噪声。2.0.18 气蚀 cavitation
15、流体在高速流动和压力变化条件下,与流体接触的金属表面上发生洞穴状腐蚀破坏的现象。2.0.19 水跃 hydraulic jump由急流过渡为缓流时发生的水面突然跃起的水流局部突变现象。2.0.20 隔振 isolation利用弹性支撑降低系统对外加激励起响应的能力。在稳定状态时,隔振用传动比的倒数表示。62.0.21 隔振体系 vibration isolating system由隔振对象、台座结构、隔振器和阻尼器组成的体系。2.0.22 共振 resonance系统在受迫振动时,激励的任何微小频率变化都使响应减小的现象。2.0.23 撞击声 impact sound在建筑结构上撞击而引起的噪
16、声。脚步声是最常听到的撞击声。2.0.24 浮筑楼板 floating floor指在刚性楼板之上垫以轻质减振板材或弹性隔声层,再铺筑楼面,使之与主体建筑完全脱离刚性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楼板本身的振动和撞击声的影响,具有较好的隔绝固体声效果。73 建筑隔声降噪3.1 一般规定3.1.1 应根据噪声源的性质、传播形式及其与环境敏感点的位置关系,采用不同的隔声处理方案。3.1.2 对固定声源进行隔声处理时,宜尽可能靠近噪声源设置隔声措施。各种设备隔声罩、风机隔声箱,以及空压机和柴油发电机的隔声机房等应建隔声结构。隔声设施应充分密闭,其内壁应采用足够量的吸声处理。3.1.3 对如隔声值班室、隔声观察窗
17、等敏感点采取隔声防护措施时,宜采用隔声间(室)的结构形式;对临街居民建筑可安装隔声窗或通风隔声窗。3.1.4 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隔声处理时,可采用具有一定高度的隔声墙或隔声屏障;必要时应同时采用上述几种结构相结合的形式。3.1.5 室内的噪声源和受声点大多受到混响反射影响,隔声设计应注意区分直达声与反射声的不同作用。3.2 主要建筑隔声构件3.2.1 空心黏土砌块墙体同材质的空心黏土砌块与实心黏土砌块相比,在面密度相同时,前者的隔声量将低于或近似等于后者的隔声量。3.2.2 条板墙砌筑隔墙的条板通常厚度为60mm120mm,面密度一般小于80kg/m 2。可为两个分类:一类是用无机胶凝材料与集
18、料制成的实心或多孔条板,如增强轻集料混凝土条板、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钢丝网陶粒混凝土条板、石膏条板等。单层轻质条板墙的隔声量约为3240dB;另一类是由密实面层材料与轻质芯材预制的夹芯条板,如混凝土岩棉或聚苯夹芯条板、纤维水泥板轻质夹芯板等。预制夹芯条板墙的隔声量约为3544dB (A) 。3.2.3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砌筑厚度 150mm,墙体双面水泥砂浆抹灰厚度 10mm,隔声量大约 46dB(A)。3.2.4 现浇实心混凝土墙体现浇实心混凝土墙体 200mm 以上厚度的现浇实心钢筋混凝土墙的隔声量与 240mm 粘土砖墙的隔声量在 5055dB(A)之间;100mm 厚混凝土墙
19、的隔声量 大约 45dB(A)。3.2.5 双层隔声墙双层墙的空气层中放置吸声材料。3.2.6 轻质薄板隔声墙单层轻质隔声墙是由单层龙骨、双面双层薄板组成的轻质复合隔墙;双层轻质隔声墙是由双层龙骨、三面双层薄板组成的轻质复合隔墙。3.2.7 阻尼隔声喷涂砂浆阻尼隔声喷涂砂浆可有效提高结构构件的隔声量。3.2.8 阻尼隔声板阻尼隔声板有防水阻尼隔声板、抗冲击阻尼隔声板、装饰阻尼隔声板等不同功能系列,应用于需要安静和隔声要求较高的墙面及吊顶。3.2.9 隔声门窗对隔声要求高的建筑,宜采用标准规格隔声门窗,隔声门窗的洞口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GB/T 5824 的规定。对于既有隔
20、声要求又有防火要求的部位必须采用钢质防火隔声门窗。8通风换气隔声窗宜设置于环境背景噪声值较高的房间,隔声门窗配装的通风器应设置消声通道构造的自然通风器。3.2.10 声闸采用双道隔声门,并加大双道门之间的空间,做成门斗形式以形成声闸,同时在门斗的各个内表面做吸声处理,以产生附加隔声量。3.2.11 隔声间(罩)高噪声的设备宜设置隔声间(罩) ,其隔声设计所要求的最低隔声量应为噪声源噪声声级与允许背景噪声声级之差。隔声间(罩)应符合声学 隔声罩和隔声间噪声控制指南GB/T 19886。3.2.12 隔声屏障在噪声源外或在噪声敏感区外设置隔声屏障。隔声屏可以是平行板式、两边形、三边形、L 形、遮檐
21、式、管道式等各种不同类型。隔声屏障包围面越大,隔声降噪效果越好。隔声屏障应符合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 90。3.2.13 隔声材料与隔声构件的选用建筑外墙隔声构造及做法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 P1011;建筑内隔墙隔声构造及做法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 P1226;建筑门窗隔声构造及做法应参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08J931 P4153。隔声材料与隔声构件可在相关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中选择。3.3 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3.3.1 噪声源影响分析1 首先应根据噪声源体量和频谱特点区分其点声源、线声源和面
22、声源分类,再结合其声功率级(或一定距离的声压级)以及其指向性等源强特征分析、预测其对敏感点的实际影响;在源强数据不充分或其他必要情况下,优先采用基于实测的类比方法确定。2 对主要噪声源应优先采用较为严格的噪声控制指标;对非主要声源,应注意多个声源能量叠加的影响。3 振动源对敏感点的影响分析应注意振动源强的确定和预测参数的选取;根据振动源强度、平面与高度分布形式及振动传播衰减规律(包括体波和表面波的不同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对紧邻振源的环境敏感目标还应进行固体声传导对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影响分析。必要时宜采用实测类比方法确定。3.3.2 隔声控制方案设计1 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优先源强控制;其次
23、应尽可能靠近污染源采取传输途径的控制技术措施;必要时再考虑敏感点防护措施。2 源强控制:应根据各种设备噪声、振动的产生机理,合理采用各种针对性的降噪减振技术,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减振材料,以减少或抑制噪声与振动的产生。3 传输途径控制:若高噪声和强振动产生在设备已安装运行后,声源降噪受到很大局限甚至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应在传播途径上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阻尼处理等有效技术手段及综合治理措施,以抑制噪声与振动的扩散。4 敏感点防护:在对噪声源或传播途径均难以采用有效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应对敏感点进行防护。3.3.3 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1 隔声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由声源特性
24、和受声点的声学环境估算受声点的各倍频带声压级和 A 声级; 92) 确定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和 A 声级; 3) 计算各倍频带和 A 声级所需隔声量; 4) 选择适当的隔声结构与构件。 2 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估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室内只有一个声源时,估算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应首先查找、估算或测量声源125Hz、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 六个倍频带的功率级,然后根据声源特性和声学环境,按下列公式计算: (3.3.3-1 )2410lg()pwQLrR(3.3.3-2 )SAR(3.3.3-3)iiS式中: 受声点各倍频带声压级(dB);
25、pL声源各倍频带声功率级(dB);w声源指向性因数;当声源位于室内几何中心时, =1;当声源位于室内地面中心或某一QQ墙面中心时, =2;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边线中点时, =4;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角落Q时, =8;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r房间常数(m);R房间内总表面积(m);S房间内某个倍频带的平均吸声系数;房间内某一表面积(m );i房间内与 对应的吸声系数;iS房间内某个倍频带的总吸声量(m )。A2)当有多个声源时,可分别求出各声源在受声点产生的声压级,然后按声压级的合成法则计算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声压级。 3、受声点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3.3.3-4)paLbNR
26、(3.3.3-5)5A式中: 各倍频带允许声压级(dB);paL噪声评价数;NR、 与各倍频带声压级有关的常数,按表 3.3.3-2 的规定确定;b噪声限值。A表 3.3.3-1倍频带允许声压级倍频带允许声压级( dB)噪声极值dB(A)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80001085 92 86 83 80 78 76 7480 87 82 78 75 73 71 6975 83 77 73 70 68 66 6170 79 72 68 65 62 61 5965 71 68 63 60 57 55 5460 70 63 58 55 52 50 4955 66 59
27、54 50 47 45 4450 61 54 49 45 42 45 38表 333-2与各倍频带声压级有关的常数倍频程中心频率(Hz)a(dB) b(dB)125 22.0 0.870250 12.0 0.930500 4.8 0.9741000 0 1.0002000 3.5 1.0154000 6.1 1.0258000 8.0 1.0304 受声点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应按下式计算:(3.3.3-6)5apaTL式中: 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dB)。aTL5、隔声结构与隔声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各倍频带所需隔声量的要求。6、隔声罩的结构设计应有足够的吸声衬面,各倍频带的插入损失应满足所需隔声量的要
28、求,可按下式计算:(3.3.3-7)01lgzAILTS式中: 各倍频带的插入损失(dB);IL隔声构件各倍频带的固有隔声量(dB);0T隔声罩内各倍频带的总吸声量(dB);A隔声构件的透声面积(m )。zS3.3.4 隔声结构的选择与设计1 设计隔声结构应收集隔声构件固有隔声量的实测数据。 2 单层隔声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使被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处于结构的共振频率和吻合频率之间;2) 可选用复合隔声结构。3 双层隔声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隔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应低于控制噪声源的峰值频率;空气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50; 2) 吻合频率不宜出现在中频段;双层结构各层的厚度不宜相同,或采用不同刚度,或加阻尼;3) 双层间的连接应减少出现声桥;4) 双层结构间宜填充多孔吸声材料。 4 隔声门窗的设计与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满足隔声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定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