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I目 录一、 “十一五”进展及“十二五”的形势与挑战 .1(一) “十一五 ”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1(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三)未来环境形势分析 .5二、规划总则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规划目标指标 .9(四)规划年限和规划范围 .11三、重点任务 .11(一)强化生态保护,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12(二)持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14(三)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深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17(四)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五)应对城
2、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3(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25(七)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6四、重点建设项目介绍 .28(一)重点水域保护项目 .28(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8(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29(四)农村环境保护项目 .29五、保障 措施 .29(一)落实环境监管“ 一岗双责 ”规定 .29(二)强化环境法制手段 .30(三)强化环保投入 .31(四)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 .31(五)推进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均等化 .32附录 .34附表 .39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1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
3、态建设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的五年,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科学谋划“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对于指导永春县“十二五 ”期间的环保工作, 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永春县生态优势转化为海西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一、 “十一五 ”进展及“十二五”的形势与挑战(一)“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总体来看,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十一五 ”前四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得到控制,生态县建设全面开展、有序推进,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多数规划指标达到预期要求环
4、境质量处于优良水平。 “十一五”期间,晋江水系永春段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水质状况优;空气环 境质量基本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总体状况优;县城功能区噪声达标率 100%,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 63.464.1 分贝,基本情况较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 95.64%以上,医疗废弃物处置率均达 100%。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实现在 2005 年基础上净减排 204.45 吨;二氧化硫在 2005 年基础上净减排 833.11 吨,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 5.4%和 20%的减排任务。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
5、建设规划2表 1 永春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指标类别序号 指标名称 2005 年 2010 年十一五目标值完成情况1 森林覆盖率() 68.8 69.2 69 完成2 受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48.9 20 完成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2/人) 8.5 11.5 12 未完成4 空气环境质量 达标 达标 达标 完成5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标 达标 达标 完成6 声环境质量 达标 达标 达标 完成7 集中式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 100 100 完成8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00 100 100 完成生态环境质量9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0 95 90
6、完成10 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氨氮排放量控制水平 3733 下降5.4% 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完成11 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水平 3220 下降 20% 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完成12 单位 GDP 能耗(吨标煤 /万元) 1.6 1.28 下降 20% 完成13 单位 GDP 水耗( m3/万元) 152 120 未完成14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9.66 95 60 完成15 工业用水重复率() 49.16 40 完成16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100 完成17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99.9 100 100 完成18 城镇生活
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11 100 100 完成19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5.06 96.5180无危险废物排放完成20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100 100 100 完成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1.2 90 完成污染防治22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排放达标率() 80 75 完成23 国家生态示范区有关指标 未达到 基本达到 达到 完成24 生态县有关指标 未达到 基本达到 基本达到 完成25 县之间流域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未建成 未建成 建成 未完成26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 0 100 90 完成环境管理27 县级环境应急响应系统 未建
8、立 基本建成 基本建成 完成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3规划的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取得良好成效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核定和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湖洋镇、蓬 壶镇、下洋镇三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湖洋溪整治规划;完成县自来水厂水源保护区和湖洋镇阳高水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进一步规范了湖洋溪水源保护区管理。全县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不存在工业企业污染源,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已完成自来水厂标志牌、警示牌、宣传牌制作,建 设界碑 3 座;基本完成永春县第三水厂(近期供水 4 万吨/日)工程建设;完
9、成仙夹镇 阿科曼水生态膜处理污水项目,建 设截污坝 1 座,集水沟 16 条 10.3 公里。2、严格环境准入,推 进工业结构减排主动介入项目的前期工作,把好项目审批关,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以及没有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污染环境的“十五小”和“ 新五小” 违法企业,坚决取缔;积 极指导企业采取技改措施,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功能,建立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运行管理制度。3、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建设“十一五”期间,永春 县建成省级生态乡镇 2 个,市级
10、生态乡镇 5个,省级生 态村 2 个。目前已有县级绿色小区 10 个,市级绿色小区 6个。全县创 建省级绿色学校 2 所,市级 21 所,县级 18 所,建成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 1 个,环境教育普及率达 80%以上。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建成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达标镇 21 个,达标村 175 个。4、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紧抓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实施县垃圾处理场配套渗滤液收集管网建设;抓好五里街镇区域截污口建设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4和改造,截流生活污水纳入污水主管网。 “十一五
11、”期间新增污水管道52.37 公里,2010 年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平均处理污水已达到 1.52 万吨,处理负荷率达 10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70%以上。二是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 3700 万元完成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扩建工程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继续完善城乡垃圾运转处理设施,全县已建成 15 个生活垃圾填埋场、17 个垃圾焖烧炉和 14 个垃圾中转站。5、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编制永春县畜禽污染治理方案,完成全县畜禽养殖禁建区、禁养区重新划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对重点流域两旁养殖户的摸底调查工作,并完成禁养区内 2 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搬迁选址工作。对禁养区外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严格按照工业
12、污染源进行污染防控,实施排污许可、排 污申报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生态立体种养等循环利用模式得到有效推广。6、环境监管能力有效增强“十一五”期间,完成 环境自动监控中心和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环境地理信息表征,并已安装完成 14 套(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在线监测仪器和流量计。顺利通过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确保了所有监测数据的有效合法性。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规范自由裁量工作。完善收费制度,规范排污申报工作,开征收 589 家次,共缴排污费入国库 789.7 万元。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企业,做到
13、“ 三个加强”和“三个不放过” ,即对挂牌督办企业要加强检查、加强督察、加强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对整改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企业不放过,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不放过,对污染反弹的企业不放过。全面落实污染源普查工作,2007 年、 2009 年、2010 年三年的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强化危险废物和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动态管理档案,危险废物的转移和运输严格执行联单制度。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5强化信访调处工作,建立 24 小时接访制度、协调办案制度、案件督查制度、 举报回访制度,“十一五”期间,共接待群众举报
14、和信访案件 596 起,及 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 100%。(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污染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随着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推进,存在减排指标任务与产业结构特征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全县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污染较低,排污总量不大,减排空间和潜力有限,污染减排任务完成面临较大压力。2、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期待新突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提高,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不够完善,早期建成的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农村生活垃圾未得到全面收集,已建成的垃圾处理场未得到充分利用。3、环境安全隐患依旧存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完善,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各项处理能力仍需加强。饮用水源汇水流
15、域、公路、桥梁运输危险化学品管理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一旦事故发生,将给社会安定、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威胁。4、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待加强虽然农村环境保护已取得较明显成效,但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及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造成农村居住区生活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环保力量薄弱。5、环境监管能力仍显不足与标准化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监管提出的要求相比,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应急处置、环 境信息、 环 境宣教在人员编制、 经费 、装备、用房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环境
16、监测、环境监察普遍存在自动化水平低、信息化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6程度不高的问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相对滞后阻碍了环保部门处置环境污染事件的时效性、科学性。(三)未来环境形势分析“十二五”期间是全面落 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 设意见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量,改善民生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经济社会面临全面转型, 为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又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
17、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稳妥应对。环境发展的有利条件1、环境保护地位进一步提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提出建设低碳社会、生态文明、生态县的目标,在重大综合决策中,更加注重环境因素,环保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地位得到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的决策地位有了新的内涵。2、综合经济实力持续跃升初步核算,“ 十一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90.6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70.96 亿元,年均增长 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566 元,年均增长 12.7%。而且从总体上看, “十二五”期间
18、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经济效益的提高,财政收入显著的增加,为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环境质量长期良好永春县环境质量状况长期处于全市较好水平,随着全县节能减排行动、生态县 建设的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有望持续保持良好状态,而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7良好的环境质量将为实现“十二五” 的环境保 护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存在的挑战与压力1、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治理更加紧迫,以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的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将是污染治理的重点,我县地处晋江上游,承担着水资源保护的责任,今后的工作更加繁重。2、开发建设导致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19、,新建项目增排、原有项目减排空间有限,与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矛盾更加突出,对减排工作提出更高要求。3、群众对优良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将更加迫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日益迫切,面临着严峻挑战。4、较好较快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城市布局带来的路网建设和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带来的尾气问题,迫使环境监管能力、执法监 管水平面临着更大的挑战。5、环境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污染的不断积累已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介质已从大气和水为主逐渐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
20、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总之,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既要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旧账,维持基本的环境稳定,又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防止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新问题。因此,如何运用好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以较 低的资源环境代价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永春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 境建设规划8二、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以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以切实解决危
21、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统 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为建设“生 态安全永春、文化侨乡永春、宜居富裕永春” 特色内涵的绿色生态强县 目标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二)基本原则优化结构,协调统一。紧密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 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统筹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共同性,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把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长期基本任务,努力促进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区域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强化环境保护措施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相衔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分区控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防治结合,重在预防。适应发展的要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三同时” 等措施,确保不欠新账;通过加大污染整治、生态恢复力度,努力还清旧账。创新机制,强化监管。落实县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一岗双责” 规定,创新环保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 环保监管的责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