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届健康教育知识竞赛复习资料第一章 基础知识1、血量与红细胞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即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7%8%,即每公斤体重有 7080ml 血液,因此,体重 60kg 的人,血量约为 4.24.8L。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我国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4.55.5)10 12/L,女性为(3.84.6)10 12/L。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约为 110150g/L。2、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是多少?心室收缩时,主动脉
2、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 100120mmHg,舒张压 6080mmHg,脉搏压 3040mmHg。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却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可见这种额外的能量消耗是由进食所引起的。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可达 30% 。糖和脂肪的食物特殊动
3、力效应约为 46%;混合性食物为 10%左右。因此为了补充能量的这种额外消耗,在进食时必须加上这部分多消耗的量。5、睡眠的时相通过对整个睡眠过程的仔细观察,发现睡眠具有两种不同的时相状态。一是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慢波睡眠;二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快波睡眠或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在睡眠过程中两个时相互相交替。成年人睡眠开始后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持续 80120 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后者维持 2030 分钟,又转入慢波睡眠;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化 45 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异相睡眠持续时间越长。在成年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在觉醒状态下只能
4、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异相睡眠(个别例外) 。在异相睡眠期间,如果将其唤醒,被试者往往会报告他正在做梦。异相睡眠是正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6、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有些致病微生物对热比较敏感,一定高温可将其灭活。如淋球菌和梅毒螺体,就可被人工发热所杀灭。发热时,某些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人的白细胞最大吞噬活性在 3840,发热还可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然而,也有资料表明,发热可降低免疫细胞功能,如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如人工发热可降低感染了沙门菌的大鼠的生
5、存率。、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发热时产 EP(内生致热原)细胞所产生的大量 EP 除了引起发热以外,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另外,肿瘤细胞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对热比正常细胞敏感,当体温升高到 41左右时,正常细胞尚可耐受,肿瘤细胞则难以耐受,其生长受到抑制并可被部分灭活。、急性期反应 急性期反应是机体在细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反应。它是机体产生的一系列防御反应的一种。综上所述,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并存。中等程度的发热可能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就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7、发热的一般处理对于不过高的发热(体温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不
6、急于解热。这除了前一题所述的能增强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以外,发热还是疾病的信号,体温曲线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和转归。特别是某些有潜在病灶的病例,除了发热以外,其它临床象不明显(如结核病早期) ,若过早予以解热,便会掩盖病情,延误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对于一般发热的病例,主要应针对2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健康1、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影响(1)、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及排泄物污染环境:目前,人类的粪、尿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卫生问题,不少地区因含有病原体的生活污水污染水源而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含有寄生虫卵的污水污染蔬菜、瓜
7、果,使居民感染寄生虫病。(2)、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简称“三废”) , “三废” 的大量排放会污染自然环境。由于家用化学品使用种类和量的增加,人类生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如建造房屋、植树造林等。上述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影响使环境发生改变,改变了的环境会反作用于人类。2、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指向环境排放的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与装置。人为污染源有以下几类。、生产性污染源:如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及产生噪声、振动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场所
8、和设施,滥用农药、化肥的农田、果园等。、生活性污染源:如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生活垃圾堆放场所,生活污水排放口等。、交通运输性污染源:如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其他污染源:如产生微波与其他电磁辐射的电讯设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机构等。3、环境污染物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污染物按属性分为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如铅、汞、铬、镉等重金属,SO2、NOx、CO 等有害气体,农药、化肥等。、物理性污染物:如噪声、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生物性污染物:如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卵等。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物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 3 类,就污染物对人体
9、健康的影响而言,化学性污染物显得十分突出,所以,以环境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框架来探讨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些基本规律。、急性损害作用 环境中大量污染物或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中毒症状或死亡,称为环境污染因素对机体的急性损害作用。环境污染引起的急性损害作用以大气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多见,且常见于以下两个原因:发生严重的生产事故,使大量的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环境;环境条件急剧恶化,不利于环境污染物的扩散稀释,使较多的污染物积聚在局部区域的环境中。、慢性损害作用 慢性损害作用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其原因是由于污染物本身在机体内的蓄积
10、(物质蓄积 )或由于污染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渐累积( 功能蓄积)所致。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损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和慢性非特异性影响。慢性中毒是指机体长时间少量、反复或持续接触某种污染物时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慢性非特异性影响是指污染区居民虽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中毒表现,但由于污染物低浓度长期作用,影响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功能,使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受污染区的人群抵抗力下降,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群寿命缩短,病死率增加等。、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生恶性肿瘤。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其
11、病因学问题虽然尚未阐明,但已肯定环境污染是重要的致癌因素。环境致癌因素可分为 3 类:物理因素,如放射性物质的内、外照射可引起白血病,短波紫外线长期强烈照射可引起皮肤癌等;化学因素,目前已知的化学致癌物约有 1000 多种,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到 1977 年止公布的 74 种致癌因素中,绝大多数是化学物质和其混合物,如苯并芘可致肺癌,石棉可致硒肺和间皮瘤,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癌等;生物因素,如 EB 病毒可诱发鼻咽癌、人乳头瘤病毒 16 型可引起宫颈癌,肝吸虫可引起肝癌等。据估计 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物理因素占 5,生物因素占 5,而化学因素占90。3、致畸
12、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母体接触环境有害物质或因素后引起胎儿先天性缺陷。先天性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已经形成的发育障碍,包括形态结构异常(畸形) 和智力低下两个方面。经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工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某些毒物(苯系化合物、二硫化碳等) 、农药(敌枯双、DDT、西维因等) 等具有致畸作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证明,母亲妊娠期摄人甲基汞引发了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落叶剂 2,4,5-T(主要是杂质二恶英 )的使用,导致污染区孕妇分娩了畸形儿。、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使生物机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变异的作用。突变可表现在两个方而:染色体畸变,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基因突变,即DNA
13、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改变。环境中的某些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等)及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具有致突变作用。由化学致突变物引起的各种突变,有些可能对机体无害,但大多数突变,特别是基因突变对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则可导致不孕、早产、死胎或畸形及遗传性疾病。若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则常导致体细胞的增殖异常而形成肿瘤。现已证明,绝大多数致癌物是致突变物,而许多致突变物也是致癌物,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免疫毒性作用 免疫毒性作用是指环境有害物质对生物机体免疫系统或功能产生的损害作用。其损害的机制是直接损害免疫细胞的形态与功能,通过干扰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等,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14、,导致机体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即表现免疫抑制;也可影响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能力,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表现为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特异性损害作用 环境污染物的非特异性损害作用主要是指污染物作为疾病的促进因素,或者通过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或者为特异性致病因素提供致病条件等来影响机体健康。例如,接触二氧化硅粉尘的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增高,又如在二氧化硫严重 污染地区的居民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第三章 行为与健康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发达国家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进行过详
15、细的调查,认为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死亡以及由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等,而这些疾病的起因都是与人们滥用酒精、药物、过度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吸毒、性淫乱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发展中国家,疾病的发生虽然主要由贫困所造成的恶劣生活环境和条件造成,但不良卫生行为和习惯仍然是致病的重要原因。2、哪些行为与癌症有关 人类不可能生活在无致癌因素的环境中,但可以作出选择尽可能避免患癌症。癌症的发生虽不能排除生物遗传因素,但首要危险因素是来自行为。行为与癌发生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吸烟与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胰腺癌
16、、骨肉瘤、肾癌、宫颈癌等有关。、酗酒与食管癌、口腔癌、肺癌、肝癌、胃癌等有关。、不洁性交、恣情纵欲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茎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有关。、早婚、初产前多次做人工流产与宫颈癌、乳腺癌等有关。、劣质化妆品、唇膏、染发剂与皮肤癌、唇癌等有关。、喜食过硬、过烫或刺激性强的食物与食管癌、胃癌有关。、脂肪过度摄入与大肠癌、子宫内膜癌、胆囊癌、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有关。、高盐饮食、腌制品、煎炸与熏烤食品、防腐剂及其他食品添加剂、腐败的食物与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有关。、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应对能力差与各种癌症的发生有关。3、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通常与年龄、性别、习惯、季节、
17、环境、神经类型、生活条件、劳动强度和疾病等因素有关。年龄越小睡眠的时间越长。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的人,每4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大致如下:婴儿,1820 小时;幼儿,1415 小时;学龄儿童,1012 小时,青少年,89 小时;成年人,79 小时;老年人,57 小时。睡眠时间各人不尽相同。睡眠是否充足,主要依据是醒后的自我感觉,如果睡醒后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全身舒适,则可以认为睡够了。反之,如果醒来感到头昏脑涨,萎靡乏力,全身不适,则可能还没有睡够。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睡眠过多或过少的人,其寿命比那些每天睡 8 小时的人要短。4、吸烟的危害据分析,烟草燃烧后的烟雾中约含有 4000 多种化学物质,
18、其中 2000 余种为有害物质,已经明确证实有 43 种致癌物,特别是烟中的烟碱,俗称尼古丁。它对人体的危害效应是缓慢发生的,一般需经过 20 年30 年才能表现出来,故有人称吸烟为“慢性中毒或慢性自杀” 。尼古丁还有很强的成瘾性,这就是吸烟成瘾难以戒除的主要原因。吸烟有害健康,目前认为吸烟至少与 25 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吸烟可以致癌 烟碱中含有多种致癌化合物,最主要的是烟焦油和亚硝酸、砷等。烟焦油中含有大量苯并芘,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众所周知,吸烟者患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 10 倍15 倍。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吸烟易导致心血管病 吸烟是导致心血
19、管病的因素之一。吸烟者患病率为不吸烟者的 2倍 3 倍。因为在烟草燃烧的烟雾中,一氧化碳含量可高达 35,如果一氧化碳进人血液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造成机体缺氧,可损伤动脉内皮使血管的渗透性增加,使血小板聚集和脂质沉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的发生。、吸烟可导致气管炎,诱发肺心病 据调查材料报告,每日吸烟 1 包或 1 包以上的人,患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几率为不吸烟者的 4 倍。肺心病则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后果。肺心病与吸烟关系密切,这也是国内外医学专家证实了的。、吸烟损害泌尿生殖系统 男子长期吸烟可引起性功能减退及阳萎、精子畸形。女子吸烟可使月经初潮推迟,月经紊乱、痛经,子宫内膜炎等
20、患病率高。孕妇吸烟,可使胎儿发育不良、流产、早产的发生。、 、吸烟损害视力、吸烟损害大脑功能、此外,吸烟还可降低人体抵抗力,引起口腔疾病,也可使人脸色变灰暗、干燥、苍老;显示未老先衰的现象,缩短寿命。、被动吸烟同样受害 吸烟对本人有害已众所周知,而不吸烟者,如在受烟雾污染的环境里同样受其危害。不吸烟的人暴露在烟雾中,最常见的是眼部刺激症状,此外有头晕、头疼、鼻刺激及咳嗽等,一些哮喘病人可因对香烟过敏而导致哮喘发作。患有心肺疾病的人受害更大,有时可诱发心绞痛或呼吸困难加重。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吸烟的女性和吸烟的男性结婚后,发生肺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 2.4 倍,平均寿命短 4 年。美国报道,
21、在充满烟雾的办公室内被动吸烟的人与那些 20 多年来每天平均吸 10 支烟的人肺部受害 的程度相等。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支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 23 倍。孕妇吸烟还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调查表明,怀孕期间重度吸烟的妇女,其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 2500g 的人数明显增加。5、酗酒对身体的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酒精使神经系统高级抑制中枢受抑制,使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饮酒后可表现出自大、有信心、性格及动作活泼无节制,话多、胆大、情绪波动大,但做精细工作的能力下降,反应迟缓,而易发生意外事件。大脑皮质受抑制,身体的协调功能受影响,注意力、记忆力、分辨力下降,动作协调性下降。体内的酒精浓度较高时
22、,可出现肌肉的共济失调、语言不清、步态不稳,甚至丧失语言能力及运动能力。、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饮用含 10%的酒精饮料,胃液分泌增多,对胃的消化功能无影响。若酒精浓度高于 20%,胃液的分泌及胃的消化功能受抑制。若酒精浓度高于 40%,对胃粘膜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胃肠功能失调,诱发食道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可导致急性胃穿孔。酒精氧化过程能使肝脏脂肪合成增加,酒精亦能使末梢组织的脂肪转移至肝脏,形成脂肪肝。长期酗酒还使肝脏内蛋白质聚集增多,甚至造成肝硬化。、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少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影响,长期过量饮酒,易发生心血管功能异常。如使高血压发病率增高,甚
23、至可以使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突然发作,加重病情危及生命。5、对身体其它器官的影响 有些人饮酒可以引起全身性皮肤潮红、发痒、小丘疹等皮肤过敏反应,也可使湿疹复发。对生殖器官的影响,使之发育不良,性功能不全,男性不育。孕妇饮酒可致流产、畸胎、死胎和胎儿智能低下等。、长期过量饮酒,可降低人的抵抗力。据有关资料证实:饮酒者肺结核患病率比不饮酒者高 9 倍,而且还会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导致各种疾病。6、吸毒主要危害、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危害 神经系统损害:毒品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长期直接毒性作用和恶性刺激而导致神经细胞或组织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还可因毒品中混杂的其它有害物质面损害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损害:毒
24、品对细胞和体液免疫的破坏性作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各种机会感染,且抗生素难以治愈;感染:吸毒者极易并发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注射部位脓肿等多种感染:精神障碍:表现幻觉、思维障碍等:戒断反应:主要表现有失眠、烦躁不安、流涕、流泪、多涎、肌肉震颤、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时而畏寒、时而发热和大汗淋漓,使吸毒者痛不欲生,这种反应是吸毒者戒断难,复吸率高的重要原因。、对家庭的危害 殃及亲属;家庭经济破产;骨肉亲情离散。、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传播疾病 吸毒者可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之一是吸毒者之间共用不洁注射器,在静脉内注射毒品
25、致使艾滋病病毒在吸毒者中传播。对于许多吸毒者来说,他们往往还有其它性淫乱行为,特别是吸毒妇女,更是传播和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首先,吸毒本身可造成艾滋病病毒感染,第二,吸毒所需要的经济问题,常常使他们靠卖淫赚钱购买毒品,在性乱交中,即可能被感染艾滋病,继而传播给别人。7、药物滥用的危害随着各类药物的不断涌现,滥用药物的现象有增无减,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亦呈上升趋势。其 中常见的是因不合理用药,导致对药物的依赖,出现不良后果。如安定药,吃者太多,而且越来量越大,不少人长期服用,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药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只不过绝大多数是轻微的,病人能够耐受。而且有些药物的毒性反应并不
26、是服药后立即发生,而是长期蓄积逐渐产生的,这多是服药过量造成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全世界的死亡病例中竟然有 1/3 是由于用药不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十几万。、滥用维生素类 大量应用维生素 B 可出现头痛、疲倦、烦躁、腹泻、心律失常及浮肿;大量使用维生素 C 可造成消化、心血管、泌尿、血液、生殖等系统的不良反应;维生素 A 急性中毒可出现颅内压升高、嗜睡、谵妄、瞳孔散大及消化道反应,慢性中毒可出现疲倦乏力、烦躁或嗜睡、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低热多汗、复视等;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 D 可以产生维 D 过多症,主要为高血钙所致的肾损害、钙沉着、多汗、多尿、呕吐、腹泻、及烦躁、幻觉
27、、意识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滥用中药 有些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或副作用少,滥服中药。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日渐增多,可分为两类:A 型为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靶器官敏感性增强,与剂量有关;B 型由药物与病人的异常性引起,为过敏反应,与剂量无关,不可预测。有人总结了 460 种中药不良反应,发现其中 45.62的病例由乌头类、雷公藤、藻酸双酯钠、板蓝根、蜂巢制剂、六神九、牛黄解毒丸、穿心莲等其它 36 种中药引起。、滥用解热镇痛药 发热能增强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还是疾病的信号,体温曲线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和转归。有些患者低热或中度发热就感到特别难以忍受,要求医生打退热针或在一些诊所用激素退热
28、。、滥用补药 有些人认为自己身体虚弱,营养不好,滥服补药。如果一个人没有消化吸收障碍、没有消耗性疾病,做到饮食结构合理,一般不会发生营养缺乏的。、滥用抗菌素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过多使用和滥用情况在我国已非常突出。抗菌素的过多使用和滥用,细菌对抗菌素渐渐有了“免疫力”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菌耐药”问题十分突出:据上海地区 2000 年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已占金葡萄菌株的 64,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 77。这些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多数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大肠杆菌中对常用哌拉西林、庆大霉素、
29、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已达 50以上,不少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他啶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已达 20至 40。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治疗十分困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6抗菌素不能随便用。一些人有点感冒、咳嗽就服抗菌素。其实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的,用抗菌素来对付感冒,基本上是没用的。有的人治病心急,使用抗菌素一天未见疗效,要求医生换药治疗,增加细菌耐药。滥用抗菌素不仅导致细菌耐药,等以后需要用时就不起作用了,还带来许多危害。抗菌素都有毒性反应,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 ,所谓“二重感染” ,就是在应用抗菌素时由于针对性不强,把一些本来对身体无害的细菌杀死了
30、,而对一些致病性强细菌却不起作用,反而保留下来。因为原来与其对抗的一些细菌被杀死了,所以它更得以滋长,引发新的感染,给身体造成了新的威胁。、滥用输液 一些人认为患病输液就会好得快,不管患什么病都要求输液。液体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输液进入人体与口服进入人体本来没有两样,输液有可能导致输液反应。也不是所有药物都是输液或打针效果好,而且容易造成不良反应。如对肠道感染、胃炎、胃溃疡等治疗宜口服给药效果好;对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采用气雾剂吸入疗效较好;对危重病人,宜用静脉给药。8、性放纵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 性放纵会造成家庭解体、离婚率升高、出现一批私生子、被遗弃的孤儿与单亲家庭,引起子女抚养、教育的困
31、难。当前,许多西方国家在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冲击下,离婚率之高十分惊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性观念也在发生改变,离婚率也逐渐上升。家庭的破裂,父母的离异,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年少的子女。青少年性放纵,不仅影响他们精神和躯体的健康成长,而且造成少女怀孕、未成年女孩生孩子的社会现象。据估计美国每年有 110万未婚少女怀孕,有 51 万产妇年龄在 18 岁以下,非婚生子造成许多国家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还有性放纵带来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使许多非洲国家劳动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世界上用于防治性病、艾滋病花费了巨额资金。、对自身健康的危害 除上述少女怀孕影响心身健康外,性放纵,又是导致性传播疾病,如
32、梅毒、淋病、艾滋病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流行的主要根源。特别是被称为“超级癌症”的艾滋病,不仅严重危害健康,而且造成了社会的恐慌。第四章 心理健康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个体生理因素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理因素主要有四种。一是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病因中,遗传是主要原因。二是躯体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常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敏感多疑,情绪稳定性降低,行为控制力减弱,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三是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根据临床观察和专家的研究分析,大脑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萎缩、脑炎、脑血管疾病、脑外
33、伤等,会直接导致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出现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严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四是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专家认为,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如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组织相互协调有某种障碍,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协调有某种障碍等等,会导致病态人格等心理异常,神经类型属弱型的人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引起不健康的心理行为。、环境变迁因素 首先,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困难。大学学习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更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教师直接指导的减少,这与中学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学习的内容又与中学有较大差异,学习的习惯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这就更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
34、 其次,生活环境上的变化也很大,主要表现为要自己独立生活,要应付一切生活琐事,这对大多数大学新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第三,大学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困难。面对来自各地、风格特点各异的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压力因素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们面临传统观念的变革、价值体系坐标的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等,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 ”当个体原有的心理行为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时,那么个体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现代社会中,大学
35、生面临的挑战很多,有来自社会责任的压力,有来自生7活本身的压力,有来自竞争的压力,有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有来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等等。、重要的丧失 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丧失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以及自尊的丧失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尽管不占多数,但其影响却是相当大的。当然,这其中也会出现丧失亲人、朋友等事件,只是相对以上三种而言更加少见。重要的人际关系主要指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个体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学生十分看重的。这种关系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以及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的
36、看法以及以后生活的态度。荣誉的丧失目前已成为一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种重要的丧失与自尊丧失一样,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尽管总体来讲人数不多,但却是不可忽视的。自尊的丧失很大程度上与自我重新确认有关,当然与荣誉的丧失和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也有一定的关系。自尊的丧失的结果往往会带来自卑和抑郁,从这一类问题(自卑、抑郁)发生的频率来看,因自尊丧失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自卑和抑郁是非常普遍的。、冲突与选择 尽管大学生的生活比较稳定,但他们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与选择,如果按冲突内容划分,大学生所面临的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冲突、所学专业与兴趣的冲突;学习、工作与恋爱的冲突以及将来的计
37、划与不同目标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对有些人来讲,这些冲突的影响可能很小,而对有些人则可能影响较大。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过程,面对大学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竞争带来的压力,在其心理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常常使年轻的大学生处于感情的波涛中,面对种种冲突不知做何选择。如不做出及时、合理的调适,便有可能破坏心理平衡,影响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 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与家庭环境或早期的经历有关。这些早期的影响会在新的环境中,遇到新的问题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
38、思想成长、心理发展等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家庭关系不良或家庭结构不健全往往使大学生与家庭情感方面难以正常沟通,不能满足大学生正常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影响心理健康。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气氛和谐有序,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支持、宽容,那么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有利。相反,如果家庭的气氛紧张、彼此挑剔,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武断专横或放纵溺爱,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粗暴、对他人缺乏信任等心理健康问题。除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其它的早期经历如分离、不良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特点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2、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
39、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学家莱格里士(H.B.English)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 4 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40、和密特尔曼(Mittuelman)提出 10 条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挥个性;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马建青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 7 方面:智力正常;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陈永胜提出 10 条标准: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
41、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8规范;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保持心理健康的要素、了解自己 宏观上看,自我了解是一辈子的事,因为人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所以就会有对自己的不断认识与发现。此处所提的自我认识,更多是从微观上谈,是指对自己的一些最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自己的身体特点,如外貌、躯体健康状况;自己的心理特点,如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志向、抱负等;自己的身份特点,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学历、社会角色、性别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等;还有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赖的外在资源等。有关自我认识的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确立目标 要回
42、答这个问题,你可以在一张纸上按重要程度依次写下自己最想实现的五个目标,然后从第一个目标开始,逐个问自己:“这真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标吗?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或影响,如果不是为了虚荣或面子,我还会要这个目标吗?”自问以后,把不是你自己真想要的目标删去,然后认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把它写下来。在为自己确立目标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这涉及到对自己主客观条件的了解。人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但潜能分布是不均衡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扬长避短。二是清楚自己的目标与社会利益有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良知系统已发育得较为成熟,选择损害社会利益的目标,除了可能
43、被绳之以法外,还要付出种种心理上的代价,如不安、紧张、担惊受怕、自责等。、能适当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满足需要的方式却有优劣之别。有的人以破坏性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使自己陷于困境,比如以搬弄是非的方式去解决人际冲突。而所谓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指用那种能使自己进入良性循环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比如通过沟通去解决人际冲突等。有必要指出的是:“需要”不是“愿望” 。很多人感觉痛苦,并不是他的需要受挫,而他的愿望受挫。、能与自己和他人友好相处 对自己友好就是不苛求自己,学会以喜悦、欣赏的态度接纳自己,并提倡以扬长避短或
44、取长补短的方式发展自己。对他人友好指不苛求他人,能容忍他人的弱点,发掘他人的长处,能和他人友好合作,共享生活。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使自己多一份好心情,还有助于我们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能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首先是能敞开心扉面对世界,让欣赏和选择多于批判和拒绝,这能使我们与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交流,也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其次也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不要说成长与发展,连生存都会出问题。、注意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的人通常精力充沛,这不仅有助于处理与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人得以享受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一个总被身体疾病折磨的人,即使他很坚强,他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受影响。所以
45、,身体健康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一个人完全有可能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获得身体甚至心理上的健康。、善于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乐趣是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其他两项是生活与感情) ,工作,又对我们享受后两种乐趣提供物质条件。要能享受工作,就要尽可能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暂时做不到,就要努力去学习喜欢自己现有的工作。要能享受生活,首先需要学会区分生活与工作这两种角色,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知道,地球缺了谁都依然会转动,但亲友缺了我们,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许多。、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学有一种观点:很
46、多时候人们的情绪受到困扰,甚至积郁成疾,实际上中是由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问题,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备此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练习一题多解,也就是无论面临什么问题,都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要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我们要具备社会支持理念。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彼此支持和共同发展的。我们还要了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人会使助人者也感到快乐,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亲密程度。其次,要懂得区分社会支持系统中不同关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时候人们求助失败,不是因为他没有社会支持系统,而是因为他不懂得区分远近亲疏。再者
47、,对别人的支持,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报。最后,我们既要具备利他与助人的精神,又要学会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实在帮不上忙时就要及时、9明确地告诉别人,以免耽误别人的事。、要懂得劳逸结合 要学会富有创造性地休息。比如,尽可能多地接触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具备广泛的生活乐趣,要有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兴趣爱好,做些多年来想做却总抽不出时间来做的事。这要留出能自己更新、成长、补充能量的时间,如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 ,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并且快乐的事,读一些与工作无关但能帮助自己成长的书。、面对现实 生活还有这样一类事件,它的发生是不可逆转的,带给当事人的痛苦是永久性的,如亲人丧失。面对这
48、类事件,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具建设性的事,就是正视现实,学会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摆脱痛苦并且有助于个人成长的事情上。将痛苦转化为激励自己成长的资源。4、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诊断为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
49、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综合描述“心理问题” ,可概括为如下几点,并给出如下定义:“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 心理不健康状态,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5、怎样正确认识气质、气质类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都有消极的一面。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积极的东西,若不适当延伸,就会转化为消极的东西。某一气质特征在一些事情上可以起积极作用,但在另一些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