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定 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胰岛素反调激素增加,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而出现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与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一系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流行病学,DKA是1型糖尿病突出的并发症,也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是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但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逆转的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DKA的死亡率在胰岛素问世以前为60%,胰岛素发明以后降至515%;在非专业化的医疗机构仍高达19%。且死亡率随增龄而增加。其造成死亡的原因为:低血容量休克、严重的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脑水肿
2、。,诱发因素,感染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饮食应激情况降糖药物剂量不足或中断妊娠或分娩不合理应用对糖代谢有影响的药物等,常见诱因,诱因 大约百分比 感染 30-40 中断胰岛素治疗 15-20 新发现的糖尿病 20-25 心肌梗死 胰腺炎 休克和低血容量 10-15 中风 其他疾病 无诱因 20-25,DKA 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失水血浆渗透压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循环障碍,酮 体 的 生 成,正常人血液中含有酮体,酮体由肝细胞产生。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分两路行进: 一路进入骨骼肌、心肌等组织,被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提供能量; 另一路进入肝脏,因为肝脏上缺乏乙酰乙酸硫激酶及琥珀酸辅酶A转硫
3、酶,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只能在肝细胞线粒体上氧化为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三者合称酮体。乙酰乙酸和-羟丁酸是有机酸,丙酮为中性 。,酮体可被肝外组织(骨骼肌、心肌、脑、肾等)利用提供能量。正常血浆中酮体的含量为0.35mg/dl,其中30%为乙酰乙酸,70%为-羟丁酸,丙酮极少量。肝外组织对酮体氧化供能的利用率有一定的限度,当肝外组织利用酮体达到饱和,如果肝脏继续产生酮体,则酮体从尿中排出。,游离脂肪酸,严重失水,进一步升高的高血糖可加重渗透性利尿,大量酮体从肾、肺排出又带走大量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排出,加重水分丢失;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液丢失,使水分人
4、量减少。,酸中毒,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经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当酮体生成量剧增,超过肝外组织的氧化能力时,血酮体升高称为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临床上统称为酮症。乙酰乙酸和羟丁酸均为较强的有机酸,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碱,若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血酮体继续升高,超过机体的处理能力,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渗透性利尿的同时使钠、钾、氯、磷酸根等离子大量丢失;酸中毒使钾离子从细胞内释出至细胞外,经肾小管与氢离子竞争排出使失钾更为明显,但由于失水甚于失盐,血液浓缩,故治疗前血钾浓度可正常或偏高,而随着治疗进程,补充血容量
5、、注射胰岛素、纠正酸中毒后,可发生严重低血钾,有引起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的危险。,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障碍,严重失水,血容量减少,加上酸中毒引起的微循环障碍,若未能及时纠正,最终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压下降。肾灌注量的减少,引起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发生肾衰竭。,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失水、循环障碍、渗透压升高、脑细胞缺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反应迟钝,以至昏迷,后期可发生脑水肿。,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烦渴、多尿加重极度乏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循环衰竭诱因的表现,症状,原糖尿病症状加重:肢软无力,极度口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消化道症状
6、:DKA时胃黏膜受到刺激早期可产生厌食、恶心、呕吐。后期发生胃扩张时可产生严重的呕吐。部分患者有腹痛。呼吸系统症状: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延髓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改变。当pH7.2时可引起深而快的呼吸;当pH16.7mmol/L多有脱水,33.3mmol/L则多伴有高渗或肾功能不全。血酮、尿酮:血酮升高1mmol/L,5mmol/L(50mg/dl)时为高酮血症。尿酮阳性。 尿糖:强阳性。尿素氮、肌酐:尿素氮、肌酐可升高。BUN/Cr可为301,提示血容量不足。电解质血钠:一般33.3mmol/L;血浆渗透压350mOsm/L,或有效渗透压320mOsm/L;血钠145mmol/L;血酮正常或偏高,尿
7、酮()或弱阳性;CO2CP正常或偏低;血pH7.35左右或正常。体征方面多有神经系征象,尤其是局灶性运动神经失常,血压上升,有时伴有脑卒中和冠心,有时和DKA并存,需鉴别。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常见于糖尿病人并发各种休克、严重感染、严重缺氧、肝肾功能衰竭时。特征:血乳酸5mmol/L;血pH15:1(正常13.9mmol/L,予生理盐水 + 胰岛素。 注意:胰岛素剂量按小时计算,同时结合预定的液体的输入率。 可先按46u/h给予。每2小时或每瓶液末查血糖,然后依据血糖下降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1)血糖下降幅度超过胰岛素使用前30%,或平均每小时下降3.95.6mmol/L可维持原剂量、原速度。
8、(2)如血糖未下降或下降速度过慢(5.6mmol/L),可减慢液速,或将生理盐水加量以稀释胰岛素的浓度,减少胰岛素的输入量。 B如血糖已155mmol/L,或血浆有效渗透压350mOsm/L时可考虑使用0.45%盐水。 使用低渗盐水时滴速不可过快,量不宜超过2000ml/d,以防引起溶血。待血钠降至160mmol/L,而血糖在16.7mmol/L左右时,可用 2.5%的GS。第二阶段用5%GS或5%GNS。休克者酌情补代血浆。,补液速率,先快后慢为原则。以往各家推荐补液速率不一,近对输液速度及液量重新做了评价,推荐开始500ml/h,共4小时;其后4小时250ml/h。有研究表明,非极度失水,
9、低速补液的结果是代谢改善更快,且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更少。由于个体差异和临床情况各异,对老年人及心、肾功能不全者更应注意减少液量及减慢输液速度。可将补液量的1/31/2经口服补充,昏迷者可鼻饲。如补液量充足,尿量可达3060ml/h。,补钾,DKA时失钾严重,总量可缺少3001000mmol/L。即使就诊时血钾在4.0mmol/L左右虽属正常,但此时由于酸中毒总体钾已降低,患者常在纠酮治疗14小时后发生低钾。补钾时机:如开始血钾在正常范围(4.55.5mmol/L),可暂不补钾,但需严密监测,一旦血钾低于4.0mmol/L立即补钾。尿量少于30ml/h不补;,补钾量:补钾量不应超过20mm
10、ol/L/h(1.5g氯化钾/h)。第1日内可补氯化钾4.5 9g。补钾2 6 小时后必须查血钾。继后应经常检测。补钾速度快者,必须有心电图监护。待病情好转,血钾正常,已能进食者可改为口服补钾。由于钾随葡萄糖、镁、磷等进入细胞较慢,补钾需进行57天才能纠正钾代谢紊乱。,补钾量根据血钾的情况参考,血钾3-5mmol/L , 补充kcl 0.5-1.0g/h 3-4mmol/L , 补充kcl 1.0-1.5g/h 低于3mmol/L,补充kcl 1.5-2.0g/h氯化钾或磷酸钾只能在静脉点滴中输入,不可静脉推注。补钾期间每2 h复查血钾一次,以调整钾盐的入量。,纠正酸中毒,目前明确认为DKA治
11、疗时补碱并非必要及有益。因DKA的基础是酮酸生成过多,非碳酸氢盐损失过多。通过胰岛素治疗后抑制酮体的产生,促进酮体的氧化,且酮体氧化后可产生碳酸氢盐,DKA时的酸中毒自然会被纠正。,补碱指征,血pH6.5mmol/L);对输液无反应的低血压;治疗后期发生严重的高氯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补碱量:一般使用碳酸氢钠,不用乳酸钠。伴有休克时禁用乳酸钠,因有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可能。先给予碳酸氢钠100200ml,3045分钟内输入。依据pH及碳酸氢盐再决定以后的用量。待血pH 7.1 7.2,或碳酸氢盐13mmol/L时停止使用。,监 测,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神智的变化每小时测定血糖、尿
12、糖、酮体、并随时调整胰岛素的入量每小时测定电解质,根据血钠和血钾情况调整补液速度、液体中糖、盐的构成比例以及补钾的量,尿酮测定多采用亚硝基铁氰化物作为酮体定性检测试验,此法测定的是尿中乙酰乙酸,对-羟丁酸无反应。酮体被周围组织利用时由-羟丁酸转化为乙酰乙酸。在酮症治疗中,酮体消失过程乙酰乙酸会增加,使得治疗后尿中乙酰乙酸增加,尿酮体测定反而出现增加的结果,容易被误解为病情的加重。应监测血浆-羟丁酸,正常值是0.3mmol/L,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间 治疗错误 结果开始4h 入院时误诊为低血糖 血浆渗透压进一步增加 给予高浓度葡萄糖 及细胞内脱水加重 不适当补钾 高血钾性心肌损害 过快纠正高血糖 脑水肿 盐溶液补充不足 低血压 胰岛素过多而液体不足 细胞外液转入细胞内 使血压下降 6-12h 补钾不足 低钾性心肌损害以后 补糖不足 低血糖及酮症反复出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