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人地关系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2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3人地关系论 :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4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5人地系统: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2、一、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人”: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地”:指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具备以下属性:(1) 数量上的有限性。(2) 地域上的差异性(3) 制约性和可变性(4) 有限的稳定性(5) 层次性和复杂性(6) 整体性|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
3、动力;过量的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谈不上利用环境。二、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1) 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2) 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3) 生态足迹的研究(4) 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1)空间的网络化(2)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
4、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是生态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和范式,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节能降耗,运用生态工艺,通过原料和能源的多级利用,建立起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联系,逐步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土地适应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
5、特点农业经济活动:(1)强烈的地域性(种植业、畜牧业)(2)明显的阶段性(渔猎采集:采集野果,捕鱼狩猎;原始农业:游牧业,种植业;传统农业:犁耕锄种,手工劳动;石油农业:商品率,生态破坏;生态农业:工业经济活动:(1) 无明显的季节性(2) 专业化与协作化(批量生产、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3) 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 分布集中(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原料与燃料产地)分布集中原因:原料的非遍在性追求规模经济生产过程易分解,选在交通等优势明显地区生产和技术联系,节约资源及成本趋向布局产生集聚效益|第三产业(1) 产品的无形性(主要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2) 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产品不能储存、
6、宾馆)(3) 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网络服务、中介服务、融资服务)(4) 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提供金融、通信、运输、智力服务)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创造了物质财富,农业农村景观、生活资料日益丰富;为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奠定了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不利影响:(1) 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摆脱贫困而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垦山种粮,使之恶性循环。农田面积减少。(2) 河流泥沙淤积:水库报废。水利设施破坏、河流改道,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难度。(3)
7、发展农田灌溉,大规模的干预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改变小气候,造成盐渍化、沼泽化。(4) 过渡放牧。滥垦乱挖,导致草原退化,引发沙尘暴等。(5) 森林状况不断化,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河流暴涨、泛滥。(6) 土地荒漠化、沙化。(7) 水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渔业资源减少。(8) 农药化肥的使用给环境带来长期潜在的威胁。(9) 物种的不慎引进,给生态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物质生活。|不利影响:(1) 酸雨(2) 臭氧破坏(3) 资源浪费(4) 环境破坏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
8、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 原始农业:主要包括驯养野生动物发展而来的游牧业和由植物栽培发展而来的刀耕火种式的种植业。劳动效率低下,但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断凸显(迁移农业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2) 传统农业: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难以获得足够的农产品,不合理的灌溉及耕作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3) 石油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了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问题,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破坏。(4) 生态农业:定义见上。一方面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使生产科学化;另一方面发展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高
9、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做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4.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劳动密集型: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单位产品成本在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特点: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适合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力多地区。资源密集型:指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部门。|资本密集型:指单位产品所需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
10、率,物资消耗少,如机械制造、装备工业部门。知识密集型: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业的部门。5. 简述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和智力型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各自工业部门结构的特点资源型原因:消耗能源、原料多,与资源依存关系密切。结构特点:一般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多的部门为主,输出往往大于输入。由于资源消耗,部门结构朝深加工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工业部门的布局(煤铁到交通铁) 。河湖水域型原因:利用水运、生产用水、动力条件结构:多高耗能的电冶金、电化学工业在水电站附近出现临海型原因:对外贸易通道,矿物、生物资源丰富
11、。结构:海洋水产、海洋化学、海水淡化、原料进口工业,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方便进出口。临空型原因:科学技术及全球化,对交通要求不断提高。多电子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原材料消耗少、产品短小轻薄,附加值高,能够承担高运费智力型原因:以智力资源位依托的新型企业布局,面积不大,研究开发和销售在内,中间的生产销售正外。多是研发基地、信息基地、公司指挥中心。优势是技术和信息资源密集。6.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见第 2 题(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方便的河水,充足的日照和温暖气候,是农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
12、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包括坡度、质地、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和持水力地形对农业的印象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最为明显。破碎程度影响机械化和水利化,易水土流失。土壤是农业成成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肥力、化学成分、酸碱度,对农业生长布局有影响。气候,从光照、温度和降水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布局。水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决定耕地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生产部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原产地与主产区不相吻合。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
13、素之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扩了农业的区位选择。生产力水平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业生产水平。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商品性农业和农业地域专门化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的发展。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2)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煤炭、石油、电力和水力等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工业部门结构(早期) 。水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水电)来源之一。土地是工业布局的场所。动力条件是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高耗能工业) 。不同类型的工业选
14、址于自然条件有关(原料指向型、动力指向型等)人文环境: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需求(3)地理环境对第三产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介)自然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条件、空间场所通过对第一、二产业影响间接影响第三产业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地形、地质、气温、降水)商业的影响(地形密度,规模,气候商品流通种类)人文环境: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差异性(农村与城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对交通运输业影响(线路、选点) 。人口规模、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交通网密度和交通枢纽建设。人文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政局、人口规模、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第三产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
15、的影响自然环境:|有利:环境美好,交通建设不利:环境污染人文环境: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就业结构、就业规模、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地域流通,资源配置。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改变思想观念。消极:追逐经济利益,破坏文化传统|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 (2)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的主要形式和指标,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表示。放映人口稠密程度。(3)耕地密度: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关系。(4)比较密度:指单位农业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多年生作物及草场牧场(1/3 比例折成耕地)
16、(5)人口经济密度:指某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是把某地常住人口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加以对比,以反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经济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某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6)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成称人口构成) ,包括自然、社会和地域结构。(7)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8)人口性别结构: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特殊年龄段的性别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组织家庭。生育子女等社会生活。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