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名词解释 1.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异己(非己)” , 并排除“非己”,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免疫( natural 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 建立的一系列天然防御体系 3 适应性免疫 :是机体出生后受抗原刺激而产生的获得性免疫( acquired immunity)。由于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够识别不同抗原之间的微细差异,也称特异性免疫。 问答题 1.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性 1) 特异性,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性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 2) 多样性,机体可针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分别建立起不
2、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 记忆性,当异物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产生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效应; 4) 耐受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有保护性的免疫耐受; 5) 自限性,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扩大和累及正常组织。 2. 简述免疫并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表现。 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免疫防御 免疫监视 免疫自稳 2. 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各有的表现: a) 免疫防御 正常 防止外界 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其他有害物质异常免疫功能过低或缺会发生 免疫缺陷病 ;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太长则在消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机体的
3、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b) 免疫监视 正常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异常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c) 免疫自稳 正常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机制来维持免疫 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异常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问答题 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中枢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和分化成熟 ,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
4、生的场所 . 第三章 抗原 名词解 释 1、抗原 (antigen):是能与淋巴细胞的 TCR 或 BCR 结合,促使 T 细胞或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 2、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包括产生抗体和 /或效应淋巴细胞 3、抗原性 (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 /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性能 4、半抗原 (hapten):单独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载体 (carri
5、er):与半抗原结合,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构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6、抗原表位 (epitope):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与TCR/BCR 及抗体特异性结合基本结构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 。 7、共同抗原表位 (common epitope) :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 。 8、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ic antigen /Forssman antigen ):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简答题 1、 比较 T 细胞表位和 B 细胞表位的特性。 T
6、 细胞表位 B 细胞表位 受体 TCR BCR MHC 分子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线性短肽 天然的多肽、脂多糖和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 - 17 个氨基酸残基 5 - 15 个氨基酸残基、 5 - 7 个单糖或核苷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的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的表面 2、 简述抗原的两种特性。 免疫原性或抗原性:即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 ,诱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即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引起免疫反应的性能 .总之 ,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都是抗原 .免疫原件及免疫反应性有时均通称为抗原性
7、.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抗体 (antibody,Ab):是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 2.调理吞噬作用 (opsonization): IgG 抗体的 Fc 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 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s,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4. 抗 体 依 赖 的 细 胞 介 导 的 细 胞 毒 作 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
8、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 NK 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 Fc 受体识别结合于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上的抗体 Fc 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5.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单一克隆抗体 B 细胞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是别一种抗原表位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问答题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及其意义。 Fab 段:单价,结合抗原后不能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 Fc 段:赋予抗体多种生物学功能 (Fab )2: 双价抗体活性, 能发生凝集或沉淀反应,生物制品应用 2.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 功能。 1)IgG:血清含量最高 ,半衰
9、期最长 ,分布最广; 能穿过胎盘 ,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 IgG ; 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IgG的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 与 NK 细胞结合可介导 ADCC 作用;还可与 SPA结合用于检测某些抗原 . (2)IgM: 为五聚体 ,分子量最大 ,在种系发育、个体发育及免疫应答中产生最早; 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的能力比 IgG强得多 ,是高效能的抗体 . (3)IgA: 血清型为单体 ,也可为双体; 分泌型均为双体 ,且带 有分泌片 ,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分泌液中 ,是发挥局部免疫的重要
10、因素 ,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作用 . (4)IgD: 为单体 ,血清中含量很少 ,主要存在于成熟 B细胞表面 ,为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 . mIgD是 B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 (5)IgE:为单体 ,半衰期最短 ,血清中含量极微 ,主要介导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由四条肽链组成。两条分子量较小的轻链, 2 条分子量较大的重莲。轻链与重莲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 Ig 分子单 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 1)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主要由 Ig 的 V 区特别是 HVR 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
11、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 2)激活补体: IgG( IgG1、 IgG2 和 IgG3)、 IgM 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 IgA、 IgG4 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 3)与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 Ig 经 Fc 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 ADCC 及超敏反应作用。 ( 4)穿过胎盘: IgG 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 补体系统 名词解释 1.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
12、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 问答题 1. 试比较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补体激活过程依据其实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 1) 经 典激活途径:由抗原 - 抗体复合物结合 C1q 启动激活途径,活化的 C1s 依次酶解 C4、C2,形成 具有酶活性的 C3 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 C3 并形成 C5 转化酶, C5 转化酶可裂解 C5 为 C5a 和 C5b, C5b 结合于细胞表面,依次与 C6、 C7、 C8、 C9 联结成 C56 9 膜攻击复合物( MAC) ,MAC 在胞膜上形成小孔,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死亡。 (2) MBL 途径是由 MBL 结合
13、至细菌启动的激活途径 : MBL 首先与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体结合,随后构象发生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 MBL 相关的丝氨酸 蛋白酶,具有与 C1s 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 C4和 C2 分子,继而形成 C3 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3) 旁路激活途径 : 是由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 C3 开始激活的途径。 C3 与 B 因子结合,血清中 D 因子继而将结合状态的 B因子裂解成 Ba和 Bb, Bb与 C3b形成 C3转化酶( C3bBb),血清中的备解素 P 因子与之结合,使之稳定。 C3 转化酶水解 C3 生成 C3a 和 C3b, C3b 与C3bBb 结合形成 C5
14、转化酶,其裂解 C5引起相同的末端效应。 2. 简述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溶细胞效应;补体受体和 Ig FcR 介导的调理作用;炎症介质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免疫粘附作用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名词解释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MHC)。人的 MHC 通常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 (HLA 基因复合体 )。其基因产物通常称为 MHC 分子或者 HLA抗原 问答题 1 简述 HLA 类分子 的分子 结构 ; 见手机相册 2. 简述 H
15、LA 类分子 的分子 结构 ; 3.比较 HLA 类和 类分子在结构、组织分布和与抗原肽作用等不同点。 第七章 细胞因子 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 cytokine, CK) :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者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和(或)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效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问答题 1、 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理化特性:低分子量( 6-60KD),多数为单体,少数形成二聚体(如 IL-5、 IL-10、IL-12、 M-CSF)或三聚体 (如 TNF)。 分泌特点:多细胞来源和自限性分泌。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 效应的复杂性: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
16、同性、网络性。 作用的两面性:是一把有利也有弊的“双刃剑”。 发挥效应的高效性:与 CK 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只需极微量就可以发挥明显的生物学效应。 作用的多样性: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刺激造血,促进组织修复等。 2、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 name Abb. examples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s IL IL-1, IL-2 etc. 干扰素 interferons IFN IFN, IFN ,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s TNF TNF, TNF,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
17、rs CSF M-CSF, G-CSF, GM-CS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s RANTES, MCP-1 etc.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s GF TGF-beta, NGF, EGF 第八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名词解释 1. 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human leuc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HLDA) :是指不同谱系的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2. 分化群(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 :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人白细胞
18、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 CD 3. 黏附分子 ( adhesion molecules, AM) :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第九章 免疫细胞 名词解释 1. 造血干细胞( hemopoietic stem cell, HSC) : 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不是组织固定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 2.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其信息提呈给 T 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19、通常所说的 APC 即专职性 APC,是指能组成性表达 MHC类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具有较强抗 原提呈能力的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和 B 细胞。 3.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 PAMP是指一些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的而人体正常细胞所没有的分子结构,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能被 PRR 识别的结构。 4.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 : PRR 是指一类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非克隆性分布的受体, 可识别病
20、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 特定分子结构。 问答题 1. 试述 T 细胞的 主要 表面 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表面分子 主要作用 TCR 特异性识别由 MHC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CD3 稳定 TCR 结构,传递活化信号 CD4/CD8 增强 TCR 与 APC 或靶细胞的亲和性,并参与信号传导。 CD28 LFA-2( CD2) 提供 T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可与 CD58 结合,能介导 T 细胞旁路激活途径,还能介导效应阶段的激活途径 CD40L 可表达于部分活化的 T 细胞表面,可与 B 细胞表现 CD40 结合,产生的信号是 B 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21、丝裂原受体 与丝裂原结合后,直接使静止状态的 T 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2. 试述 B 细胞的 主要 表面 分子及其主要功能。 CR 直接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产生抗原识别信号即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CD 转导抗原识别信号 细胞共受体 可增强 B 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B 细胞协同刺激分子( CD40、 B7) 分别与 Th 细胞表面相应的协同刺激分子相互作用,可产生 B 细胞活化所需的协同刺激信号即第二信号。 3. 试述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及其功能。 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多种模式识别受体、调理性受体 以及与其趋化和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等。吞噬杀伤作用、抗原提呈作用、介导炎症反应、免疫调
22、节、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 4. 试述 NK 细胞 KIR 和 KAR 的作用及其意义 KAR 与自身细胞上多糖类抗原结合产生活化信号,同时 KIR 与 MHC 类分子结合,产生抑制信号且占主导地位,因此 NK 细胞不能被激活,自身细胞不被破坏。 某些异常细胞表面 MHC 类分子发生改变、减少或缺失,则 KIR 不能与之结合产生抑制信号,结果 KAR 作用占主导地位,从而使 NK 细胞活化产生杀伤效应。 5. 简述 T 细胞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的机制及其意义。 T 细 胞阳性选择: 90%以上的 t 细胞自杀 ,排除了自身反应性 t 细胞克隆 产生自身难受 T 细胞阴性选择:小部分识别异己抗原
23、并受自身 mhc 分子限制的 T 细胞克隆存活迁移至外周组织 T 细胞基本成熟 意义 阳性选择:识别具备 mhc 限制 阴性选择:产生自身耐受 具备区分敌我的能力 第十章 免疫应答 名词解释 1.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从而清除“非己”抗原性物质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反应过程。 2.MHC 限制性( MHC restriction) 问答题 1.内源性 抗原是如何通过 MHC 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 内源性抗原经蛋白酶体裂解为抗原肽段; Ag肽经 TAP 转运至 ER; Ag肽( 8-13个 aa)与 MHC-I 结合;通过高尔
24、基体被递呈于细胞表面,供 CD8+ T 识别 2.外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 MHC 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 外源性抗原被 APC 摄取,在内体中被蛋白酶降解为多肽; ( Ii)3 由 ER 转运入内体(形成 M C), Ii 被降解,残留小片段( CLIP)经 HLA-DM 催化解离,Ag肽 (13-17 个 aa) 与 MHC结合;抗原肽 -MHC类分子复合物移行至细胞膜表面供 CD4 T 细胞识别 3.简述 CTL 杀伤靶细胞的两条主要途径。 1.粒酶途径。 CTL 上的 T 细胞受体 与靶细胞表面所呈递的抗原相互作用,形成聚合体。 CTL 中的高尔基体开始堆积,含有粒酶( granzy
25、mes)的颗粒重新定位于与靶细胞相接触的区域,并通过胞吐作用( exocytosis)释放出穿孔素( perforin)和粒酶,后者在前者的帮助下进入靶细胞,激活细胞的凋亡( apoptosis)路径,诱导细胞的死亡。 2.Fas 途径 。某些 CTL 缺乏穿孔素和粒酶,它们通过 Fas 途径来介导 细胞毒性 。CTL 表面的 Fas 配体与靶细胞上的 Fas 结合,使之结合 Fas 相联的死亡结构域蛋白( 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protein, FADD),后者相应地引发一系列反应,导致细胞凋亡。 (脱颗粒途径)穿孔素 /颗粒酶途径:穿孔素 (perfori
26、n) 靶细胞坏死,颗粒酶(granzyme)靶细胞凋亡 (死亡受体途径) FasL /Fas 途径; TNF/TNFR 介导靶细胞凋亡 4.试述 T、 B 细胞活化的 “双信号 ”理论。 T:TCR-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通过 CD3 传递第一信号 ,CD28 和 APC 上的 B7 结合传递第二信号 B:BCR-抗原肽通过 lg和 lg传递第一信号 ,CD40/CD40L 传递第二信号 5.简述 B 细胞对 TD 抗原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通过 BCR 可变区直接识别天然抗原 B 细胞表位,提供 B 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B 细胞可作为专职 APC,提呈 p-MHC给特异性 Th,并获
27、得 Th 细胞辅助(第二信号)。 B 细胞对 TD-Ag的应答需抗 原特异性 Th 细胞辅助。抗原特异性 B 细胞与 Th 细胞分别识别同一抗原的 B 细胞表位和 T 细胞表位,才能相互作用,此现象叫做“联合识别” 6.简述 Th 细胞如何辅助 B 细胞的免疫应答。 ( 1) Th 细胞的激活:在 B 细胞应答中, Th细胞的激活分为两种不同情况初次免疫应答时, DC和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以 MHC II 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 CD4+Th 细胞;再次免疫应答时,由 B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段,并以 MHC II 类分子 -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
28、 CD4+Th 细胞。 ( 2) Th 细胞提供 B 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 T 细胞表达 CD40L 与 B 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 CD40 相互作用,向 B 细胞传递重要的第二活化信号。在 Th 细胞对 B 细胞的辅助中,其他膜分子间的作用(如 ICAM-1/LFA-1、CD2/LFA-3 等)也很重要。 ( 3) Th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 Th 细胞(主要是 Th2)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 IL-4、 IL-5、 IL-6、 IL-10、 IL-13等),可辅助 B 细胞活化、增生与分化及抗体的产生。 7.列表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 适
29、应性免疫应答 主要参与细胞 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DC、 NK、 NK T、 T、 B-1 细胞 T 细胞、 B-2 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主要参与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物质 特异性抗体等 作用时相 0-96小时 96 小时后启动 识别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具有高度多样性 识别特点 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具有识别“非己”的能力 T 细胞识别 APC 提呈的 p-MHC; B 细胞直接识别抗原表位;均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 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作用迅速,没有免疫记忆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具有免疫记忆 维持时间 较短 较长 第十一章
30、 免疫耐受 名词解释 1.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 名词解释 1.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又称变态反应( Allergy),指致敏机体再次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发生的一种特异性、病理性免疫应答,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问答题 1.简述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的类型 抗体 /细胞介导 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抗体介导( IgE) 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抗体介导( IgG 或 IgM)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
31、合物型、血管炎型) 抗体介导( IgG、 IgM 或 IgA)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T 细胞) 2.简述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 。 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主要由特异性 IgE 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病变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补体不直接参与反应 3.青霉素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 其发病机制如何 ?简述其防治方法和原理。 四种类型均可。 都是 型 超敏反应 。 型 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首先是机体接受过敏原 刺激后,体内产生相当量具有亲细胞特性的 IgE,
32、能与 肥大细胞 或 嗜碱性粒细胞 结合。当相同 过敏原 再次入侵时, 过敏原 与上述细胞表面 2 个或 2 个以上邻近 IgE 分子“搭桥”结合,形成过敏原 - IgE 复合物,激活 肥大细胞 或 嗜碱性粒细胞 ,通过一系列 生物活性 介质,如组胺、白三烯、激肽、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引起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在临床上表现为 荨麻疹 、 过敏性休克 、哮喘、腹痛和腹泻等多种症状。 防治方法有:(推荐)对于 青霉素 过敏性休克 ,每次注射前都应做皮试,详尽告知医生病史;对于哮喘,应小剂量的 顺尔宁 ,加上辅助使用福敏康抗过敏益生菌以调整体质,并逐步减药。原理是功能性益生菌早已有此方面的研究,可预防和缓解过敏,降低发病率。并调整过敏体质,降低 IgE,防止 反复发作。 4.简述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