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卷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 A.永安建制 B.长沙战役 C.北伐失利 D.天京事变 2.1861 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机关是 ( ) A.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B.江南制造总局 C.外务部 D.轮船招商局 3.1898 年,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著作
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Tag内容描述:
1、 1 试卷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 A.永安建制 B.长沙战役 C.北伐失利 D.天京事变 2.1861 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机关是 ( ) A.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B.江南制造总局 C.外务部 D.轮船招商局 3.1898 年,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著作是 ( )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劝学篇 4.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 (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是 (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国民革命 6.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导 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意义,产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时间: 1 学时 五、主要内容: 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是要求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 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单项选择题 1、( )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今的国家。 正确答案: C A、 古埃及 B、 巴比伦 C、 中国 D、 印度 2、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尤其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它们是:( )。 正确答案: A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 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C、 丝绸、瓷器、万里长城、大运河 D、 诗词、书法、雕塑、园林 3、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 “ 盛世 ” ,清代的是 ( ) 。 正确答案: D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之。
4、近代史纲要大纲2近代史纲要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性质和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课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同学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 2本课程的。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导 言,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意义, 产生学习兴趣教学时间:1学时主要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是要求我们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导 言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重点: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意义,产生学习兴趣。四、教学时间:1 学时五、主要内容: 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是要求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 简介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 1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涵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涵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简介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1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2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的是帝国主义和中。
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得分 评卷人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共 20 分) 1、 A B C D 2、 A B C D 。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 版)6.2、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二) 1 早期维新思想家具有鲜明的重商倾向,其中()以商立国的商战理论为代表,提倡以商立国。A 王韬B 郑观应C 马建忠D 薛福成正确答案: B2 在清末的时局图中,占据中国长江流域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A 美国B 法国C 英国D 德国正确答案: C3 作品盛世危言中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戊戌维新变法。 ()正确答案: 6.3、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三) 1 下面()不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A 筑铁路B 以农立国C 君主立宪D 废八股兴学校正确答案: B2 ()第一个介绍了资产阶级立。
1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单项选择题 1、( )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没有间断、一直延续到今的国家。 A、 古埃及 B、 巴比伦 C、 中国 D、 印度 正确答案: C 2、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尤其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杰出科技成果,它们是:( )。 正确答案: A 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 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 C、 丝绸、瓷器、万里长城、大运河 D、 诗词、书法、雕塑、园林 3、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 “ 盛世 ” ,清代的是 ( ) 。 正确答案: D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之。
12、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 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
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纲要 简介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1.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
14、超星尔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6.2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二1 早期维新思想家具有鲜明的重商倾向,其中以商立国的商战理论为代表,提倡以商立国。A 王韬B 郑观应C 马建忠D 薛福成正确答案: B2 在清末的。
1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一、单项选择题综述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 )A 美国 B 英国 C 俄国 D 法国3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 甲午战争以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4把我国领土台湾割让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5侵略者第二次洗劫和焚烧圆明园的战争是(D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
16、近现代史纲要期末【一到十章选择题题库答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B ) ,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 辛丑条约 B 马关条约 C 。
1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复 习 题一、单选题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1841 年 5 月, (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5、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6、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7 (严复)提出“救亡”的口号。8、 (1851 年 1 月) , (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金田村发动。
18、n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n 课时安排: 一周 2节 n 学分: 2 n 成绩: 70期末 +30平时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 1840 1949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1919 旧 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今1956 过渡时期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