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1 - 高一地理 必修 1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宇宙)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 ( 1)、位置因素: 地球与太阳 的距离 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 温度条件 ( 2)、自身条件: A、地球本身 体积 和 质量 适中,保证了足够的
2、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 大气 ; B、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 水汽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 1)、直接:为地球 提供光、热资源 , ( 2)、间接: 维持地表温度 ,是 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的主要动力。 2、 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1)、是我们 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主要是指 发生在太阳 光球 层的黑子、发生在太阳 色球 层的耀斑。活动周期大约为 11 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1)、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 引起电离层扰动 ( 2)
3、、扰乱地球磁场, 引起“磁暴”现象 ( 3)、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 出现美丽的极光 ( 4)、 引发自然灾害 ,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比较自转和公转: 运动形式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15 /时(两极点为 0) 因纬度不同(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 0) 太阳日: 24 时 公转 自西向东 一个回归年,即 365 天 5时 48 分 46 秒 平均 1 /天(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平均 30km/秒(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每年 1 月初地球公转至 近日 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 最大值
4、;每年 7 月初地球公转至 远日 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 最小值 。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为 赤道平面 ,公转轨道平面 为 黄道平面 ,这两个平面的夹角称为 黄赤交角 ,其度数目前为 23 26。 它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一年中不断移动,移动的 范围是 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之间。如该交角为 0则太阳直射点 永远 直射 赤道 。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2 - 3、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是 不发光也 不透明 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是白天,背着太阳的是黑夜。昼夜的分界线称为 晨昏线 ;即将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昼夜界线为 晨
5、 线。 由于 地球不停的自转 ,昼夜也就不断的交替。 4、地球上产生地方时的原因是: 地球 自西向东 自转,在同一纬度,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时间要 早 一些。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 15 度地方时刻相差 1 小时。 5、区时: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划分出 24 个时区,我国统一使用 东 8 区的区时,即 120E 时间。 6、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产生影响: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之下,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 7、四季更替: 四季
6、更替的成因:全球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 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 2326 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 2326 S 向南北降低 2326 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
7、高度 随季节的 变化 2326 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对 地震波 的研究,它有 横波 和 纵波 之分。 其中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的是 横波 。 2、地震波显示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出现在陆地以下平均 33Km 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 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叫 莫霍界面 。另一个出现在地下 2900Km 处,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 下降 ,横波 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叫 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的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大 致分为 地壳 、 地幔 、 地核三层
8、。 4、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 岩石 圈。其下约至 400Km 处为岩浆的发源地,称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3 - 为 软流 层。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 水圈 和 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 向低压方向(向
9、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能画出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等)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看图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名称和风向) 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 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 ,对于北半球来说 ,夏季向北移 ,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 ,位置偏南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10、东亚 南亚 ,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 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
11、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4 -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 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六、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特点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 30 40纬度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 40 60纬度大陆西岸
12、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2、判断气候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也可以根据气候的特点。 (注意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分布规律) 七、全球气候变化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危害: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 水圈 、 大气圈 、 岩石圈 、 生物圈 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 水循环可分成三类: ( 1) 海陆间 循环,包括环节有 蒸发 、
13、 水汽输送 、 降水 、 地表径 流 、 下渗 、 地下径流 。因为发生的区域 最广, 环节 最多,又称之为 海陆间大循环 。 ( 2) 海上内 循环,包括环节 有 蒸发 、 降水 ,它发生的 水量 最大。 ( 3) 陆地内 循环,包括环节 蒸发 、 植物蒸腾 、 降水 。 3、水循环的意义有:( 1)、水连续不断的 运动 、 转化 ,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 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 2)、它维持了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 3)、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 能量交换 和 物质转移 过程之一,它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吸收 、转化 和 传输 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 热量收支 不平衡的矛盾,同时又通过陆地径流
14、不断向海洋输送大量的 泥沙 、有机质 和 矿物质 ;( 4)、水循环还是地球上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 地表形态 。总之,水循环不断的改变着 地理环境。 4、海洋中的海水, 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 ,叫做洋流。 5、按性质,可以把洋流分成 暖流 (概念是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和 寒流 (概念是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 6、 盛行风 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还会受到 陆地形状的限制 和 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 7、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 副热带 和 副极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如果按纬度来看,中低纬形成了 反气
15、旋 型的大洋环流,即在北半球为 顺 时针方向,在南半球为 逆 时针方向;在中高纬形成了 气旋 型的大洋环流,即在 北半球为 逆 时针方向,而南半球由于 性质均一的海洋面积广 ,环流并不存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5 - 在,而是被 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 所取代。 另外,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了 季风 洋流,夏季为 顺 时针方向,冬季为 逆 时针方向。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 ( 1)、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 高低纬 之间 热量 的输送和交换,对 全球热量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 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使沿岸地区气候 增温增湿 ; 寒流使沿岸地
16、区气候 降温减湿 。 (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寒暖流交汇 处易形成渔场, 如 北海 渔场、 北海道 渔场、 纽芬兰 渔场就是这种形成原因。 上升补偿流 处也易形成渔场,如 秘鲁 渔场。 ( 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水顺流,可以 加快 船速,逆水逆流,可以 减慢 船速;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 海雾 ,不利航行,如纽芬兰岛附近的 拉布拉多寒流 寒流和 墨西哥湾暖流 暖流交汇处;洋流从北极携 带冰山南下,威胁航行。 ( 5)、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 净化速度 ;但扩大了 污染范围 。 9、厄尔尼诺现象原发生地区是 秘鲁附近海区 ,此海区本身在 秘鲁寒流 洋流
17、控制之下,表现为 秘鲁沿岸海域的水温异常升高 。它会带来 的危害有:对厄瓜多尔等地, 连降暴雨,出现洪涝灾害 ;而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等地, 出现严重的干旱天气 。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 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热能, 表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 主要方式 ,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 褶皱山系 和 断裂带 ,如 喜马拉雅山脉 、 东非大裂谷 、 红海 ;垂直运动会引起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这两种运动往往同时进行,但全球而言,以 水平运动 为主。 3、内力作用奠定了 地表形态
18、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 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二、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表现为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风化作用:在 温度 、 水 、 生物 等影响下,岩石发生 崩解 和 破碎 3、侵蚀作用:主要有流水、风力和冰川的侵蚀。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有 峡谷 、 沟谷 ;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有 风蚀蘑菇 、 风蚀洼地 等;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有 冰斗 、 角峰 。 4、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 风 、 流水 、 冰川 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 5、堆积作用:主要是流水和风力的堆积。流水的堆积地貌主要有 冲积扇 、 冲积平原 等 风的 堆积地貌主
19、要有 沙丘 、 沙垄 等。 6、内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 高处 搬运到 低处 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 起伏趋于平缓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秘鲁寒流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千岛寒流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秘鲁寒流千岛寒流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秘鲁寒流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6 -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总是同时起作用的。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的三大
20、类岩石 沉积岩 、 岩浆岩 、 变质岩 的相互转化 2、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 上部 或 喷出地表 , 冷却凝固 形成岩浆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 外力的风化、侵蚀 作用下变为碎屑物质,然后被搬运沉积下来,在 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形成的岩石经过 变 质 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发生 重熔再生 ,形成新的岩浆。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 挤压 作用下,岩层发生 塑性变形 ,叫做褶皱,基本单位是 褶曲 ,它有两种基本形态,即 向斜 和 背斜 1、背斜: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 拱起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中间 老 两边 新 2、向斜:从
21、形态上看岩层向下 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中间 新 两边 老 3、如果在褶皱构造地区修建隧道,应该选择在 背斜 ,要找地下水应该在 向斜 ;找石油天然气应该选择 背斜 从地质构造基本形态上看, A, B 分别为: A_背斜 _ B _向斜 _ 从地形上看 A 处为 _谷地 ;形成原因是 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的作用,岩层容易受到外力的侵蚀,形成谷地 ; B 处为 山地 _ ;形成原因是 _向斜的轴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不容易被侵蚀 二、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体发生破裂,岩体沿 断裂面 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 山岭或高地 如 华山 、
22、 泰山 ;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 谷地或低地 ,如 汾河谷地 。 三、火山:地下深处的岩浆沿 地壳的中央或管道 喷出,形成火山 火山由 火山口、火山锥和火山通道 组成。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部坡度 较大 四、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方式的选择:通常优先选择发展 公路 2、运输线路的分布:通常选择在地势 相对和缓 的 山间盆地 和 河谷 地区 3、线路的延伸方向:往往需要 迂回前进 ,呈 “之” 形状 4、山区交通运输线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地形 、 地质 、 水文 、 经济 等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河流的侵 蚀地貌: 1、河流的侵蚀地貌
23、的主要有 溯源侵蚀 、 下蚀 、 侧蚀 2、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 溯源侵蚀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 上 游;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叫 下蚀 ,它使河床 加深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 上 游;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 侧蚀 ,它使河床 变宽 ,主要发生在河流的 中下 游。 3、河谷侵蚀地貌初期呈 V 形状;发展期出现明显的 凸 岸和 凹 岸,其中 凹 岸侵蚀, 岸堆积;成熟期的河谷呈 槽 形。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冲积平原,主要有 洪积 冲积平原 、 河漫滩平原 、和 三 角洲平原 发育于山前的是 洪积 冲积 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是 河漫滩 平原,发育于河流入海口的是 三角洲 平原。黄河三角洲发育的主要
24、原因有 含沙量大 、 河口潮差小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7 -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形成明显的 条带 形状,原因是 这个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2、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形成明显的 条带 形状, 原因是 这个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3、平原地 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形成 沿海 和 沿河 聚落带,原因是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交通运输方便 4、由上述可知,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地形 、 水源 、 气候 、 土壤 、 社会经济 等
25、 第五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由 大气 、 水 、 土壤 、 岩石 、 生物 等地理要素组成。各要素通过 生物循环、 水循环、 地质 循环等过程,进行着 物 质 迁移和 能 量 交换,形成了一个 相互影响 和 相互制约 的整体。整体性表现为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特点。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
26、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 2)地域性: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 状分布,构成自然带。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必修二部分 (高一 )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
27、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 世界人口 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70 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 大洋洲 的 发达国家 ,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日本、 俄罗斯 ;德国、法国、 匈牙利 等国家甚至出现了 人口负增长 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的 发展中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 人口政策 是不同的。 3、世界 人口增长模式 是由 出生
28、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 原始型 、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 表示 出生率 ,曲线 表示死亡率。 A 表示的 人口增长模式 是 原始型 , B 表示的 人口增长模式 是传统型,C 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 生产力 ,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8 -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 发达国家 以及中国等少数 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 发展中国家 仍
29、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迁移 按照是否跨 越国 界可以分为 国际人口迁移 和国内 人口迁移 。 2、 国际人口迁移 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19 世纪 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 大洋洲 ,开发了 新大陆 ,传播了 工业文明 ,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 流动人口 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 发达国家 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 ,主要迁入区有欧 洲、北美和西亚、 北非 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
30、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 调节人才余缺; 加强 民族融合 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 地区经济 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 经济因素 、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 :是 环境承载力 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 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表示一个地区在 可持续发展 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31、。 2、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 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 文化消费 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 环境人口容量 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 文化消费 水平。 3、保持 人口合 理容量 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 人口合理容量 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 人口控制 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 平等权 力。 第二章 城市与 城市化 1 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 1、 城市形态 分为组团状 (重庆 )、团块状 (北京、成都、合肥、 华盛顿
32、)、放射状 (延安 )、条带状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等。 2、影响 城市形态 的因素有自然条件 (地形、河流等 )和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 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 功能区 主要是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各 功能区 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 功能区 可能兼有其它 土地利用方式 ;不同规模和类型 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 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 商业区 :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
33、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 7、影响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 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经济因素 ,如 地租 的高低 (主要取决于交通 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 )、各类 土地利用方式 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 A 表示工业, B 表示住宅, C 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 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 ,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 ,适合发展 商业区 的是 。 9、代表性的 城市地域结构 包括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9 - 10、
34、城市规划 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 社会效益 。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 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 卫星城 建设等等。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 小城镇 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 2、 城市规模 和等级与其地理位 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 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 低
35、等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 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近;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 3 城市化 1、人口 向城镇 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 城市化 。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 括 城市人口 比重、 城市人口 数量、 城市用地规模 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 城市人口 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 (推力 ):人口过剩 (对土地压力大 )、 自然灾害 频繁严重、收入低、 社会服务 短缺;城市 (拉力 ):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 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
36、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 高 (城市人口比重大 ),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 成熟阶段 ,多出现 逆城市化 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 卫星城 。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 城市化水平 低 (城市人口比重小 ),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 现象,造成 城市规模 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 平整土地 、修 建水 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 环境污染 问题 (大气污染 、 水体污染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噪音污染 、 光污染 、 电磁辐射污染 等 )和 生态破坏问题 (如 生物多样性 减少
37、),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 内城衰落 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 (建造 生态城市 )的主要对策: 发展 节能建筑 和 绿色交通 ,减少 环境污染 。 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 环境保护 相协调 ? B.控制大 城市规模 ,分散大 城市职能 ,建设 城市新区 和建设 卫星城 ?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 D.提高绿化 ?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 产业结构 第三章 农业地域 的形成与发展 1 农业的 区位选择
38、1、影响农业的 区位条件 :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 劳动力 、机械 (工业基础 )、政策、 科技、 历史原因 (生产习惯 ) 2、 农业区位 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 区位因素 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 III - -yuhc- - 10 - 3、主要的 农业地域类型 : 以 种植业 为主的 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 ; 商品谷物农业 。 以 畜牧业 为主的 农业地域类型 : 大牧场放牧业 ; 乳畜业 。 种植业 、 畜牧业 兼备的 农业地域 类型: 混合农业 。 2 以 种植业
39、为主的 农业地域 类型 1、 混合农业 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 畜牧业 的农业地域类型,如 澳大利亚 东南部的墨累 达令 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 混合农业 区。主要特点: 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 生态系统 ; 时间利用效率高; 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 季风水田农业 主要分布在亚洲 季风区 (东亚、南亚、 东南亚 ),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 以 小农 经营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单位面积产量 高 ,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日本除外 ); 水利工程 量大 (需要 政府投资 ,治理水 旱灾 害 )。 3、 商品 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美国
40、、 加拿大 、 阿根廷 、 澳大利亚 、 俄罗斯 、 乌克兰 等 (均以家庭经营为主 ),另外中国的东北和 西北地区 也有分布 (以国营为主 )。 商品谷物农业 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 商品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 率率高。 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 大牧场放牧业 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 阿根廷 ,以牧羊为主的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南非。 大牧场放牧业 的主要特点: 面向市场 (商品率高 );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2、 乳畜业 属于畜牧业,主要以 奶牛 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
41、乳畜业 主要分布在 北美五大湖 、西欧、 中欧 、澳大 利亚、 新西兰 等经济发达地区。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 集约化 。 第四章 工业地域 的形成与发展 1 工业的 区位因素 与 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 区位条件 : 自然条件:土地 (地形;租金 )、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 劳动力 、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2、从 经济效益 角度考虑: 甘蔗 或 甜菜制糖 、 水产品加工 、 水果罐头 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食品、瓶装饮料制造 (啤酒、汽水 )、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 市场导向 型工业; 有色 金属冶炼 (铝、铜、镍、锡 ) 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 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 卫星、飞机、 集成电路 、精密仪表等属于 技术导向 型工业。 3、从 环境效益 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 区位因素 。 造成 空气污染 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 盛行风 的下风地带、最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