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003395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药专业本科使用)前 言中医学基础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它系统讲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和熟悉、了解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中医临床病证的诊察方法与辩证以及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目

2、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3、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4、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共安排 4 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 3 学时,其他 1 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概念。【教学时数】课时安排学时。【教学内容】 1、中医学、中医学理

3、论体系的概念及形成(1)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3)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基础医学; (2)临床医学;(3)药物学;(4)方剂学;(5)针灸学。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运用概况。【教学要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及区别。【教学时数】共安排 3 学时。其中整体观念 2 学时,辨证论治 1 学时。【教学内容】 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

4、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第三节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教学要点】自学【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 1、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自学)2、 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自学)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要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共安排 8 学时,其中

5、阴阳学说 3 学时,五行学说 5 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了解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要点】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相互关系,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防治。【教学时数】共 3 学时。其中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 学时,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学时。【教学内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概念的形成;(2)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3)阴阳的特性 包括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4)阴阳的相互关系 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6、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包括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二节 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教学要点】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生克关系以及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和指导五脏疾病的治疗。 【教学时数】共安排 5 学时,其中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学时,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学时。【教学内容】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2)五行的

7、特性; (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4)五行的生克关系 包括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包括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包括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包括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三章 人体结构与功能【目的要求】1、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2、掌握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分类;3、了解藏象学说的运用;4、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各

8、脏的系统联系;5、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6、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7、了解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8、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9、掌握精的生成、功能;10、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11、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12、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13、掌握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1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6、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17、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18、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19、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体表分布和体内分布规律;20、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21、掌握奇经八脉的

9、分布规律;2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23、熟悉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十五别络的概念;24、熟悉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25、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6、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要点】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以及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各

10、型体质的特点。【教学时数】共安排 32 学时。其中五脏 7 学时,六腑 3 学时,奇恒之腑 l 学时,脏腑关系 4 学时;气 3 学时,精、血、津液、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共 4 学时;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 1 学时,十二经脉 3 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 1 学时;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影响因素 2 学时,体质的分型与特征 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脏腑【目的要求】1、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2、掌握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分类;3、了解藏象学说的运用;4、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各脏的系统联系;5、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6、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7、了解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1、8、了解心包、胰、命门的梗概。【教学要点】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共安排 15 学时。其中五脏 7 学时,六腑和奇恒之腑 4 学时,脏腑关系 3 学时。 【教学内容】1、五脏 (1)心概说(不列标题)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心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附 心包络(2)肺概说(不列标题)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及肺气的运动特性。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一身之气;助心行血;促进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

12、涕;在志为悲。(3)脾概说(不列标题)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及脾的生理特性。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统摄血液;脾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4)肝概说(不列标题)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疏泄气机;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肝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5)肾概说(不列标题) 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特性。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藏精;主管一身阴阳;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肾的系统联系 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附 命门2、六腑概说(不列标题)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1)胆 形态部位;主要生

13、理功能 贮藏排泄胆汁;参与精神情志活动;(2)胃 形态部位;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容纳和消化饮食,生理特性:喜燥恶湿;(3)小肠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4)大肠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5)膀胱 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 贮尿排尿;(6)三焦 部位三焦 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3、奇恒之腑(1)脑 主要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主持感觉运动,脑与五脏的关系;(2)髓 主要功能 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3)骨 主要功能 贮藏骨髓,支撑形体,主司运动;(4)脉 主要功能 运行气血,传递

14、信息;(5)女子胞 主要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 精室4、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的关系;(2)脏与腑的关系;(3)腑与腑的关系。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2、掌握精的生成和主要功能;3、掌握气的生成、主要功能和运动形式;4、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5、掌握血的生成、主要功能和运行规律;6、掌握津液的生成、主要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7、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要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共安排 7 学时。其中气 3 学时,精、

15、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共 4 学时。【教学内容】1、精(1)精的基本概念;(2)精的生成; (3)精的主要功能 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充脑、养骨、化血,滋养濡润,防御卫外。2、气(1)气的基本概念;(2)气的生成; (3)气的主要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4)气的运动 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形式; (5)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3、血(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肾精、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3)血的主要功能 濡养作用,运载作用,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4)血的运行。4、津液(1)津液的概念 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16、;(2)津液的代谢 包括津液的生成、津液的输布、津液的排泄; (3)津液的主要功能 滋润营养作用,化生血液作用,运载作用。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精与气的关系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2)精与血的关系 精能化血,血能生精;(3)精与津液的关系;(4)气与血的关系 包括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5)气与津液的关系 包括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液载气;津液化气;(6)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第三节 经络【目的要求】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3、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4、掌握十二经脉的走

17、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体表分布和体内分布规律;5、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6、掌握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7、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8、熟悉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十五别络的概念。【教学要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以及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教学时数】共安排 6 学时。其中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1 学时,十二经脉 3 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 1 学时。【教学内容】1、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2)奇经八脉;(3)十五别络。2、经络的循行分布(1)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3、经络的生理功能(1)经络的基本功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阴阳,感应与传递信息,调节机能活动;(2)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3)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4)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第四节 体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要点】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特点、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各型体质的特点。【教学时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