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拟 定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关系研究层次研究生姓名硕士研究生 黄 阳 导师姓名 宋剑华 学院 文学院 系(所、中心) 中文系 专业 中国现代的文学 学科方向 现代文学 学号 1332061015 暨 南 大 学 研 究 生 院2015 年 4 月 22 日课 程 名 称 成绩 学分语言文学研究方法 3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研究 3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3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3基础英语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位课程学习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课 程 名 称 成绩 学分课 程 名 称 成绩学分文学与媒体关系研究 92 2影视文化研
2、究 90 2中国当代小说研究其它课程学习情况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学位课程平均成绩 88.025 总学分 24研究生工作秘书签名:本研究题目是否属导师课题的一部分?如果是的话,属哪一部分?并注明该课题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学位论文的类型()1 基础研究( )2 应用基础( )3 应用研究( )4 其 他( )1、选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附参考文献):(1)、目的与意义自“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发轫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伴随着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文学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外部条件,尤其与政治,始终纠缠在一起。现代文学史上发生的历次重大的文学批评及文学事件,远远超
3、越了文学范畴,而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复杂联系。而其中“小资产阶级”一词无疑是考察文学及其外部关系的一个切入口。无论是 20、30 年代“革命文学”的论争,还是延安时期政治权力对作家的思想改造,还是建国后的几次重大文学事件,“小资产阶级”都是其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围绕“小资产阶级”出现了一系列相关话语,如“小资产阶级作家”、“小资产阶级文学”、“小资产阶级趣味”、“小资产阶级意识”、“小布尔乔亚”、“小资情调”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小资产阶级”话语。“小资产阶级”话语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阶级划分的概念,而是中国文学/文化上诸多复杂问题相缠绕的一个结点。它牵涉到文学观
4、念、作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文学与政治的纠葛、文化“区隔”与文化资本、民族国家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阐释等重大问题。本论文的目的即在于,挖掘、梳理“小资产阶级”话语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流变,辨析其语义指向,进而对上述相关问题展开论述。长期以来,尤其是建国以后,“小资产阶级”是一个富含贬意的词汇,甚至具有政治立场评判的味道。“小资产阶级”话语往往是政治权力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有效武器,背负着沉重的历史烙印,因而主流文学史书写未能对其进行足够的挖掘与反思。本论文的意义即在于,将历史上长期被主流文学排挤与遗忘的话语体系纳入文化研究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以此透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解析中国社会的多种文化
5、形态。(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体上看,在文学/文化领域研究“小资产阶级”话语的论著并不多见。上世纪 80年代以前,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小资”话语多是从政治角度进行阶级定性,并以此评判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含有浓厚的政治斗争意味,因而很难视为纯学理的研究。直到 90 年代,文学界关于“小资产阶级”的研究才逐步展开。大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以文学文本(主要是小说)为考察对象,研究“小资产阶级”及其相关问题。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关注文学文本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比如郑坚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2005 年版)。作者首先把“小资产阶级形象”定位为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新人
6、”想像中的个“纠结点”,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现代人塑造工程中,小资产阶级都逃不了极大的干系,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性的特质及其焦虑”。作者试图对小资形象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考察中国文学中小资形象谱系的嬗变,涉及到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新青年”、以茅盾为代表的“时代女性”的塑造、左翼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工农兵新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及其形象。此外,作者还提到 90 年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小资情调”的文化氛围、小资与文化区隔等问题。此书可算是“小资产阶级”研究中较有开创性的论著,在此之前似未见有人系统论述“小资产阶级”形象。尽管如此,此书也有相对薄弱的地方。例如,在究
7、竟何时出现“小资产阶级”话语这一问题上,作者主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的角度进行考察,仅仅简要列举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共六大后周恩来起草的告全体同志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有影响力的论述,并没有涉及 2030 年代文坛上极为活跃的“小资产阶级”文学批评话语。此外,该书第四章“工农兵新文艺中的小型产阶级批判和小资产阶级形象”,仅仅以一章的篇幅,讨论工农兵方向确立以来的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话语,难免有些单薄,对作家的思想改造、建国后的重大文学批评事件,并未展开足够的论述。第二,以史料史实(主要是论争的材料)为考察对象,研究“小资产阶级”及其相关问题。比如,张广海“革
8、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该文是其北京大学 2011 年博士论文“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中的一章)。作者在对 20 年代革命文学论争进行考察后指出,后期创造社成员正是通过将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区分、对立,确立自己对革命文学的领导权,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阐释“小资产阶级”的新视角。该论文第六章虽然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话语的形成与论争”为题,试图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形成做一番考察,但作者仅以 20世纪 2040 年代出版的辞书为考察对象,虽然方法新颖,但并未能真正发掘出“小资产阶级”概念的流变,也没有追溯出“小资产阶级”话语的源头。赵璕“小资产阶级文学”的政治 作为“中
9、国社会性质论战”序幕的(2006 年)一文,以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展示“革命文学阵营对小资产阶级的态度与茅盾看法之间的冲突,追溯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 的历程中有关中国社会整体感觉、中国社会阶级的主体的判断之形成,从而揭示出小资产阶级文学主张所包裹的政治内涵”。作者偏重茅盾个人思想的研究,材料翔实,揭示出茅盾在当时社会语境下对小资产阶级复杂微妙的认识。张广海论茅盾与革命文学派围绕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论争(2011 年)也是以这种思路展开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作者重在论述茅盾在与革命文学派论争的同时,逐渐调整了自己的立场,“其对小资产阶级主体意识的强调逐渐被有意识地遮掩和修
10、正,并接受了革命文学派作家对其提出的在作品中表现历史必然性的要求”。支克坚的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问题(1999 年)则侧重于文学史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可算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提出需要重新审视“小资产阶级”问题的研究文章,作者肯定了“小资产阶级文学”的历史贡献,“中国现代小资产阶级作家,在通过对民主主义的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潮的历史命运作出判决,把中国现代文学推向五四以后又一个高峰这一方面,是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的”,认为他们完成了“建设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民主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文章大有为“小资产阶级文学”“拨乱反正”的味道。该文虽较早对“小资产阶级文学”作出反思,但其缺陷也很明显。
11、诸如,在论述思路上以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划分来分析小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显得空洞无力。相比较而言,吴敏论 40 年代的延安文坛的“小资产阶级”话语(2004 年)一文更具有理论张力,作者试图辨析小资话语在当时的意指、在延安文坛的使用与流通、对延安文人心理情绪的影响与规范等问题。“从小资话语所指涉的社会阶层和具体使用的意义上说,小资产阶级主要意指着知识分子(作家被包括其中),与工农兵既形成一种等级的序列,又构成明显的对立局势这样的话语使用对于构造历史所显示的力量, 也是难于估量的。小资话语在延安时期后几十年,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创作趋向审美特性,甚至对中国人的生活感受方式、情感表达
12、形态,乃至日常言语的使用,都烙刻了或显或隐的痕迹”。作者还注意到延安时期“小资”话语与之前“小资”话语的差异,“40 年代前后的延安文坛,,按其需要,接受、延伸并改造了左翼时期对小资问题的观念。总体来说,延安报刊上的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思想、文学的对立面而出的”。第三,以文化研究为主要方法,研究“小资产阶级”及其相关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流行的“小资文化”,这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在当下文学中的“小资情调”和“中产阶级趣味”(2005 年)一文中,何平、张光芒、汪政、何言宏等几位学者对“小资产阶级”进行了相关对话。他们注意到“小资”语义的变迁“当小资产阶级被缩略
13、成小资的时候,它更多的就是指一种状态,一种情调。所谓小资产阶级其实已与一个人的资产、身家以及由前者所决定的政治立场无关,小资情调也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消费方式和消费形态”。这些学者更强调对“小资”文化氛围应保持一定的警惕和反思“其实自我化、消费化、娱乐化、去政治化等等的消极自由恰恰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暗中欢迎的,因为它失去了对抗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是消费意识形态的载体,甚至也可以说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者。”。在此文章中,几位学者的讨论很有启发性,但由于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发表,一些问题还没有被深入探讨。南帆小资产阶级:压抑与叛变(2006 年)一文显然也是受 90 年代的“小资文化”的启发,“
14、小资产阶级可能代表一种不屑的贬抑,可能形容一种风格或趣味,可能是一种身份或者身价的证明,也可能成为一种令人恐怖的政治烙印这个概念竟然在数十年之后摇身一变,脱胎换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小资文化已经被用于形容一种由优雅、格调、品味、精致集合而成的浪漫生活”。文章简要论述了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特征、“小资”的文化区隔及其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知识分子的关系等问题。文章有深度的地方在于,作者指出“小资文化”的迅速复活,恰好说明了“知识”与“文化”的超越性小资产阶级虽然无法保持稳定的阶级地位,但却“占据了一个文化的中心位置”。此类论文还有,孙健敏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两张面孔(2003 年)、张清华我们时代的中
15、产阶级趣味、孟繁华中产阶级的身体“修辞”、赵勇学者的中产阶级化与中产阶级美学的兴起(均见南方文坛2006 年第 2 期)等文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展开论述,涉及到“小资”美学等相关话题。综上所述,文学/文学领域内以“小资产阶级”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出现时间较晚,当前已有的相关论述往往集中于某些侧面,比较零散,目前对“小资产阶级”话语进行系统梳理与正面立论的论著还不多见。因而,本论文的选题相对新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与可行性。(3)、参考文献吴敏延安文人研究,香港文汇出版社 2010 年版郑坚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南帆五种形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6、年版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新星出版社 2005 年版孔庆东1921 谁主沉浮,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旷新年1928 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余虹文学知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三联书店 2010 年版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6 年版温儒敏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钱理群1948:
17、天地玄黄,上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朱大可等主编21 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一卷),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3 年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小组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年版马良春、张大明编著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三联书店 2003 年版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爱德
18、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 2010 年版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版胡风胡风全集第 2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刘剑梅革命与爱情,上海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王宏志鲁迅与“左联”,新星出版社 2006 年版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