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5044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膜分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膜分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膜分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膜分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膜分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Chapter 4,1. 膜技术概述1.1 基本概念膜(Membrane)是什么?有何特性?,膜,是指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膜的特性:1)性质各异、厚度不均;2)不管膜多薄,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3)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膜分离过程,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膜两侧在一定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使混合物得以分离,以达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过程。通常膜

2、原料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膜有固相、液相和气相膜。,分离膜种类,1.2 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1)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1748年,耐克特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膜渗透的研究。2)1861年,施密特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孔过滤。,3)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渗透膜的研究。4)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

3、,米切利斯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超过滤膜,美国Amicon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5)1967年,杜邦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同一时期,丹麦DDS公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开始工业化。,6)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UF膜)、微孔过滤膜(简称MF膜)和反渗透膜(简称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膜。)在此期间,除上述三大膜外,其他类型的膜也获得很大的发展。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使功

4、能膜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在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膜支撑的新型液膜,并于年获得纯粹液膜的第一项专利。)年代初,卡斯勒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膜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D一透析;MF一微滤;UF一超滤;RO一反渗透;ED一电渗析;CR一控制释放;GS一气体分离;PV一渗透汽化;MD一膜蒸馏;LM一液膜;MR一膜反应器;NF一纳滤;GM一闸膜;AT一主动传递,1.3 膜的分类1)按膜的材料分

5、类,2)按膜的分离原理及适用范围分类,推动力可以是膜两侧的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而压力推动的膜过程有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四种 。在压力的作用下,小分子通过膜,大分子和微粒等被截,其截留程度取决于膜结构。下面简单介绍下四种压力推动膜。,(A)反渗透膜几乎无孔,可以截留大多数溶质(离子)而使溶剂通过,操作压力较高,一般为210MPa;(B)纳滤膜孔径为25nm,能截留部分离子及有机物,操作压力为0.73 MPa;(C)超滤膜孔径为220nm,能截留小胶体粒子、大分子物质,操作压力为0.11 MPa;(D)微滤膜孔径为0.0510m,能截留胶体颗粒、微生物及悬浮粒子,操作压力为0.0

6、50.5 MPa。,反渗透、超过滤微粒过滤的比较,膜过程的分离范围,3)按膜的形态分类 按膜的形状分为平板膜(Flat Membrane)、管式膜(Tubular Membrane )和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 Membrane )三种。4)按膜的结构分类 按膜的结构分为对称膜和非对称膜(相转化膜、复合膜)。,1.4 膜过滤的基础理论 主要涵盖分离效率、渗透通量和通量衰减系数三个概念。(A) 分离效率。对于溶液脱盐和某些高分子物质的脱除等可以用脱除率(截留率)R表示。,cw、cp分别为高压侧膜处溶液的界面浓度和膜的透过液浓度。,溶质的表观分离率cb、cp分别为主体溶液浓度和膜的透过

7、液浓度。分离系数,XA、YA分别为原料液(气)和透过液(气)中组分A的摩尔分数。,(B)渗透通量Jw: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透过物质量。(C)通量衰减系数。膜的渗透通量因浓度极化、膜的压密以及膜孔堵塞等原因将随时间而衰减。Jt、J1为膜运转t小时和1 h后的透过速度;t为运转时间,m为衰减系数。,1.5 膜分离特点 (A)无需外加物质,可实现高纯度的分离;(B)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能耗较低;(C)在常温下进行,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D)设备没有运动的部件,可靠性高,操作、维护方便。,1.6 膜分离过程的传递机理 物质透过膜的三种传递方式:被动传递、促进传递和主动传递。(A)被动传递:物质由高

8、化学位相侧向低化学位相侧传递,化学位差是膜分离传递过程的推动力,它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B)促进传递:膜内有载体,在高化学位一侧,载体同被传递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在低化学位一侧又将被传递的化学物质释放,这种传递过程有很高的选择性。(C)主动传递:膜中的载体同被传递物质在低化学位侧发生反应并释放出能量,使被传递物质由低化学位一侧被传递到高化学位一侧,物质的传递方向为逆化学位梯度方向。主动传递尚未用于工业过程。,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A)筛分机理:膜的表面具有无数微孔,膜的孔径分布比较均一,大于膜孔径的分子被截留,而小于膜孔径的分子可以穿过膜达到分离的目的。 分离机理依据分子大小

9、的差异,如超滤、微滤过程。,(B)溶解一扩散机理 :假设溶质和溶剂都能溶解于膜中,然后各自在浓度差或压力差造成的化学位差推动下扩散通过膜,再从膜下游解吸。溶质和溶剂在膜相中溶解度和扩散性的差异影响着它们的通量大小。(C)孔流模型:流体通过膜孔的流动为毛细管内的层流。,1.7 分离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A)分离性三个要点 具有分离作用分离能力要适度。膜分离能力主要取决于膜材料的化学特性、膜的形态结构和操作条件。,(B)透过性 能够对被分离的混合物进行有选择的透过。不需要通过的物质透过速度要低,需要通过的物质透过速率要高。分离膜的透过性能是它处理能力的主要标志。工业上,透过量不能过低,否则经济上不合算。膜的透过性能与膜材料的化学特性、分离膜的形态结构和操作因素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