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试卷(一) 第 1 页 共 3 页2007 年高考综合复习题地理试卷(一)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时间为 60 分钟。其中选择题为 50 分,综合题 50 分。一、单项选择题如图所示,图中实线 MQ、LP 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回答 12 题。 1若图中虚线 LQP 为从秋分至春分太阳直射点变化轨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 L 点时,北极圈与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 90B太阳直射点从 L 点移至 Q 点期间,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太阳直射点从 Q 点移至 P 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主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太阳直射 Q 点时,北极圈昼长时间比赤道长2若图中虚线 LQP 为晨昏线,
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 O 地太阳高度一定为 90 B此时 O 地地方时一定为 12 点CL、O 两地昼长时间一定相同 DL、Q 两地自转角速度一定相同读 60oN 纬线作的地形剖面示意 图,回答 3 一 5 题。3.E 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筑用地4.下列盐度与 A 海域盐度最接近的是A4 B32 C35 D15.下列叙述符合图示地区地理状况的是AB 地形区是目前该国人口.粮食生产.军事工业的集中区BD 地形区是该国重要的石油产区C流经 B.D 地形区上的河流皆属北冰洋水系DF 山脉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下面的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 滨海地区某日海陆表面气温日 变化曲线
3、和海陆上空气流运动特征,读图回答 67 题。6.由图甲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A. B. C. D.7.由图甲可知图乙中海风的出现时间约为A.6 时至 18 时间 B.8 时至 16 时间 C.18 时至次日 6 时间 D.16 时至次日 8 时间读下图回答 811 题。8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大,图中四城市相对处于不利区位的是AA BB CC DD9受地形、河流等条件影响,A 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和下列哪一城市最为接近?A 上海 B 重庆 C 西安 D 兰州10若图中铁路线为京九线,则与 C 城市地域形态最为接近的是A 株洲 B 武汉 C 九江 D 天津11D 城市建设港口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4、A 纬度较低,港口水域全年不冻 B 位于河流人海口,常年不淤 C 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设,且腹地范围较广 D 海岸线平直,是天然良港,便于船舶进出和停泊一极地考察船从 A 地沿东南方向到达 B 地,到达之日,B 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据此回答 1214 题。12该考察船出发的时间最可能是A11 月 B3 月 C6 月 D9 月13考察船到达 B 地当日,A 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A28 B42 C48 D6214考察船到达 B 地,其与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550 千米 B1100 千米 C2330 千米 D4660 千米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 1518 题。15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
5、 )A200 米 B239 米 C250 米 D300 米16河滩 A、B 之间的河段,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17若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最能吸引游客的自然景观可能是 ( )A梯田景观 B瀑布景观 C沙滩景观 D丘陵景观地理试卷(一) 第 2 页 共 3 页洋A B海洋300900600A B600A B16单位:m 单位:mm单位:400500500海18该区域需要改良的土壤为 ( )A黑土 B黑钙土 C红壤 D黄土下图为各纬度高山上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 19-20 题。19图中的自然带 A 为A热带雨林带 B阔叶林带 C针叶
6、林带 D苔原带20图中画错的地方是A0 B30NC60N D80S2006 年 7 月 1 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京、成都、西宁至拉萨对开 3 列旅客列车。至此,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正式浮出水面,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将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回答 21-25 题:21若乘火车由北京出发至拉 萨,沿途 经过的地理事物有A地形区: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B旅游景点:长城龙门石窟 秦陵兵马俑敦煌石窟布达拉宫C铁路线:京广线陇海线 兰青线青藏线D城市:北京武汉郑州 西安兰州西宁拉萨22.旅游中游客发现,青海湖著名
7、的“鸟岛”已经与湖岸连成了半岛。其主要原因是 A.入湖河水被大量抽取灌溉农田 B.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在湖里淤积C.流域内实施了大规模的退牧还草工作,使得入湖水量大减D.气温升高,气候变干,蒸发量增大23.下列四幅图中,最能表现青藏铁路沿线的湖泊的是24.北京至拉萨首辆旅客列车于北京时间 7 月 1 日 21:30 从北京出发,全程运行 47 小时 28 分钟,到达拉萨时见到的景象是A.旭日东升 B烈日当空 C夕阳西下 D繁星满天25.一座座桥梁将成为雪域高原上靓丽的风景。在藏北高原没有河流和高山峡谷的部分地段也架设桥梁采取“以桥代路”交通方式,这些设计方案,主要考虑铁路沿线沟壑纵
8、横 避免风沙掩埋铁路 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 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A B C D二、综合题(共 50 分)26. (14 分)分析位于 520S 附近某地区的相关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简析该区域东西两侧降水差异及原因。简析该区域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根据图中资料分析 A、B 两点气温差异及原因。27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 分)材料一: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 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 50左右。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 分)(2) 图中 ABC
9、是我国三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6 分)(3) 我国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严重,简要分析造成两地干旱的主要原因。(4 分)(4) 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造成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4 分28(1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和图示,分析回答材料一: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华南地区 11 43 39 7华北平原 9.8 73 13 4.
10、2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地理试卷(一) 第 3 页 共 3 页材料二:(1)根据图文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 限 46 字) ,并解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2)在这种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它因素,该地区在午后的风向特点是 ,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29图 12 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简图,比例尺是 1:2000000,请据图回答。 (10 分)(1)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是_判断依据 (3 分)(2)请根据图中等高线与等潜水位线的特征,分别说明甲、乙两处的河流特征。 (4 分)(3)判断图中 A 区地形,并说明其在防洪方面的作用。 (3 分)参考答
11、案1.C 2.C 3.B 4.D 5.B 6.D 7.D 8. C 9.C 10.A 11.D 12.A 13.D 14.B 15. C16. C17.B18. C 19. A 20.D 21.C 22. A 23.B 24.C 25. C26.(14 分)西侧降水较多,东侧降水较少(2 分) 受西风带影响(1 分) ,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 (1 分)东侧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1 分) 。中间低,四周高(2 分) 受地势影响,中间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四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2分)A 点气温低于 B 点(2 分) 两点纬度相当(1 分) ,海拔相同(1 分) ,但 B 点降水较少,晴天较多
12、(1 分) ,故气温相对较高。27(1)( 共 2 分 )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2)(共 6 分) A 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2 分) B 地主要为伏旱(7、8 月份)。原因:该地在 7、8 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2 分) C 地主要为冬旱。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但此地区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2 分)(3)(共 4 分) 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2 分) 为海南岛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河流比较短
13、,使当地地表水缺乏。(2 分)(4)(共 4 分) 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地区广,但分布不均,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在时间上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2 分) 原因:我国主要为季风气候,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我国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以及年际变化较大等原因造成的。(2 分)28(10 分)(1)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2 分)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1 分) ,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2 分) ;城市楼房多而且密集,使热量很难散失,从而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千个温暖的岛屿,称之为“热岛效应” 。(1 分)(2)从郊区吹向城市(2 分)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异形成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2 分)29 (8 分)(1)自西向东 (1 分)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相反(2 分)(2)甲: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无支流汇人;(2 分)乙:位于山谷中,水流急,支流多,水量大(2 分) (3)盆地或洼地(1 分) ;分洪、蓄洪。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