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 2018 年第 7 期(总第七十期) 以 诊 改 提 升 质 量 , 需 要 诊 改 本 身 提 升 质 量陈寿根能否通过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简称“诊改” ),实现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取决于诊改本身的质量。以科学的质量本质观、价值观、生成观、主体观和管理观,诊断和改进诊改工作本身,是诊改管理应遵循的逻辑,更是实现诊改目的的现实诉求。树立多元质量本质观帮助师生认识质量,是提升诊改质量的前提。只有师生理解质量,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追求、研究和创造质量,诊改才能取得预期成效。那么质量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有质量的工作?
2、诊改为教学工作预设了过程标准和绩效目标,落实标准、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形成质量的过程,达到、超越标准与目标的工作才是有质量的工作。质量在问题改进中提高,依据标准、目标检视和反思工作,发现和改进问题的过程就是形成质量的过程,持续改进的工作才是有质量的工作。高职信息与动态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2如果把质量理解为满足“顾客” 现实和隐喻需求的程度,那么教师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管理与服务人员满足教师教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诉求,学校满足行业企业人才能力需求等的过程就是形成质量的过程,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期望的工作才是有质量的工作。质量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不甘平庸、勇于竞争,开发
3、潜能、争创一流的过程就是形成质量的过程,在同行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工作才是有质量的工作。内化基本质量价值观价值认同关乎师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诊改,能否义无反顾地执行标准、追随目标、反思问题、改进工作,对于提升诊改工作本身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以下对于教学质量的价值描述,必须赢得师生的认同,内化为基本质量价值观。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生源竞争越发激烈,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发强烈,企业接纳合作学校的要求越发苛刻,政府按学生数量拨款、扶优扶强的发展理念越发巩固,教学质量决定资源集聚、决定学校生存发展。利益相关者对质量的关注不断强化学校的质量意识。伴随着质量管理技术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改进和问责成为质
4、量保证的基本策略。毋庸讳言,只有立足岗位创造质量的教师,才能赢得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实现人生的价值。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贸易保护加剧、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演越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关乎学生就业和日后的发展。掌握科学质量生成观质量生成具有其内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遵从规律的诊改事半功倍,反之则是劳民伤财。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3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制度是质量活动的准绳,依照低品质标准和目标开展的质量活动,不可能产生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因而制度在源头上决定质量。诊改制度设计,不
5、论是目标链与标准链,诊改指标及内涵、主体、过程与方法、结论应用,文化建设内容、方法和途径都必须一丝不苟。要基于利益相关者诉求和学校现实基础,把握教师禀性和学生身心特点,尊重教育、教学和管理规律,涵盖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质量其次是生产出来的。质量形成在工作过程中,如若工作标准得不到执行、目标得不到关注、缺陷得不到纠正、事故得不到控制,质量就无从说起,忽视过程就是放弃质量。诊改首先要用标准、目标规制和引领过程,将生产和管理纳入正确轨道;其次要强调过程控制,通过常态化、实时化诊断,发现偏离标准和目标的问题,在问题改进中提升质量。需要特别重申,诊断不能形成质量,只有发现的问题得到了改进
6、才会产生质量,诊断是手段、改进是目的,没有改进的诊断毫无意义。形成清晰质量主体观诊断牵涉学校每个部门、每位师生,厘清职权、明确责任特别重要,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常规工作,完善现有机构的职能是理想选择。党委要肩负起诊改的领导责任,明确诊改目标、任务和原则,审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领导教代会(执委会)评估体系运行的情况和成效。院长要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组织编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优化组织设置、调适职责权力、理顺相互关系,健全诊改的组织体制;组织建立目标链与标准链,制定诊改实施办法,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谋划文化建设工程,完善诊改的运行机制;落实方案、推进诊改
7、,解决诊改中的问题。学术委员会须加强与诊改相关的学术制度审定,强化与学术相及的行政制度审议,做好院长的参谋。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4行政职能部门要围绕二级学院(部)工作诊改、监察室要围绕行政部门工作诊改,制定标准、设立目标、实施诊断、督促改进、推广经验、建构文化;质量管理办公室要着力行政职能部门、监察室的“元诊改” ,指导、监督他们发现和改进诊改本身的问题,增强诊改工作的信度和效度。二级单位及其师生既是诊改的主体,也是诊改的客体,作为主体要创造性地执行标准、追随目标;作为客体要直面诊改发现的问题,努力去消除工作中的缺陷。实践先进质量管理观质量保证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发达国家在长
8、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极具应用价值,是提升诊改质量的宝贵财富。提升诊改质量,需要制度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一方面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 ,制度动摇便一切动摇,制度松垮便一切松垮和混乱,制度在质量保证中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正式制度安排只能织成质量保证之网,不能形成质量保证之幕,追求卓越的愿望、超脱功利的心境、奉献质量的精神,才能弥补其缺陷。因此,诊改首先要建立制度,从目标链到标准链,从过程诊改方法到绩效诊改措施,从物质激励手段到精神激励对策。同时要通过质量观教育、师生心理保健、典型人物引路、领导能力提升、和谐人际关系建构,打造优良的文化。提升诊改质量,需要基于事实
9、决策。这是质量保证历久弥新的经验,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其核心要义是质量保证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和信息之上。推进诊改必须重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掌握状态数据,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改进决策的科学无误。提升诊改质量,需要协同改进、问责和推广。这是高等学校质量管理的基本哲学,也是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没有改进就没有质量提升,改进是质量保证的核心手段;任何群体中都有不顾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问责是降低和消除机会主义行为的灵丹妙药;对于期盼尊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5重和事业成就的教师而言,弘扬、推广超越标准与目标的
10、态度、方法和技术,更能激发他们投身诊改的内生动力。提升诊改质量,需要重视发挥科技研究的支撑作用。当前,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面临挑战,探索应用现代理论和技术刻不容缓;学校的治理和管理亟待创新,研究运用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时不可待;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钻研并将它们融入课程绝不能懈怠。诊改要引导教师认识到科技是质量提升的第一生产力,激励教师基于工作、基于诊改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将日常工作和诊改问题建立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之上。(作者系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 年 10 月 9 日职 教 现 代 化 要 有 温 度 、 厚 度 与 高 度李德方职
11、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体现,是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一种状态。尽管对其的定义随着认识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但作为一种发展状态和发展结果,职业教育现代化总是指向先进、发达与美好,这点毋庸置疑。论及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要关注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要关注教育的独特性。这就内在地决定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不应尽是显见可测的指标集成,也不应是冷冰冰的数字罗列,而应该要体现教育独有的温度、厚度与高度,三者共同构成三维立体的教育生态。在笔者看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要能体现以下三点:第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学生及家长要能够主动去
12、选择,要让学生及家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温度。而根据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安排,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6高职院校录取处于最后,数以百万计的考生每年“被”上了高职院校,搭上高考录取的末班车。不仅高职如此,中职也大致如此,这样很难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温度。第二,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在其学习场所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能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快乐地学,即“乐学” 。要真正做到“乐学” ,首先,要符合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以体现“教育的节律”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本质实施相应的教学。职业教育是与职业、与实践、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一
13、类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形象思维相对较强,职业教育的这个本质和学生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在教学中要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活动教学等切近学生特点、符合职教本质的教学方法。再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实施相适宜的教育教学。如机械制造专业中的“钳工”操作,就需要在钳工台上反复操练才能制作出精致的器件;而园艺专业则需要到田间地头、花圃树林里播种培土、修剪嫁接,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第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其学习的结果要能够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这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愿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育的厚度和高度不可或缺。现在职业教育初次就业率很高,实现了“无
14、业者有业”的目标,但显然与“有业者乐业”还有差距。如此看来,我们离职业教育现代化还有不小的距离。面对这样的境况,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要尊重规律、摒弃浮躁、努力实现三个回归。职业教育要回归真实。职业教育从纵向看、与过去比,规模大了,职业学校多了、学生也多了。但规模不能说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规模越大反而越成为坏事。就好比工厂生产产品,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则生产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越多,造成的浪费越大。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前提是回归真实。让真实的数据为大家所知、让真实的状况为大家所见、让真实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7
15、的心声为大家所闻。只有这样,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才有实现的可靠基础。职业教育要回归常识。在以传授知识、承袭文化、培养人才为旨归的教育界,却常常看到违反常识的事情发生。如教育管理上常常一刀切、大一统,结果落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但在教育界却走了样,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主的活动,在不少职业学校却变成了直接引导学生去创业;明知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但职教投入就是不按常识办,结果导致设施设备、师资人员跟不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难见其效。职业教育要回归自然。这里的“自然” ,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和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是相对人为的和
16、不自然的状态而言的。今天人为强加给教育的东西太多、太杂、太繁。以技能大赛为例,本是一项初衷很好的制度设计,结果演变成层层选拔保重点,举校体制拿金牌。一种实践方式,作为一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要有职业相关者的参与,其培养结果必须接受职业实践的检验。更为关键的是,要考虑到职业发展的趋势。一种境界,体现为管理者有自然而然、无为而自成的心态,办学者有不勉强、不呆板的形态,学习者有自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作者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 年 10 月 23 日礼 以 立 人 , 艺 以 养 人 , 行 以 成 人广
17、州城市职业学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课三平台”育人模式通讯员 宋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案例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实施路径,凝练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形成了“一课三平台”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教化思想现代德育转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立足第一课堂,从 2006 年 9 月起就开始将“国学精粹”作为公共必修课,同时开设古筝、书法等艺术选修课,开办“城市国学讲坛”,形成了“礼以立
18、人、艺以养人”阶梯提升的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同时用好第二课堂,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茶艺社等 10 个传统文化社团,开展琴茶雅集等传统文化活动。学院在校外建立了 28 个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经常性开展传统文化义教等社会服务。这样,通过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三个修身实践、活动育人和回报感恩平台,“行以成人”理念也逐渐完善。通过“一课三平台”的构建,学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修身为本、德技并修思想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从知行合一论、生活教育论、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德育论出发,将中国传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思想进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现代转换,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立人、养人、成人并分别以礼、艺、行为
19、基础,重人格养成而非一般知识传授、重实践育人而非单纯理论灌输,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端正人生价值观、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源泉。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的构建创设“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的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是全面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底。根据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和高职学生理论素养弱、实践欲望强的特点,学院创设适应高职课程体系的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27 学时、1.5 学分),纳入全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理论精粹+国学体验”模式,设计守礼、明志等 15 个模块,通过课上“礼敬师长吟唱雅乐经典读写经典讲解经典智慧雅艺实践行为检测”、课后“每日一礼”等环节,增进学生
20、对孝亲、诚信、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9敬业、好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落实“礼以立人”的育人理念。开设“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借鉴中华诗教、礼教、乐教传统,结合学生兴趣和修养特点,常设“古诗文欣赏与吟诵”“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等琴棋书画诗礼茶各门类共 28 门“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让学生乐学善用,涵养性情,实现“艺以养人”。开办“学术性+趣味性”的传统文化讲坛。在“国学精粹”教学模块中设计学术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城市国学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登台开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国学大家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加
21、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的搭建搭建修身实践平台,唤起学生文化自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琴棋书画诗礼茶等雅艺为修身内容,让学生在雅艺研习、技艺竞赛等活动中涵养身心。学院共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清心茶艺社等 10 个传统文化社团,成为全校最活跃的社团群体。茶艺社、国乐社、墨阁社在历年全校社团评优大会上获冠军社团、人气社团等荣誉。学生社团经常为各类大型活动、会议提供服务,展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搭建活动育人平台,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行教育。一是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如连续 11 年举办全校“国学经典诵读大赛”,通过规定
22、动作、才艺比拼等比赛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二是开展传统礼仪节日活动。举办了 7 届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弘扬尊师重道、明礼守仁的传统美德;开展上巳节、端午节等节庆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三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校际交流活动,如连续 7 年举办广州地区大学生现场书法临摹大赛。搭建回报感恩平台,提升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实现 “教、学、养、用”一体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一是开展大型优秀传统文化服务,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组织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受到国家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0领导人温家宝以及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的高度称赞。二是长期开展社区传统文化
23、服务,每年组织社团开展义教、义演活动百余次,形成“学院-社区”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三是开展企业传统文化服务,组织学生在“少儿国学普及与传播的亲子互动关系研究”等项目活动中担任传统文化实践小老师,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 年 10 月 23 日美 国 : 培 养 有 竞 争 力 的 新 世 纪人才赵章靖今天,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知识和技能日益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们把技能人才竞争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又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本版简称 STEM)人才的竞争最为关键。新世纪以来,一些国
24、家在战略层面出台了促进 STEM 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加大该领域教育的公共和私人投资,整合政府、大中小学、企业、科研机构、社区和家庭多方力量,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编者通过发展 STEM 教育,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已经成为美国共识。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采取了更为强势的单边主义政策,一方面标榜“让美国再次伟大”,在全球制造贸易摩擦,促进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在国内减免税收,增加就业岗位,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美国 STEM 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自然就成为联邦政府的“规定动作”。与前几任总统不同,特朗普的 STEM 教育政策不是自上而下地从联邦层面发力,而是注重自下而上的民间创新,从“教育促进就业”的可操作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