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文献学1 文献定义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 ,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 “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
2、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 1985 年 1 月31 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分类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古典文献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现代文献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1 文献学、中医文献学文献学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
3、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2中医文献学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1 六书定义“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 ,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 ,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
4、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转注、假借
5、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3甲骨文(约二三千年前)文(周朝,出现于约公元前 9 世纪)小篆(秦朝,约公元前 3 世纪)隶书(汉)楷书(三国时期钟繇创)1 从文献与文字学角度谈谈文献发展的经历我国古典文献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由刀刻在甲骨、金石上,用笔写在简牍、缣帛和纸上,及雕版印刷这样一个过程。1 甲骨文从近代出土文物中发现,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记得在陶尊上的图像文字。现存时间较古的为甲骨文字。甲骨文字属殷
6、商的中晚期文字,是当时史官保藏的重要文献,故为古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金石文金石文包括金文与石文两类。金文是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或钟鼎文,自殷商开始,秦以前最多,一直延序到汉代,金文中记录了不少历史资料,是研究历史文献的重要依据。石文是刻在石上的文字,秦以后较普遍用石刻代替金刻,最早的如“石鼓文” 。3 简牍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上的简牍。简策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它最早可能出现在殷商时期,东汉以后,逐渐被纸代替。4 缣帛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又称帛书、卷子。帛书虽有书写方便等优点,但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用,故一方面简策与帛书同时流行,另一方面,三国魏晋以后,渐渐减少
7、而最终被纸所代替。5 纸魏晋三国以后,纸日渐通行。纸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传播知识,保存文献提供了方便。6 印本隋唐时期是写本书的极盛时期,学术的传播,主要领先辗转传抄。印刷术发明以后,4书籍的流传即以雕版印刷为主了。雕版印刷的书籍称“印本” ,宋代是其黄金时期。明清时期,印书事业也十分兴盛,印本书籍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自 19 世纪中叶,石印、铜版印刷及铅字排印等新技术兴起后,逐渐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从而结束了我国古代雕印古籍的历史。1 简述我国医药文献的兴起与发展过程我国医药文献起源十分入远,早在远古时期,为了生存和解除疾苦,经过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人们
8、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的如砭古、药物、外治、按摩等治疗方法,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用砭古和火治病以及所谓“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所有这些,均可从现存的早期文献中看到。殷商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重大更新,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为适应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天文、历法、医药等学术应运而生,并且渐渐出现了从事这些事业的专业人员,从而促使医、巫分离而互相独立。殷商时期,不仅有药物,而且有汤液。近代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据不完全统计,载有疾病的有三百二十三片,四百一十五辞,包括疾首、疾目、疾耳、疾齿及疾子等二十余种疾病,如上这些文字记录,虽比较简略,但却表明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的出现,可算是我国较早
9、的医药文献。西周时期人们通过不断的观察与实践,对疾病与药物的认识日益提高,而且在许多方面上升为理论,还初步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些内容,虽无医药专著,但却散见于诗经 、 尚书 、 周易 、 山海经等许多古典著作中。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基中许多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尤以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他们的某些学说渗透到医学中,形成了医药学的基础理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其成书年代,下限虽可延续到两汉,但其基本内容还应属于先秦,故应视为对先秦医学的总结。本书内容广泛,包括阴阳、养生、藏象
10、、经络、辨证、治疗等多方面,既有基础理论,又有辨证论治,对我国医药学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5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文化的发展,医药学也相应地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仓公、华佗、张仲景等一批有成就的的医学家,同时,还出现了神农本草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方论等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其中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以辨证论治外感疾病与杂病的第一部医学专著,标志着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由理论到实践,由药物到方剂,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创立了辨证论治与组方用药的原则。六朝至随唐此期内医药文献逐渐发展为专科专题,分宗前进。如以诊断为主的晋王叔和的脉经,以针灸学为主的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以本草为主的晋陶弘景的
11、本草经集注 、唐新修本草与本草拾遗 ,以病因证候学为谰的随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以方书为主的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等。这些文献中,既保存了大量随唐以前已佚的医药文献资料,又反映了随唐暑期的医药学成就。两宋时期由于官方重视及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医药文献的问世,远胜于前代。本时期内,既集专家校定了众多医药学文献,刻印颁布;又编撰了一批实用价值较高的医药学书籍,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专科研究的名著。金元时期展开了医学领域内的百家争鸣,学术空气活跃,含有新学术论点的医药学著作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本时期的著作,大都有个自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另
12、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期内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一书系全文注释伤寒论的第一家,对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影响极大。总之,两宋至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推陈出新,医药学著作的数量远超前代,对医学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此期内温热学派兴起,整理撰次伤寒论之风亦盛,临床各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雕版印刷业繁盛,医药著作刊行的数量较宋元更多,但由于当时坊刻之书众多,商贾为了牟利,不免粗制滥造,故在刊刻质量上,多远逊于宋元。本时期的医药文献,有如下几种类型。61 是对古医籍的注释与整理的医药文献,如张介宾的类经等。2 是出现了众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方书,如徐春甫
13、的古今医统大全等。3 是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专科论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4 是临证各科经地许多医家的长期医疗实践,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与新知识,出现了众多的有各自发展特点与突出成就的医学著作,如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等。5 是本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医案专集,是前代所末有的,如名医类案 、 续名医类案等。明清时期的医药学文献,较之前代种类繁多,涌现出了不少有新成就的著作,且分宗前进,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在文献学方面,出现了第一部医学专科目录书医藏目录 ,整理翻刻的前代医籍也很多,还有的从事已佚古医籍的辑佚,使大量的医药学文献得以流传下来,贡献是巨大的。7 我国医药文献的历代整理情况如
14、何?如何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 我国医药文献的历代整理情况如何西周至秦约 800 年间医药学文献虽已大量涌现,但由于处于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书籍的流传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整理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秦始皇焚书时,明令保留医药书籍,这对医药文献的传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两汉时期至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 26 年) ,西汉政府命刘向组织各方面专家将各处国家藏书及所征集的散存于民间的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其中属医药类书由侍医柱李国校定,并列在七略的方技类,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种三十六部,这可以说是对医药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南北朝时期梁人阮孝
15、绪花多年时间,整理了官、私藏书,撰成七录一部目录书,医药书目被著录在“术伎录” ,计医经部 50 卷,经方部 1259 卷。隋唐时期隋代,曾将官方收藏的医药书进行了筛选归纳,编成四海类聚方2600 卷、 四海7类聚单要方300 卷。均亡佚。唐代在医药文献整理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本草书的整理。唐显庆二年(公元 657 年) ,唐政府令长孙无忌、李等人主持,由苏敬等人负责编写,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撰成新修本草 ,由政府颁布行于天下。本书既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对本草文献的一次大整理。两宋时期宋代由官方组织整理的医药文献数量很多,宋代大规模地整理医药书籍,对古代医药文献的保存与传播
16、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重要古代医药文献,大部分是经宋代整理刊行的。明清时期明代官方撰修的永乐大典是又一次文献的大整理。该书广泛采集古籍,数量宏富,不少为宋元以前的佚书珍本,其中亦收录了大量的医药文献。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 ,是我国历史上空前末有的一部大丛书。其中收录医药书部 682 卷,存目者六部 25卷,只列提要者四部 32 卷,其中部分医籍系抄录于永乐大典 。以上所说只是由于当时政府主持下对医药文献的整理,其实历史上私人整理医药文献者,亦代不乏人。其中较著名者如晋中王叔和撰集的伤寒杂病论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王冰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 、宋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李
17、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些著作,或校刊前人医著,或汇集前人医方医论、有的著作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保留了大量的医药文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8 如何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份文化遗产。我国医药学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时代社会思想的影响,其中难免渗透一些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论点。另外,限于历史条件,古代医药文献中又必然有一些落后的和不科学的内容存在,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些资料时应有所取舍。但这不是主流,因为我国古代医药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众与疾病做斗争的长期的经验和理论积累,其中有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可供我
18、们利用和借鉴、研究和发扬。所以,我们整理和研究古代医药文献时,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汲取其精华。其次,要利用目录学相关知识,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三,在整理研究医药文献时,最好能掌握一定的版本学知识。8第四,整理研究古代医药文献,需要掌握一定的校勘学方面的知识。第五,应掌握一定的注释方面的知识。9 何谓目、录、目录、目录学、目录学的宗旨?目指篇目而言,即篇名或书名。篇名又叫小名、细名;书名又叫大名、总名。在一个大名之下,分列它的小名者,便叫作目,是指一书中的篇目或卷次而言。录即叙录,又称序录、书录。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将一书之内容、作者姓名、生平事
19、迹、学术观点、对书的评介、校勘经过、刊刻情况、版本流传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作简单介绍。目录 。目与录合称为目录。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提示与报导文献的工具。目录一词始于西汉刘向父子。历史上,目录又称为录、略、志、薄、书目、书录、解题、提要、考、记等。目录分类目录又分为一书之目录和群书之目录。一书之目录为狭义目录,指将一本书的篇目汇集在一起。群书之目录为广义目录,指将多种书名汇集在一起,按书的性质加以分类编排的目录。目录学是研究图书分类和考辨学术源流的学科。目录学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一书。目录学宗旨1 将众多的书籍分门别类,编出简明目录,让读者
20、据目录以寻求书籍。2 向读者介绍和推荐图书,使读者通过书目,了解书之属于何派?学术之宗属于何家。9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1 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在古代,校雠学的意义较为广泛,包括了校勘、目录、版本等内容。它们之间的界限不太清楚,出现过校对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等称谓。随着社会发展,学术的进步,三者已各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三者之间的血缘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为用,互相促进。2 与图书馆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近学科。图书馆宣传图书、指导阅读等,是运用目录学方法为基础的。开展目录学研究不能离开对图书馆的了解,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3 与学术史的关系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21、与学术史的任务相近又有区别。学术史是通过研究各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学术领域的形成、学科的产生、学派的建立和重要学者的贡献并评介重要学术著作的流传和影响。目录学通过报道学术文献,揭示各种学术文献的内容梗概和学术价值,为学术史研究提供线索和材料。我国古代目录的类型1 按篡集工作的机构和撰者身分划分为官簿、史志、私录。2 按目录的旨趣划分为目录学家之目录、史学家之目录、藏书家之目录、读书家之目录、专门家之目录等。3 按书目的编制结构划分为书名、小序、解题俱备的书目;有书名、小序,无解题的书目;仅记书名,无小序、解题的书目。10 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一、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1 纲纪群
22、籍,簿属甲乙。把众多的书籍,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门别类,以便人们应用时便于寻检。2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我国古代若干书目,兼有学术史的性质,部分书目还能反映出各个时代某种学术的发展水平。3 指示要籍,提要钩玄。提要性目录的最大优点即是将书籍的内容写成简明的提要,让读者对书的梗概一目了然(此即目录学在读书治学方面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研究的指南1 了解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目录学,可对某一学科学术史有所了解,从而避免重复前10人的劳动,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2 节省查阅资料时间。通过目录学的指导,可因类求书,了解有价值的参考书,简易而广泛地搜集与相关资料。3 广开视野,活跃思维。通过运
23、用目录学知识,可以接触并学习到许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三、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1 查考古籍概况,确定研究课题。通过目录学的指导,我们可以对古籍的过去和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制定出研究整理计划,选择科研课题。2 搜集版本,选择善本。整理古籍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校勘,这就需要搜集多种版本。通过查阅目录,可以了解一书版本的数量、优劣。3 考篇目之分合。一部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多经数次整理、刊刻,篇卷往往有分合,这些情况,通过查阅相当的目录,可以反映出来。4 考书之真伪。通过分析历代目录著录之有无,可以考辨古书之真伪。5 以目录考亡佚之书。辑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古籍的
24、散佚情况,通过目录,可以多方面发掘与该佚书有关的线索。11 古代书目的基本结构一部完整书目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等部分组成。前言:又称序言、引言、凡例、说明等,是对一部书目编制大纲的文字说明。前言简明扼要地说明书目编制的目的、书目的性质、用途、结构特点、收录文献范围和时限、文献编排及使用方法等。目次:用于介绍书目结构,是一部书目内容的大纲,是了解书目内容结构及其体例的纲要。正文:是书目的主体,包括著录、内容提要、类序三部分。著录即书名项,可反映图书外貌的基本特征。类序又称小序,主要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渊源、学术流派、演变及特点等加以论述,主要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内容提要又称解题、叙录、书录、提要等。主要是简要说明图书内容。一般来说,书名可以考一书之源流;叙录可以考一人之源流;小序可以考一家之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