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86669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二 1-8 单元复习提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 【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 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 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 筒车(唐朝) 、 高转筒车(宋朝) 、 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2.形成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自己消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5.评价:(1)积极: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2)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 2 课

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西周出现了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到明朝中叶前占据统治地位】2.民营手工业【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3.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二、古代手工业成就最高的三大行业及成就: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 16 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 ;元朝-出现青花瓷;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

4、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的时间:明朝中后期 2.地区:江南地区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含义: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基本特征:雇佣关系】5.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冶金制瓷丝织6.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 、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轻巧识记】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两大象征:丝绸、瓷器;三种经

5、营形态: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四大特征:(1)规模大,分工精细;(2)技术先进;(3)工艺精湛,世界领先;(4)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阶段及特征:1.【“商人”的由来】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2.发展阶段:先秦时期-兴起;春秋战国-繁荣;秦汉至隋唐-艰难发展;宋元-空前繁荣;明清-继续繁荣;出现了商帮【晋商、徽商】3.【商业发展的新现象】A.隋唐:出现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类似于支票)B.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 D.明清:出现了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市

6、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 【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者场所,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A.【经营时间】宋代以前,按时开市、闭市;到了宋代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B.【经营地点】宋代以前,政府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到了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C.【政府管理】宋代以前,政府设立市长或者令长严格控制;到了宋代,交易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2. 城市的发展:(1)西周到唐朝,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者是军事重镇; (2)宋朝以后到明清时期,南方兴起的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3)明清时期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商

7、业名镇。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繁荣 西汉:发展;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特点:官府控制;朝贡贸易为主(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衰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只留广州一地对外经商,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1.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 封建土地私有制

8、的三种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农民土地所有制。3.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2)各国变法改革的推动演变4.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的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5.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二、古代三大经济政策:(一) 【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国家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发展历程: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历代固守。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1)小农经济是封建

9、国家的经济基础;(2)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机政权统治;5.作用:(1)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的地主政权,维护了封建统治。(2)消极后果:在封建社会后期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危及统治;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贸易往来,但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3.闭关锁国的影响:(1)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10、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三、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的思考:1. 市场因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的狭小;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的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更新。四、归纳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与特点:1.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

11、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特点:(1)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工商业虽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4)明朝中后期在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清朝时期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 5 课 新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1.原因:经济根源: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社会根源:欧洲人掀起 “寻金热” ;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宗教根源:教会鼓励人

12、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5)精神动力:人文主义思潮倡导人们勇于开拓进取,征服自然。2.条件:(1)主观: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客观: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3.过程: (1) 1487 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开辟了欧洲到达非洲的新航路;(2)达伽马到达印度,首次开辟了欧洲到达印度的新航路; (3)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辟了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4)1522 年麦哲伦: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4.影响:“地理大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对世界:】 (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

13、雏形开始出现。【对欧洲:】 (1)欧洲社会出现了重大变革即“商业革命 ”和“价格革命”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深远的影响);(2)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 对亚非拉:】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既带来了破坏和灾难,造成了亚非拉的长期落后;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的发展和进步。【第 6 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荷兰的崛起【17 世纪的海上马车夫】1. 崛起的条件:(1)地理条件:濒临大西洋,便于海上贸易;(2)政治条件:1581 年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7 世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3)经济条件:有

14、商业传统,手工业发达,海上贸易发达,商船数量最多;2.手段:1602 年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3.结果:17 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最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商业霸权。二、英国的崛起【18 世纪的日不落帝国】1.过程:(1)英西战争: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此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2)殖民扩张:17 世纪建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在印度、北美发展海外贸易和拓展殖民地;(3)英荷战争:1651 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引发了三年的英荷战争,英国取胜;(4)英法战争:18 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最终战败,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2.结果:建

15、立了日不落帝国-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3.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1)地理位置优势:地处大西洋沿岸,便于海外贸易;(2)政治制度:17 世纪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3)经济优势: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4)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海外殖民提供保障;(5)政府支持:英国政府一贯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3、世界市场的拓展-主要途径:殖民扩张1.殖民扩张的方式: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种族灭绝、贩卖黑奴2.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殖民地: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2)对西欧:大量财富涌入西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6、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世界: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四、新航路开辟后大国崛起的过程:15 世纪的殖民扩张急先锋-西班牙;16 世纪的无敌舰队-葡萄牙;17 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是最大的商业殖民帝国;18 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一、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政治前提: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稳定;资本:通过国内的圈地运动和海外的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劳动力:“圈地运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17、:“日部落帝国”的建立使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与成就1. 过程:棉纺织业的革新-动力领域革新-交通工具革新;1840 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质) ;后来扩展到法国、美国。2. 成就:新兴的棉纺织业:1765 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动力革新:1785 年瓦特研制了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交通工具革新:1807 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 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3.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世界头号的工

18、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为“世界工厂”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英国:】1.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 3.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4.生活方式变化: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加快; 5.社会关系变化: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6.内外政策:对内: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对外:资产阶级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步伐;7.生态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世界】: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第 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 年20 世纪初)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1. 政治前提: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 科技:19 世纪中后期以来,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3. 资金: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的创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4. 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二、两大中心:美国和德国三、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生产尚未真正结合)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及

20、新通讯的发明: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3.新兴化学工业:人造纤维、无烟炸药;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条件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欧美:(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促进新兴工业的出现和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 。 (3)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出现垄断组织,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对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垄断组织的出现:】1.原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垄断;2.实质:

2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六、 【重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6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3.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后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 9 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含义:指鸦片战争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中的家庭手工业和农业逐渐分离并日趋商品化2.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

22、经济的入侵3.表现:(1)中国家庭手工业中的“纺”与“织”分离;(2)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中国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4.影响: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B.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化,就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产生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 外:西方列强的入侵)的严峻形势。3.含义: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23、的自救运动。4.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5.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代表企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求富):代表企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862 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这是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6.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7.破产的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8.评价:(1)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

24、了技术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深远的影响) ; (2)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3)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局限性: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却没有改变封建制度。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 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 原因:(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4.地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5.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其

25、薄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内地较少)6.影响:(1)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及原因1.变动: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企业开始诞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第 10 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及原因:1、初步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原因:(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大量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

26、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影响:(1)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2)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二、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1912-1919】1.原因: (1)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5)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2.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3.影响:(1)进一步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2)促使无产阶级的力量

27、发展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转变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三、曲折发展【1927-1949】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较快发展】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并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实业 ;影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日益萎缩】原因: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统制政策;3.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陷入绝境】原因:国共内战;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挤压;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四、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

28、逐渐解体; 清末至民国的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不利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近代中国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归纳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利于中国近代化。(2)政治上:促进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3)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地位:是

29、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于独立发展。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1)前提: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4)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5)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1

30、)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方法:农业、手工业,都建立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影响: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 【探索时期】成功的探索与失误并存1.成功的探索: A.1956 年中共八大的召开;B.1960 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中共八大的内容:

31、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重大的失误【表现】:(1)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运动: 1958 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A.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B.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

32、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后果】: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落后;二者是造成 19591961 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20 世纪 50-70 年代经济建设的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2)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归纳:20 世纪 50-70 年代经济建设中成功的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 1960 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失误的探索:1958 年的总路线、 大跃进

33、、 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年文革。【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政治路线: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4)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 20 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转变。二、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

34、公有制;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内容:【首先是 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体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试点:1978 年首先在安徽、四川进行,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 【由点到面】(3)措施: A.在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1983 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4)作用:A.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

35、和社会面貌;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2)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分田,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 【然后是 1984 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国有企业改革】 (1)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3)措施:A.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产权制度:建立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

36、(4)作用: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提出: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过程:(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1997 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21 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特点: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4.意义:(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37、(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5.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1.国际: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国内: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落后,这是历史教训的总结;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二、对外开放的过程:1.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1980 年设立经济特区 “特”的含义: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38、)(1)1980 年设立:【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 【福建省】厦门;1988 年增设海南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2010 年增设新疆的喀什为经济特区【内陆惟一的特区】 。(2)作用: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起到了探索和示范的作用。(3)深圳是最早的经济特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 年设立天津、上海、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为开放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 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