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管理学院公共平台课教学大纲管理学院编印- 2 -目 录1、 管理学原理2、 公共管理学3、 微观经济学4、 宏观经济学5、 统计学原理6、 管理信息系统7、 社会科学方法论8、 组织行为学9、 ERP 理论与实践10、管理策划- 3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单位 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 管理学院 6 个专业课程名称 管理学原理 课程编号 2204990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 3 学分周学时数(a-b) 4-0 学时 总学时数 56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原理 ,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课,它是各
2、类管理和各层次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有限资源,达成组织目标的基本思想,以及应共同遵守的一般规律。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联系我国国情,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熟知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管理的三个基本职能, 以及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等,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为深入学习各专门领域的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2、 从整体上把握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3、 掌握管理学原理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等知识点;4、 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分析案例,解决若干管理
3、问题,把所学到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至少使用三个案例)- 5 -三、教学内容第一篇 导论(管理的基本理念)通过本篇的学习,使我们对“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管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本课程在整个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研究重点和内容有一个明确认识;探讨有关管理者的概念,帮助初学者立志于管理事业,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一、 管理的概念二、 管理的含义三、 管理的重要性四、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五、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第二节 管理学一、 管理学的性质二、 管理学的地位三、 管理学的内容本章要点1、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
4、物,组织是共同劳动的实体表现。充满组织的社会为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载体;2、管理,即管理者依据组织内在的活动机理,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3、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要正确无误、卓有成效地做有意义的事情。它包括效用和效率两个方面的问题;4、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管理对生产力的作用和对社会进步的作用;5、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相联系的管理。它决定了管理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社会背景相联系的管理。它决定了管理的差异性。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助于我们探索某种管理模式形成的规律;有助
5、于借鉴成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6、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它揭示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管理的艺术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管理规律,熟练地运用管理科学知识所采取巧妙灵活的方式、方法,达到管理效果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它体现管理者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受制于管理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充分认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助于我们反对两种倾向:一个是“经验论”,一个是“模式论”。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统一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方向;7、管理学是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发展和积累的、有系统的知识和科学,具
6、有综合性、适用性和历史性;8、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一般,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它为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同门类和分支提供了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地位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9、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成果;管理的基本过程;管理原理与原则等。- 6 -三、教学内容第二章 管理者第一节 管理者概述一、 管理者的概念与含义二、 管理者的作用三、 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与特点第二节 管理者的素质一、 管理者素质的概念二、 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内部条件三、 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外部条件四、 管理者素质的内容第三节 管理者组合一、 管理者组合的必然性二、 管理者组合的优越性三、 管理者组合的基本内容
7、四、 管理者组合的原则本章要点1、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居于权力职位,运用自己的能力(包括利用“外脑”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决策,对该组织的运作效果产生影响的工作者;2、管理者依照其职能特点可以分为咨询管理者、决策管理者、执行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按照其演进过程可以分为自发(自然)式管理者、家长(家族)式管理者、天才式管理者、专家(法定理性)式管理者和专家集团式管理者;按其在指挥系统中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直线(指挥)管理者和职能(参谋)管理者;按其对管理对象的约束力可以分为直接管理者和间接管理者等;3、管理者的作用表现在:决策的主导人;组织工作绩效的主要负责人;处理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者;社会发展进步的组
8、织者;4、管理者依照其职能特点的不同,其工作任务与特点也不尽相同;5、管理者素质是指能够形成管理能力,并影响管理绩效的基本个人条件;6、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有意志、兴趣、气质、性格、感情及智力等;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必要的引力和压力;7、管理者素质的内容包括:品质、知识、经验、能力、年龄等;8、管理者组合的必然性是由生产社会化程度决定的;9、管理者组合的优越性在于,实现管理功能放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发挥管理者个体素质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有利于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是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10、管理者组合的基本内容包括:年龄结构、性格结构、智能结构、
9、专业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11、管理者组合的原则主要有:目的与目标原则、互补原则、有效性原则、权威原则、权责利统一原则等。- 7 -三、教学内容第二篇 管理理论的发展(学习管理的入门)本篇依据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重点讨论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含当代管理前沿) 。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和重要理论贡献。第三章 古典管理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一、 产业革命以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二、 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一、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二、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三、 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本章要点1、产业革命前
10、的管理思想,也称为古代的管理思想萌芽,其历史背景主要是:当时社会盛行轻商,反对个人自由与成就;社会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体现了当时朴素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2、产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形成的背景在于生产力的变化机器的出现取代了手工技术;生产组织的变化工厂制度的形成变革了以工厂、作坊为主的家庭式企业。产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既反映了对管理的客观需要,从许多方面对管理进行了探索,也反映了在管理理论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3、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普及分不开的。传统管理理论的特点显示了对管理规律认识的提高和内容上的充实。4、泰罗科学管理
11、理论的内容主要是:(1)作业原理,主要是关于作业标准化、定额标准化、实行有差额的计件工资制和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使之成为一流的工人;(2)组织原理,主要内容有:设置计划部门、实行职能管理和实行例外原则。5、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使管理思想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为解决管理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是: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和管理上的机械模式。6、法约尔的主要贡献是以企业的整体活动为对象,对管理过程和原则从理论上进行了归纳,从学术上提高了管理科学的水平,扩大了管理的影响。它提出的管理五个职能和十四条原则在今天仍然是正确
12、的和有意义的。7、韦伯在管理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组织的纯粹形态,是现代社会最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8、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有: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规范的人员任用;管理人员职业化;遵守规则和纪律;理性的人员关系。- 8 -三、教学内容第四章 行为科学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一、 霍桑试验二、 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贡献第二节 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一、 关于人的需要、动机与激励二、 关于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三、 关于人的个性四、 关于企
13、业的领导方式本章要点:1、行为科学,就是对企业中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科,它涉及职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关系等。它在早期叫做“人群关系”学说,1949 年前后才改称为行为科学。2、早期的行为科学强调“社会人”的论述。代表人物是美国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理论根据著名的“霍桑试验”得出三点结论:(1) 职工是“社会人”;(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士气。3、后期的行为科学强调“自我实现人”的论述。对早期行为科学的三个结论,以及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
14、入研究和发展。(1) 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论;弗鲁姆的“期望激励模式”等。(2) 关于人的个性问题,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等。(3) 关于非正式组织理论主要有卢因的“团体力学”论和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训练”技术。(4) 关于企业中的领导方式主要有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俄亥俄大学的“双因素”模式;利克特的管理新模式;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一、 社会系统理论二、 系统管理理论三、 决策理论四、 经验主义学派五、
15、权变管理理论六、 管理科学学派第二节 管理前沿当代管理理论本章要点1、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是与经济国际化、产品竞争激烈和企业规模大型化等- 9 -三、教学内容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其特点是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了系统管理和决策的地位。2、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其主要内容有:(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3)关于权威的接受理论;(4)关于经理人员的职能。3、西蒙是决策理论的代表者,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关于决策的过程;(3)关于决策的准则;(4)关于决策的方法。4、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
16、特、罗森、茨威克等人。他们认为,从系统的观点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企业是由相互联系、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以便实现某些目标;一个企业系统包含一些必要的子系统,按各个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系统、加工系统、控制系统、记忆或信息存储系统等。5、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鲁克和戴尔等人。他们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者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之处,使其系统化、理论化,据此向管理者提供实际的建议。6、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莫尔斯
17、和洛施等人。他们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7、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等人。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些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8、企业文化,是八十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潮,成为公认的管理学概念。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共同持有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传统和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之所以作用大,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一种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甚至关系到职工的人生目的和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起到团结工人
18、的“粘合剂”的作用。9、流程再造理论,也称重建理论。美国马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克尔.汉默与人合作,从大量的实例中总结出了企业改造的理论。第三篇 管理过程管理活动是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而表现的一系列有规律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分解为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相互交叉、周而复始的重要活动形式或职能。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过程,用以指导管理实践。第六章 计划第一节 概述一、 计划的概念二、 的重要性三、 计划的特点- 10 -三、教学内容第二节 计划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计划的分类第四节 计划的基本过程一、 机会估量二、 目标确定三、 方案寻拟与评估四、 方案选定五、 拟定引申计划本章要点1
19、、计划可从两种状态加以理解:一是静态的计划;二是动态的计划。静态的计划是动态计划的结果,它是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 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动态的计划指的是一种活动,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或为从事某些工作,而拟定方案和措施的管理活动。管理的计划职能往往指的是动态的计划。2、计划的特点包括首要性、普遍性、服务性和经济性等。3、计划的重要性表现在:(1) 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2) 计划是防止未来不确定性的手段;(3) 计划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的方法;(4) 计划是管理者控制的基础。4、计划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 组织未来的宗旨、目标;(2) 实现组织目标需采取的策略、行动;(3) 上述行动的先后顺序;(4) 每一行动的时间范围;(5) 投入哪些资源、由谁来执行这些活动?5、计划的分类方法见下表分类原则 计划的种类长期计划中期计划按计划的时间界限划分短期计划战略计划施政计划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划分作业计划综合计划局部计划按计划的对象划分项目计划政策程序按计划的范围划分方法、规则指令性计划按计划的约束力划分指导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