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 研 究 基 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材料汇编(2011-2014)滁 州 学 院2015.3.10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材料目录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第二部分 大事记第三部分 研究成果一、2011-2012 年成果汇编二、2013-2014 年成果汇编三、部分待发表成果汇编四、研究报告五、建言献策第四部分 研究项目一、中心自设项目二、中心承担的相关项目第五部分 活动剪影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1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一、中心发展沿革滁州学院“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5 月,是在整合校内研究机构的基础上
2、,与滁州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办公室合作共建的校级科学研究机构。中心集聚全校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力量,汇聚地方和省内外知名研究专家,在江淮分水岭的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产业经济、城镇化和文化创意等领域展开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咨询服务。2012 年 6 月,我校根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皖教科20121 号) ,对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改革与重组:改革之后,中心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以围绕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健全
3、机构,充实研究人员队伍和扩大研究中心的行政用房;中心还建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设立专项经费,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2013 年 4 月中心获批成为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的研究工作获得极大发展。经过几年建设,中心现已成为资源集聚、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在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二、中心的主要建设目标1. 为区域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中心围绕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设置研究项目,对具有实践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估,对可以产生实际效益的成果,以要报、研究报告等形式上报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部门,为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使研究成果能及时
4、转化、推广和发挥效益。2. 科学研究按照既定的研究方向,充分调动我校生态学、环境学、经济管理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智力资源,逐步形成研究合力,在设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突破,产生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领域内,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对重大课题进行联合攻关,逐步形成研究合力和优势。3. 学术交流结合研究中心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同类型研究机构或者相关学术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力度,通过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以及学术对话、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2共同承担课题或举办学术会议、共同培养人才等形式进行深度学术交流,以学术合作和交流带动科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4. 团队建设鼓励更多的人
5、员进入研究中心进行相关研究,同时鼓励三个研究方向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形成一支职称、专业、年龄、学缘等结构合理、来源广泛的研究人员队伍。5信息化建设在研究中心原有资料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研究资讯。整合学院现有图书资料、期刊杂志,做好中心专门网站的建设的维护工作,与安徽省及各市县的江淮分水岭相关的网站、网页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力争使本研究中心的数字资源成为国内江淮分水岭研究资料最全、资讯最新、成果最多的数据资料库。6.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心经费管理、人员管理、课题管理、科研奖励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和制度。不断完善中心学术委员会制度,使之在中心发展
6、、重大决策、科学论证和学术成果审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实现“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中心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学术影响。三、中心重点研究方向中心现已形成了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与循环经济、江淮分水岭区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创意文化产业三个重点研究方向。1、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对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探索治理江淮分水岭生态脆弱区的治理途径,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2、江淮
7、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方向,主要通过分析江淮分水岭区域“三农问题”现状,剖析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的经验,把握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相互转化规律,突出研究区域的“三化”互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耕地减少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引发的粮食安全等问题。3、江淮分水岭区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创意文化产业研究方向,主要在醉翁文化、儒林文化、明皇文化、淮河文化、小岗村文化、丘陵休闲文化等领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3域现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综合性交叉研究,实现江淮分水岭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目前江淮分水岭城乡生态文化建设饿交流与融
8、合。四、中心的主要特色学科交叉,整合智力资源。本研究中心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多学科交叉、浸透、融合,形成一定特色的综合研究。协同创新,服务区域发展。本研究中心以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区域的创新发展问题;融合多学科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旨在建立以面向江淮分水岭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培养。通过研究江淮分水岭的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指导区域发展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推进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五、中心的主要任务1通过对江淮分水岭
9、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为江淮分水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为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区域发展决策提供咨询和指导。2. 通过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汇聚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力量,构建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模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3.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活力的学术研究队伍,积聚相关研究成果,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带动我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4. 中心将加强与滁州市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合作共建,扩展与该区域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深度交流和融合,培育协同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六、中心研究队伍与研究成果中心现拥有
10、专兼职研究人员 26 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 19 人,教授 9 人、副教授 7 人,博士 8 人;兼职研究人员 7 人,其中教授 4 人,博士 1 人。研究队伍在三个研究方向上分布合理,3 个研究团队已初步形成,每个研究方向有6-10 人组成。研究人员年龄结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中心成立来,研究人员围绕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各级各类研究项目126 余项,出版专著 4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00 多篇,服务地方社会咨询规划类成果 4 项,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服务,产生了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4较好的社会影响,为中心的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表 1 中心简况申报机构名称 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类型 独立设置 研究活动类型 综合研究成立时间 2011 年 5 月 8 日 重新组建时间 2012 年 6 月 10学科门类 交叉学科依托学科1.国家重点学科:2.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3.校级重点学科:美术学4.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依托学位点1.博士点:2.硕士点:3.学士点: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负责人姓名 职 务 职 称 出生年月 三级或者二级学科特长程 曦 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 1968.4 区域文化晋秀龙 中心副主任 教授/博士 1969.10 区域经济诸立新 学术带头人
12、教授/博士 1968.11 生态学史贤华 学术带头人 教授 1962.10 三农问题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5裘新江 学术带头人 教授 1963.08 中国文学表 2 中心学术队伍总体统计表职称/学位人员情况 合计 教授 副教授 其他 硕士 博士合 计 19 9 7 3 1 861 岁以上5660 岁 15155 岁4650 岁 5 3 14145 岁 3 1 43640 岁 1 1 1研究机构专职研究人员情况年龄结构35 岁以下 2 2 3校内兼职人员(人) 1 1 1校外兼职人员(人) 10 6 2 2 3 2专职研究人员入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情况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入选
13、培养计划名称 入选年度程 曦 1968.4 教授 博士 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4晋秀龙 1969.10 教授 博士 滁州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1裘新江 1963.8 教授 本科 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0诸立新 1968.9 教授 博士 滁州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1许雪峰 1966.11 教授 学士 滁州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 2011史贤华 1962.10 教授 学士 滁州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1赵振华 1962.12 副教授 省政府特殊津贴 2010戴仕宝 1970.04 教授 博士 滁州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1江淮分水
14、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6方玉萍 1964.10 教授 学士 滁州学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1表 3 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中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一览表序 号 研究方向 姓 名 职 称 性 别 出生年月 最后学位1 生态学 诸立新 教 授 男 1968. 09 博士2 区域经济 晋秀龙 教 授 男 1969.10 博士3 环境生态学 李 彬 副教授 男 1980.10 博士4 自然地理学 戴仕宝 教 授 男 1970.4 博士5 区域文化 程 曦 教 授 男 1968.4 博士6 中国文学 裘新江 教 授 男 1963.8 学士7 美术学与凤画 许建康 教 授 男 1965.5 学士
15、8 三农问题 史贤华 教 授 男 1962.10 学士9 城镇化 陈学云 副教授 男 1964.11 博士表 4 校内兼职研究人员中学术骨干一览表序号 研究方向 姓名 出生年月 最后学历 职称 所在院系1 当代文化名人与新四军文化 郭仁怀 1941.09 本 科 教 授 滁州学院文学院表 5 校外兼职研究人员中学术骨干一览表序号 研究方向 姓 名 出生年月 最后学历 职 称 所在单位1 区域经济 周加来 1963.09 硕士研究生 教 授 安徽财经大学2 综合发展 张 勇 1963.05 大学本科 经济师 安徽省凤阳县委3 旅游地理 陆 林 1962.11 博士研究生 教 授 安徽师范大学4
16、农业经济 吴经龙 1964.05 硕士研究生 高级经济 师 滁州江淮分水岭综 合治理办公室5 历史学 夏玉润 1950.2 大学本科 研究员 中国明史学会理事6 经济学 吕小瑞 1959.5 大学本科 教 授 滁州市委党校7 中国文学 濮家颖 1957.3 大学本科 研究员 滁州市社科联8 安徽省环科院 王在高 1978.02 博士研究生 副研究员 安徽省环境科学院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79 现代文学与名人传记 吴腾凰 1938.09 大学本科 副研究员 滁州市文联10古代文学与欧阳修研究 洪本健 1945.01 硕士研究生 教 授 华东师范大学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
17、心8第二部分 大事记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大事记目 录2014 年1. 滁州学院江淮分水岭研究中心主任当选省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2014-12-30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志迎教授作“新常态下的安徽经济发展”报告 2014-12-253. 滁州市农委领导来滁州学院考察分水岭研究中心的遥感技术项目 2014-11-134. 滁州学院选派干部赴江淮分水岭区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2014-11-055. 安徽省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在滁州学院启动 2014-09-286. 滁州学院召开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专家论证会 2014-09-237. 滁州学院赴滁州佳诚模
18、具制造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2014-09-058. 南京国图信息公司在滁州学院建立工程研发基地 2014-06-17 9. 滁州学院领导率队考察江淮分水岭地区 2014-06-0510. 北京大学蔡剑教授滁州学院谈协同创新与社会变革 2014-06-0311.“江淮分水岭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滁州学院启动 2014-5-1112. 科技处赴来安县调研产学研合作工作 2014-05-1213. 滁州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滁州市政府会商推动产学研合作 2014-04-2214. 滁州学院江淮分水岭研究中心主任带领化工学院走进定远盐化工园区 2014-04-1715. 江淮分水岭研究中心专家为地方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2014-04-1516. 省社科联副主席卜幼凡一行来校调研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2014-04-1017. 定远县科技协会到滁州学院调研产学研工作 2014-04-0318. 省科技厅刘明平副厅长来滁州学院调研科技工作 2014-01-2519. 江淮分水岭研究中心主任程曦率队赴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调研“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014-01-2120. 滁州市副市长王图强到滁州学院调研产学研合作 2014-01-15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