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技巧 历史:重边角知识 抓新材料 掌握大方向 新课标历史题重在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体现了 “观察 ”、 “考察 ”、 “研究 ”的近代历史学特征,背历史事件、记忆历史结论的时代已结束,迎来了探究历史的新高考。现在的高考历史试题设计,表现为要考生通过一套历史思维的方法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考生自己推论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经过与结论,新课标高考表述为对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的测量。 朝四个方向思考历史问题 实践中,有的考生越是到考前越是对做历史题 没有底气,甚者无从下手,其原因就出在历史思维取向不清。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 1、
2、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 2、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 3、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 4、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即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 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 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 “欧洲中心论 ”(或称 “西欧中心论 ”、 “欧美中心论
3、 ”和 “西方中心论 ”)的限制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 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用以上三个史学观全面梳理做过的所有试题,会使思路特别清晰。 复习多技巧 高度重视 “边角知识 ” 高考试题 “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在实际命题中,命题专
4、家是先确定某个题目的 “主意 ”,然后找与这一 “主意 ”相关的材料,再设计 “问题与答案 ”,看这些教材是否讲到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只要讲到了,就可以敲定成题。如,出一道有关 “汪辜会谈 ”的试题,虽然课本没有交代地点在新加坡,可题目与答案中是可以考查它的会谈 地点的,因为 1992 年的大陆与台湾关系发展进程不可能在大陆或台湾举行两岸会谈,用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所以,有必要在考前的复习中对这种知识点掌握透彻。 【历史】 2013 高考文综历史巧答题: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 =(国内 +国际 )(经济 +政治 +文化 +) 经济背景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
5、济格局 + 政治背景 =政局 +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 文化背景 =思想、宗教 +科技 +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 )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土地集中。 2、政治: 腐败:官场 +军队 +财政 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 )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 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 )国内: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 )国际:帝
6、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 =主观 (内因 )+客观 (外因 )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 )内因: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 )外因: 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启蒙思想的 影响等 4 、原因深度:原因: 直接 主要 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 (导火线、借口等
7、 )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 (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 “五四 ”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 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 ;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尼德兰人民与西
8、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 直接 主要 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 :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 ;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对策( 2013 届九江市高考历史复习会材料)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对策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强调有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9、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中学教学重要指挥 棒 高考,其功能已从过去 “选拔 ”模式(即遴选少数的尖子学生)逐步转变为 “淘汰 ”模式(即将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的人加以分离),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强调能力立意。 第一部分:选择题 选择题得分偏低的原因及解法指导 我认为选择题得分偏低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命题者的命题尽管会考虑到中学历史教学,但不会完全从中学教学的角度去命题。高考主要着眼于人才的选拔,它引导中学与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接轨,这也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学生拿到这套试卷,总觉得 “别扭 ”,实质上就是命题 角度的转换问题。 例如 2011 年题
10、24.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导致学生解答出现问题原因的有三: (一)熟悉的记忆 周朝的制度、汉朝的 “大一统 ”; (二)陌生的角度 西周对秦汉统一的影 响; (三)困惑的交织 考生思维定势,情不自禁换主语。 而此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借鉴的方式评论历史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无法排除
11、错误及与题干相关度不大的答案。学生对题干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非常熟悉,但在最佳单项选择题的题型中,要求学生排除两个及以上相近的选项并不容易。一个选择题有时要涉及到几个知识点,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无法推断出正确选项。 再如: 2012 年题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 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 “葡萄树 ”说成了 “葡萄 ”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 “树木 ”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12、本题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考查学生对古罗马法特征的理解。原告证据确凿证据,只因口误输了官司,反映古罗马法呆板,缺乏灵活性,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故 B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规定 “非法砍伐他人 树木 应处以罚金 ”说明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故 A 项错误。材料 表明审判程序没问题,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庭辩论而非对法律的解释,故 C、 D 两项排除。 还有历史地图题。 2011 年题 25“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平均分为 0.75 分), 2012 年题 35“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一方面要加强历史地图教学。地图是历史教学的载体及时空观的体现,在高三
13、的教学中要加强地图教学,提高解读地图和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两道历史地图题,考生的得分都不高,这就说明考生不会看地图,更没有意识到图例在地图中的核心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 加强对历史图例的针对性训练。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所列指标是什么,该指标要揭示什么本质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表面作答。 还有些题要求学生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因此平时训练中,要加大思维能力训练。如少做扰乱思维的组合选择题( 2012 高考历史题已没有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训练单项选择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不能依赖文化机构推销的所谓重点中学的试题,而
14、是要以这些试题为参考资料,学校教师自己命题,切实提高学生做试题的质量。我们平时做的选择题难度不高,选 择项区分度大学生很容易排除错误答案,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没有得到 “质 ”的提高。 选择题对拉开优秀考生与中等考生的分数差距相当重要,历来有 “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之说。因此对做好 48 分的选择题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敢拍脑袋就估计我们选择题一定要得多少分,因为选择题要得高分并不容易。从 2008 年到 2012 年近五年高考中,选择题的全省平均分一直为 22 26 分的区间,也就是说,做对 6 个就解决了 “温饱问题 ”,但是要进重点大学至少要做对 8-9 个以上。 对此应
15、特别强调学生做选择题时 ( 1)要排除错 误答案 (从知识点的错误排除 ); ( 2)要通过时间和事件构成的 GPS 来定点排除干扰项; ( 3)要对区分度极小的答案反复研读题干与选择项的相关度,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 ( 4)要洞察命题者的考察知识点的角度和意图; ( 5)要研究最佳单项选择题的特点,不能看到一个选项错误就沾沾自喜; ( 6)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第一感觉。 第二部分:必修题 必修题大题命题思路及对策 分析高考考纲,我们可以概括出高考材料题命题思路分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主要是对材料的简单加工和归纳;目的是解 决考生的温饱问题。 二是理解和运用层次,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
16、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目的是拉开中等水平考生与较差考生的差距。 三是考察考生的历史素养,具体而言就是小论文题,它的主要目的是拉开优秀水平考生与中等水平考生的差距。 命题思路 1. 特点归纳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总结特点。如果几则材料就总结段落大意,如果一段材料,就总结该段每句话的意思。实在没办法就聪明地抄材料 (认知层次 ) 命题思路 2阶段特征题。要求考生先分阶段,再按阶段总结特征。特征一般从材料中来,但是题目讲根据所学知识 ,再结合材料总结特征时,一般要求考生对特征进行补充。 (认知层次 +理解层次 ) 命题思路 3.阶段原因题。要求考生先分阶段,再总结原因。 一是分阶段总结原因
17、 ; (认知层次 +理解层次 )。 二是整体总结原因 (认知层次 +运用层次 ) 命题思路 4. 评述题。要求考生先根据材料 “述 ”,然后再来 “评 ”。 (认知层次 +运用层次 ) 特别注意提醒两点。 第一,做特点归纳题的注意事项: ( 1)答题要有条理。考生在答题时能组织对称的语句效果更佳;宁可把一个知识点拆成 2 条进行表达,不允许把 2 个知识点合并成一条作答。或抄录 材料。 4 分的考点很容易判为 2 分;丢 1 分的机率大。 ( 2)排版要科学。要先打草稿,按照逻辑或内容的重要性等进行排版;句子要整齐、对称、平行排列。 ( 3)材料要选择。考生盲目抄材料;特别注意考生不能没有选择
18、全抄材料;如果试题规定不允许抄材料时,不要以身试法。 ( 4)概念要清晰。如考生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与 “资本主义萌芽 ”两个概念混淆。 ( 5)语言要精准。如答卷中出现 “官营资本主义发展到民营手工业 ”等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 第二,总结阶段特征时必须注意: ( 1)不允许把阶段与特征 “混搭 ”。 部分考生把阶段和阶段特征夹杂到一起,即使部分考生把阶段与特征分开作答,但是还是把特征答错位置,影响考生的分数。 ( 2)搭好答题的框架。近年高考热衷于将材料划分阶段,然后在根据阶段总结特征,因此考生首先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确保划分阶段不发生错误。如果没有绝对把握,建议多分几个层次,这就是考
19、答题中 “油多不坏菜 ”的原则。 ( 3) .结合所学完善特征。材料中没有出现类似的相关信息只要与该阶段特征吻合,把所知道的都工整地写在试卷上,这部分考生则多得 12 分。评卷老师一般会在 “杂草中选禾苗 ”。 第三部分: 小论文题 小论文题答题模式及思路 做历史小论文题模式: 首先,先表态,得观点分。以西方崛起题为例: “历史前提 ”就是指欧美国家由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发展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所需要的条件。 其次,想论点,得论点分。怎样想?可以朝一个方向想,但最好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去想。我们要求考生从 “四面 ”,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向展开思考;有的学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
20、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 论述; 比如 2012 第 41 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 “冲击 反应 ”模式 此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 思路 1:若赞成 “冲击 反应 ”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 “冲击 ”)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 制度 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思路 2:若反对 “冲击 反应
21、 ”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 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思路 3:若认为 “冲击 反应 ”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思路 1 与思路 2 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本题综合选取学生熟悉的历史材料,反映当前新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动态,学术性较强,突出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与碰撞,相对以往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的试题,难度略有降低,材料组织方式有所创新 ,该题符合学生
22、历史思维习惯与能力,预计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找准材料观点、明确自己观点,然后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自圆其说。 第三,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比如考查古代中国明清时期,建议学生画一个从 1368到 1840 年数轴,再在时间范围内去搜索相关的历史史实。这样做,既不会遗漏重要的知识点,也不会出现其它区间的史料来滥竽充数。去年,有的学生时间就定位不准,史料对应的是中国的明清时期,不少学生居然答商鞅变法的历史史实等,当然这部分考生肯定是基础比较差的,基础好的考生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 四,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第五,排好版,注意逻辑联系、注意史论结合。 第四部分:选做题 选做题的特点
23、及复习建议 表 (四) 2012 第 45 题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得分及百分比 满分: 15 分 ; 选做题平均分 7.59; 本题平均分: 8.89;整体趋势:( +1.3)。选做题特点及答题注意事项: ( 1)建议学生做第一道选做题。第一道选做题一般很容易。题目设计主要在知识归纳层次。 2010 年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平均分 9.69 分,得 13 分的考生比率就高达 16.9%。2011 年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题平 均得分为 8.89 分, 2012 年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题得分 10 分以上的考生超过 30%(抽样分析)。因此,基础好的考生要慎重,防止 “阴沟里翻船 ”;基础差的要全力以赴,抓住这
24、个提高总分的机会。 ( 2)专门钻研一本教材可以集中精力。选做题材料一般源于选修教材之外。押题、猜题没有效果,主要是要通过选修教材的学习,学会用材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本教材、全心复习一本教材。 ( 3)选作文言文题容易得分,甚至考生抄写材料即可得分。如果你的文言文相对较好,就选作文言文的题目;如果对文言文实在不 “感冒 ”,你就选现代史的材料题。如果两方面水平比较均衡,建议选文言文题,因为文言文不但阅读量小,而且抄写材料也可以得分。而现代文一般都要结合所学补充知识。 2010 年做文言文的考生平均比做现代文的考生多得 2.91分, 2011 年做文言文的考生多得
25、 1.3 分。 ( 4)其它选做题试题命制的主观色彩过强,材料本身的选用与命题意图割裂较大。 2013 高考文综历史科复习备考建议 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萍 一、 2012 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试题简析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表 1:各题考查的知识点一览表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试题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国民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宗教 改革 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知识 落点 古代中国经济 中央集权的加强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20 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
26、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必修模块 必修 2、 3 必修 1 必修 1 必修 3 必修 1 必修 3 必修 3 题号 20 21 22 23 38 39 试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罗斯福新政 斯大林模式 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学研究和史学观点 知识 要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世界多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 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外交、经济全球化经济形势 选官制度、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重要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西方代议制的扩展与完善及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必修模块 必修
27、1 必修 2 必修 2 必修 1、 2 必修 1、 2 必修 1、 3 2.注重考查考生解读材料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历史学科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考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今年的试题除了第 21 题之外,其它所有的题目都涉及此项能力。 表 2: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考查能力列表统计: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38 分析原因、影响;历史背景 基本史实;分析论证;理解与认识 分析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原因 39 观点判断,论证理由;变化及其原因;列举史实;影响 分析原因、影响;概括表现;启示 目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概念含义的变化 分析历史原因、影响、历
28、史概念、变化及其原因等成为高频考查方式。这也告诉我们,在备考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其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阶段特征、注重论从史出、准确理解与表达历史概念、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等等。 3.注重考查历史的时序性 “时间是历史的第一线索 ”,今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一样都重视时间。第 18、 19、 23 题,第 38 题,第 39 题( 2)问,都提供了显性的时间。而第 12、 13、 14、 15、 16、 17、 20、22 题都是隐性的时 间,涉及分值高达 81 分。 4.“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29、 历史的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立足于长时段,观察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另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影响等。认识这种联系必须从历史的整体性出发,观察历史不同方面间的相互关系。 自 2010 年开始,广东历史主观题以历史话题来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今年的主观题亦是如此,对以上两种联系进行了有效的考查 。第 38、 39 题,围绕 “变迁 ”和 “变化 ”的主题,用更宏大的视野展示历史由古到今的纵向发展演变,考查考生对历史纵向发展演变的了解和认识。第 38 题和第 39
30、题第 2 问、第 4 问,通过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考查考生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横向联系的了解和认识。这些题目将历史事件还原到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样的、立体的、整体的场景中,考查考生长时段、整体性地观察历史的综合能力。 注重历史发展线索和历史整体性的考查,使命题者在极少的试题中尽可能多的拓宽了考查了范围。这就要求高三复习要夯实基础,理清历史发展 的线索,引导学生建立史实间的联系,深入挖掘模块与模块、单元与单元、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乃至于目下的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构成一条顺理成章的历史发展线索长链,这对学生加深记忆和深刻理解都非常有益。 5.特殊形式的组合选择题审慎试水
31、 在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中,已有好多年没有考组合选择题了,今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重出江湖(第 23 题),整个文综卷共有 8 道组合选择题,其中政治学科 6 道,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各有 1 道,命题形式都是双项类型组合选择题(即: A 、 B 、 C 、 D 或 、 等六种组合形式)。 根据统计学原理,双项形式出现的单项选择题比三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测量学意义。此外,双项组合选择题还有考查容量大、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等无可替代的优势。所以不排除这道题是为明年命制更多的双项组合选择题而准备的 “信号题 ”,希望 2013 届考生早做准备,多练习这种题型。 双项
32、组合选择题其实是多项选择题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高考试题中一般分为两个考查角度: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跨度虽然不大,但角度多分析深,重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23 题就是这样一道典型的双项组合选择题。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分析程度虽然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重点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需要具备准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因为一般的组合选择题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再次要有比较好的解题方法,就 23 题而言,建议考生采用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
33、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 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二、 2013 年高考文综历史科复习段备考建议 惟有研究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思路及其发展趋势,我们才能科学备考,有的放矢。针对 2013 年的备考,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给予高三历史复习一些思考。 1. 做好阶段计划、明确阶段目标 大体而言,我市备考采取 “三步走 ”,每一步的学习任务、目标和方法都应有所不同,忌讳一轮又一轮的连炒冷饭。第一步,建议按照考纲的 25 个专题来组织复习。鉴于
34、高考选择题就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浓缩,第一 轮专题复习时应重点围绕单元主题梳理知识,构建单元知识网络体系。第二步,按通史体例进行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巩固基础。第一轮完成的专题复习缺乏时序和三个模块的知识整合,第二轮复习应按中外各自纵向发展进程,构建通史知识网络体系,增强学生的时序感和对历史的整体认识。第三步的重心应是 “回归教材重基础,对照考纲找盲点 ”。 2. 扎实落实基础知识 以 “能力立意 ”,引入 “新材料、新情境 ”的命题思路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命题秘书邹樱老师曾说,材料就好比人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主干知识 。今年的试题基本上做到了 “关注基础不偏,
35、抓住主干不放 ”。具体考查的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民主革命(国民革命运动、中共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工业化进程、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世界多极化趋势等。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绝对主力,如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 ”连续考了 6 年。这些知识既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教学的重点知识。这反映了 命题与中学教学实际的贴近,对我们的教学和备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邹樱老师还有一句话我们应重视: “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
36、,但又要记住一些东西 ”。高考试题也一再表明,学生所学习的 “历史 ”,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这些记录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今天教科书记录的历史知识,只是现阶段教材编撰者对历史尽可能正确的描述和解释,它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没有必要让学生把教材中的那些 “一家、一时之言 ”背下来(但重要史实还是要记住), “死扣课本 ”、 “死记硬背 ”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应该彻底抛弃。历史教学应当引导 学生了解历史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历史的纵横联系中理解历史知识,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这并不表示学生无需记忆任何知识,虽不要求学生记忆教材的所有内容
37、,但一些应知必会的重要史实学生必须记忆,建议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把知识点放在历史的发展线索中去记忆,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连点成线 ”、 “结线成网 ”。如果每个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和意义的 “点 ”,那么这些知识都是 “死 ”的,不仅使学习变得毫无意义,也根本无法应对高考。 广东省有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为保证公平,高 考历史试题必须超然于教材之上。这就导致广东高考试题具有一定的宏观性,而且只能考查三个版本交叉的知识。由于教材版本在语言表述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试题的答案一定会很简洁,而且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宏观知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微观知识相结合。建议
38、教学由大到小,宏观上把握模块之间的关系,中观上把握目录、单元概要(中外结合的思路),微观上把握主干内容。 3. 重视史料教学,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今年的试题,除了 21 题之外,其它全部运用 “新材料、新情境 ”命制,从不同的层次考查考生从史 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详见考试说明的 “四项十二条 ”)。根据今年高考阅卷学生答题反馈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读不懂材料,加强史料教学,以成高中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能力的提高往往与学习方法紧密相连。有时我们教给了学生解读史料的方法、读图的方法、概括的方法、表述的方法等,但学生考试答题还是得不到分。我想,应加强训
39、练。可以在某一阶段侧重于某一个方法的训练,至少每节课必须有一项方法作为重点,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在反复训练中真正将方法转化为自己的习惯,才能真正地培养和提高能力。 自始 至终我们都要重视客观题的训练,但也要进行主观题的训练,尤其是加强对新情境、新材料的适应。应考过程中牢记无论什么材料,其落脚点都是重大历史知识。在阐释历史问题时,很多时候都是在考查学生的全面思维。学生能否紧紧围绕观点,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和阐释是得高分的关键。而这恰恰是学生很难逾越的障碍。主观题成绩的高低不仅在于答得对不对,还在于答的角度多不多。许多考生围绕同一点不停地阐释,尽管论证充分但只能拿到一部分分数。如第 38
40、 题第( 3),学生必须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 39( 3)问,学生必须从直接民 主有弊端,代议制民主有优势两个层面思考。在阐述历史的过程中要史论结合,即宏观阐述,具体说明。如第 38 题( 1)问,宏观作答是 “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 ”具体说明是 “西班牙殖民扩张,荷兰成为 海上马车夫 ”。第 39( 3)问,宏观阐述是 “代议制民主发展 ”,具体说明是 “两党制形成 ”。 4. 课堂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对老师 “满堂灌 ”,对考点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老师应重点研究 “考什么、怎么考 ”以及如何落实这些考点。 “考什么、怎么考 ”,建议老师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41、考试说明、高考年报等。落实考点关 键是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看教材目录,常画知识框架,多读史料,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思考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相互联系,多从全球史观的视野分析和比较中国与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学完一课或一个专题后,务必让学生利用课后自主完成课小结或单元小结,做到课课清,单元清。 讲练结合,在学完一个专题或单元后,必须相应完成一定量的练习,把基础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既夯实、巩固基础知识,又拓展学生思路。评讲试题忌讳对答案,重在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尤其是非选择题,要从审题、答题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到语言规范、 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解
42、题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 正视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高要市第二中学鲍春根老师根据改卷现场情况和评卷组长发言要点整理了每道小题全省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在此向他致谢!我们肇庆的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希望老师们引起重视,帮助学生切实解决一些问题,这样高考就不会有大问题。 38.( 1)满分为 6 分,省平均分 3.07 分。 ( 1)以下答题不给分:照抄原文者;只答资本主义发展(因为材料侧重点在于新旧大陆的交流,而且新航路开辟同样表现为欧洲封建制度在美洲的移植);只答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因为开辟新航路同样是天主教狂热的结果);就食物而论食物,未能答
43、出海上霸权的变迁,等同于复述材料。 ( 2)评卷小组长发言要点:考生答此题存在两种思维:一是受书本知识的影响;二是受书本外知识的影响。多数考生绕开材料直奔问题,导致偏题。考生分析材料,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题目要求回答 “材料现象出现的背景 ”而考生思维定势,从 “政治、经济、文化 ”三方面来做答,结果只能在 “经济 ”方面得 2 分,而丢了 4 分。漏掉 “西班牙殖民扩张 ”的也不少 。建议:加强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8( 2)满分为 9 分,省平均分 4.8 分。 ( 1)以下答题不给分: 第一小问:答 “手工工业 ”、 “小农经济 ”、 “自然经济 ”“民族工业 ”“洋务
44、企业 ”、 “纺织工业 ”、 “纺织业 ”; 第二小问第二点:答 “自然经济解体 ”、 “资本输出 ”。 ( 2)评卷小组长发言要点:考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对材料分析的能力欠缺,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如 “旧工业 ”,瞎编成 “手工工场手工业 ”等。专有名词书写不规范,如 “两半社会 ”。第二小问强调对教材知识贯通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学生答 题存在脱离材料的现象。 38( 3)满分 10 分,省平均分 5.54 分,难度系数 0.55,区分度很好。 ( 1)以下答题不给分: 从美国角度答美国经济发达、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答与西方国家未建交; 只罗列 “一五计划 ”、
45、“三大改造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等史实不给分,但如果在史实后面达补上对经济或生产力的不利影响就可以给 2 分; 答恢复联合国席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答综合国力提升、产品价格低,市场占有率高等; 答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 2)评卷小组长发言要点:时间审查错误 ,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实写成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 “鸦片战争 ”、 “洋务运动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等;罗列史实,没有概括性的结论而丢分;思维单一,如中外关系,只从中国的角度去写,没能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去写;对“历史原因 ”追溯太远,没有紧扣题;对比式答 “改革开放 ”与 “经济全球化 ”而丢分。分值分
46、配,学生第一问答案多、繁琐,没抓住要害,第二问较少,且没有地方写。 39( 1)满分为 4 分,省平均分 2.42 分。 评卷组长发言要点:改卷时,第一问从严,第二问从宽。与 “理 ”沾边的都给 2 分。但是理性、理学不给分。存 在的问题是学生基础不牢,概念不清,如 “理学 ”与 “心学 ”混淆;答案笼统,没击中要害;照抄材料;轻易把答案划掉而失分。 39( 2)满分为 12 分,省平均 5.12,难度系数 0.43。 ( 1)答题出现的问题:从本题学生的作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题目考查的历史阶段有较多的了解。知道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学习了西方的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发生了洋务运动
47、、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史实。但很多学生并没有使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转化为得分点,令人遗憾。第一个小问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1)答案不完整或顺序错乱。很多学生只答出技术到政治制度或技术到思想文化一个变化;还有学生答案顺序错乱,如从思想文化到制度或从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到技术。更有甚者答成从思想到制度到技术,这样的试卷不在少数。( 2)文字表述过于模糊,如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没有认真审题或不理解材料; 答题技巧不成熟。答题中要尽量使用学术概念,不使用形容词,以做到言之有物,避免宽泛、模糊。第二个小
48、问 “分析变化的原因 ”: 大多数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作答,主要是罗 列史实,缺乏对历史演进内在逻辑的分析; 对概念的掌握有偏差甚至错误,如通过洋务运动进行制度变革、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无产阶级领导新文化运动等; 很多学生用很多笔墨分析 “从技术到制度 ”变化的原因,而分析 “从制度到思想文化 ”时无话可说。学生出错情况的分析: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是学生学的基本套路,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题目给的参考答案来看,命题者更重视从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方面分析原因; 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主干知识的把握欠缺。表现在对史实间的关联认识不清,对历史概念的认知较模糊; 学生对 “从制度到思想 ”的变化的分析普遍不到位,可能与教材安排有关。民国建立后初期的反专制斗争主要在选修教材中介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