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14746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7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17 年 9 月,国家恢复在 1-2 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 2017 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

2、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 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

3、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

4、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章。 2.教学方法上按照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 3.在科学课堂上,加强观察、实验活动,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同时,不只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

5、综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为我所用,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全册教材分析一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

6、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三、 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

7、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 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

8、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教学进度安排周 起讫日期 课时 教 学 内 容次1 9.4-9.8 1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2 9.11-9.15 1 一 1 我们知道的植物3 9.18-9.22 1 一 2 观察一棵植物4 9.25-9.29 机动5 9.25-9.30 1 一 3 观察叶6 国庆节 机动7 10.9-10.13 1 一 4 这是谁的叶8 10.16-10.20 1 一 5 植物是“活”的吗9 10.23-10.27 1 一 6 校园里的植物10 10.30-11.3 机动11 11.6-11.10 1 二 1 在观察中比较12 11.13-11.1

9、7 1 二 2 起点和终点13 11.20-11.24 1 二 3 用手来测量14 11.27-12.1 1 二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5 12.4-12.8 1 二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16 12.11-12.15 1 二 6 做一个测量纸带17 12.18-12.22 1 二 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8 12.25-12.29 机动19 1.2-1.5 1 总结评价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 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 境中。 4、 植物会

10、生长和死亡。 5、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 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课时划分:第

11、 1 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1 课时) 第 2 课 观察一棵植物(1 课时)第 3 课 观察叶(1 课时) 第 4 课 这是谁的叶(1 课时) 第 5 课 植物是 “活”的吗(1 课时) 第 6 课 校园里的植物(1 课时)教学重点: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 “活 ”着有重要关系。 “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 ,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 ,为形成 “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

12、命周期等内容。教学难点: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 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的活动, 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