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基础(一) 辅导纲要第一章 文字部分主要内容:1汉字的特点(1)文字和语言(2)汉字的特点(3)汉字形、音、义的关系2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的“六书”说3汉字形体的变异(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4汉字的形体演变(1)秦以前的文字(2)秦以后的文字重点掌握: 1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2汉字的基本特征是表意性。3 “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4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5许慎给“六书”中“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许慎给“六书”中“指事”的定义及例字是:视而可识,
2、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许慎给“六书”中“会意”的定义及例字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许慎给“六书”中“形声”的定义及例字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许慎给“六书”中“转注”的定义及例字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许慎给“六书”中“假借”的定义及例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6 “四体二用”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7若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衣、月、瓜、册 象、羊、日、果、州、火、属于象形 刃、寸、亦、本、甘、末、下 属于指事 步、寒、从、伐、既、北、暴、森、众、即、令、并 属于会意更、河、在、治、店、江、宠、颖 属于形声8、 “六书”说是汉代古
3、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创造,可以说是古典文字学领域一个丰碑。 “六书”说的建立,把人们对字形的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的高度,开辟了科学地认识字形的途径。但由于汉儒接触是秦篆和六国文字,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所以“六书”说并不完善。首先,许慎对“六书”说的某些界说含糊不清。再次,汉儒缺少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科学观念,割裂字和词、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没有认识汉字写词这一本质属性。9四体二用说的观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清代以前,人们 认为“六书”是六种造字法。直到清
4、人戴震才提出四体二用说,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 也就是“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六书”的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四体二用说的提出是许慎以后对“六书”说的宝贵贡献,许多文字学家承袭了这一说法。10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11古今字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词义的不断发展,使词由单义变成多义。其中有的词义为适应交际的需要,从母体中分化出来,独立成词。为了相互区别,要求专有字形表达;一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汉语中有些词由于意义比较
5、抽象,不好造字,没有自己的书写形式,就借用同音字来表达。12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13异体字产生的原因:(1) 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如“泪、涙” ;(2) 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1)形符不同的。如:“歌、謌” ;2)声符不同的。如:“啗、啖” ;3)形符声符都不同的。如:“村、邨” 。 (3) 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如:“慚、慙” , “群、羣” 。14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是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异体字中笔画简约的就是简体字,简体和繁体是相对而言的。如:“鬭” 、 “馀” 、 “寶”的简体字分别是:斗、
6、余、宝。15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6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它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因其去古未远,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2)异体字繁多。因为当时只求大体相象,只要不发生混误,多一笔,简一笔,不求固定画一(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4)书写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随意性较大。17金文是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又称钟鼎文。第二章 语法部分主要内容:1词类的划分(1)名词(2)动词(3)形容词(4)数量词(5)代词(6)副词(7)介词(8)连词(9)助词(10)叹词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动词、形容词用作名
7、词(3)形容词、数词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3特殊的动宾关系(1)使动用法(2)意动用法(3)宾语是行为的有关方面:4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5词序宾语前置6省略(1)省主语(2)省谓语(3)省兼语(4)省宾语(5)省介词(6)其他成分的省略:7虚词的用法(1)之(2)其(3)是(4)然(5)者(6)所(7)于(8)诸(9)焉(10)为(11)以(12)而(13)莫(14)夫重点掌握:1词类是古汉语的词根据词义(某种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作什么句子成分,与什么词相结合)的不同而分成的词。2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的三种情况是:(1)普通名词作状语。1) 、表示行为的状态。2) 、表示行为所凭
8、借的工具或方法。3)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4) 、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2)方位名词作状语1) 、表示行为的趋向。2) 、表示行为的处所。(3) 、时间名词作状语1) 、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2) 、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3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四种情况是:(1) 、表示行为的状态。多带有比喻的意义,这种用法具有浓重的修饰色彩,往往能使动作行为生动形象,起到比喻的修饰效果。可译为“象一样。 ”如: 土崩瓦解” 、 “狼吞虎咽” 、(2)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可译为“象一样”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
9、) 、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可译为“在” 、 “到” 。如“而相如廷叱之。 ” 4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5意动用法是指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 、 “认为怎么样” , 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6判断句是谓语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 、判断句是谓语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2) 、判断句的主语后边常用语气助词“者”
10、字,在谓语后边常用语气助词“也” ,二者有时同时使用,有时单用“者”或“也” ,也可以两者都不使用。(3) 、与现代汉语判断句主要的区别是:一般不使用系词“是” , “是”在古代汉语中常作指示代词,用来复指前文,相当于“这” ,作主语或谓语。 “是”在个别时候也作系词用,系词“是”是由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来的,一般认为这种变化开始于汉代。如史记刺客列传:“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8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的四种类型是:(1) “于” 字式:在谓语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种引进主动者的“于”字所组成的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边作补语。如左传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
11、及屦。 ”(2) 、为”字式:在谓语动词前面,用 “为”表被动。如战国策燕册三:“父母宗族,皆为戳没。 ”(3)在谓语动词前面,用 “见”表被动。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4) 、被式:在动词前面加介词“被”表示被动,如战国策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9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叫宾语前置。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是:(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 “曰:奚冠?曰:冠素。 ”(2) 、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宾语前置。如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 (3) 、用助词“是” 、 “之”
12、“焉”把宾语提前。即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在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插进助词“是” 、 “之” 、 “焉”等。如 “宋何罪之有?” (4) 、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所谓省略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省略句子的某个成分,省去的部分可以补出来。第三章 左传简介及篇目讲读主要内容:1 左传简介2郑伯克段于鄢3齐桓公伐楚4宫之奇谏假道5烛之武退秦师6蹇叔哭师7晋灵公不君8齐晋鞌之战9楚归晋知罃10祁奚荐贤11子产不毁乡校重点掌握:1 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 左传是我国第
13、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是晋朝杜预注,唐朝孔颖达疏。 2庄公寤生,惊姜氏。3制,岩邑也。虢叔死焉。4姜氏欲之,焉辟害? 5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6多行不义,必自毙。7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9夫人将启之。10命子封帅三百乘以伐京。11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12请以遗之。13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4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15、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17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18师进,次于陉。19夏,楚子使屈完如师。20以此众战,谁能御之?121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22楚
14、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23晋不可啓,寇不可翫。2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25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26师还,馆于虞。27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0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失其所与,不知。34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35穆公访诸蹇叔。3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37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38蹇叔之子与师。39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40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41秦师遂东。42三进及溜,而后视之。43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44犹不改,宣子骤
15、谏。45晋侯饮赵盾酒。46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47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48逢丑父为右。49卻克伤于矢。50余折以御,左轮朱殷。51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52擐甲执兵,固即死也。53射其御者,君子也。54从左右,皆肘之。55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5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57执事不以釁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58重为之礼而归之。59称其仇,不为谄。60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61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62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63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第四章 战国策简介及篇目讲读主要内容:1 战国策简介2冯谖客孟尝君3赵威后问齐使4江乙对荆宣王5庄辛说楚襄王6鲁仲连义不帝秦7触詟说赵太后重点掌握:1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汉代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 12 国,共 33 篇。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4长驱到齐,晨而相见。5孟尝君就国于薛。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7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8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9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10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