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为科学正确地解决人生理论和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教学重点: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环境。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许多事业有成,学业有成的人,究其内心深处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观。 大
2、学阶段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系统地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论学习,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对于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斯芬克司之谜底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带翼狮身女怪,这个家伙成天坐在奥林匹亚山上,向过往的行人出谜语,如果来人猜不出,她就一口将他们吃掉。一天,俄狄浦斯王经过这里,斯芬克司像往常一样拦住了他,并说出了她的谜语:世上有一种动物,它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动物?她刚说完,俄狄浦斯
3、王就不假思索地答道:“你说的这种动物是人。人在幼年的时候,尚未学会行走,只能在地上爬行,手足并用,所以,看上去像是四条腿走路;待到儿童长大成人,他身强体壮,仅靠两条腿就可以行走自如;而当一个人进入老年,年迈体衰,他不得不靠手杖支撑着缓慢行走,这手杖就成了老年人的第三条腿了。”狡猾残暴的斯芬克司原以为没有人能够猜出她的谜底,但是没想到被俄狄浦斯王一语道破。斯芬克司又羞又怒,一气之下,栽到身后的万丈悬崖下,摔死了。那么人是什么?我是谁?中国文化的别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虽然出现过儒、墨、道、法等各家学说,而且各家的思想观点也大相径庭,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共同关注的重心,这就
4、是人。()自然人性论:从自然界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的人或人的自然,而不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异己的神灵。道家主张自然的人性论。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的本性。道家所说的“自然”,即指无造作、无伪诈的自然而然。先秦道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反对任何违背自然、违背人类天性的行为,认为凡是有违自然的事情,都是对人本性的戕害。他们所崇尚的理想人生境界是“未孩之婴儿”,即没有受到尘世污染的自然状态下的人。道家学派虽然被荀子批评为“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是其所言之天,并非完全是自然意义下之天
5、,而是与人相关联的天,而道家关注天的目的也在于人。()伦理人性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宋明理学的本体人性论法家主张性恶论。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在此本性的驱动下,人人为己,自私自利。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以严刑竣法约束人、控制人的恶欲,才能保证社会的平安,政权的稳定。儒家创始孔子认为,人生来本性是相近的,后天影响使人产生了差别。孔子主张人性本善。孟子是直接继承孔子人性论思想的儒家学者,他沿着孔子的理路,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即善的萌芽,只要在后天的教化过程中,注意呵护、扩充这一善端,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象尧舜一样
6、的圣人。说人与动物的差别,就是指人有德性而动物却没有。荀子是人性恶者,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好利、嫉妒、淫乱、喜声色,如果不加以后天的节制,那么这些恶性就会无限制的发展,以至于成为恶人。荀子这里所说的人的恶性,实际上是从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讲的,并不是说人生来就是恶人。 古腊哲学一直把人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古希腊哲学中,对人的真正重视却从苏格拉底开始。苏格拉底借用一句古老的格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句著名的格言就是:“认识你自己”。短短的一句格言,蕴涵了无穷的真理,表达了古希腊人,乃至人类,对自身探索的真正开始。从此以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哲学家所思考和探
7、索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宇宙的起源或始基,而是更注重对人自身的认知。从此以后,对“人是什么?”的追问,对人类自身奥秘的探索,成为西方哲学的主题,历代西方哲人沿着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人文主义传统,开始了对人本质的深入探究。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里所说的“人”是指感性的个人,尤其是指个人的感觉。在普罗泰格拉看来,万物的存在与否以每个人的感觉为尺度。普罗泰格拉的理论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突显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却忽视了人不仅仅是感性的人,在更大程度上,人应该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基本的客观事实。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把人看作为肉体与精
8、神的复合体,他认为,人的肉体总是与一些肮脏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而只有人的精神或理念才能代表人本身。柏拉图的观点虽然突显了人与动物的差别,但是却忽视了人的肉体与动物肉体的不同,忽视了人的情感与感觉的存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既反对仅仅在个体意义上规定人,也反对柏拉图把人分裂为精神与肉体的做法。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他更是社会的动物、缔造国家的生物,如果离开与他人的交往,人就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必须参与社会,进入国家,从此意义上讲,人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动物。这虽然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个体价值。法国著名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笛卡尔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哲学命题,他
9、认为,思想是人存在的本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无论我们怎样怀疑,我们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这一事实本身,由此,他把人的理性看作为人的本质存在,这显然是从人的理性能力和精神角度规定人,把人看成为理性的动物。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里认为:人是机器,他否定了人的精神作用,把人等同于动物,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是一架机器,其不同是人是一部较动物更为复杂的机器而已。人是社会的动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人首先应该是社会的人。从人类的起源上看,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本身即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活动;从人的现实存在角度看,人必须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才能生存。
10、因此,社会性是人存在的前提条件,从本质上讲,人实际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资料关于人性的善恶,世间有以下四种说法人性善论: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发源于孔子,行成于孟荀。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的说法。孔孟认为人性是善的。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恶论:中国古代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
11、的结果。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人性的无善无恶论:这种人性观点主要表现道家的思想中。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人性有善有恶论:春秋时代的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认为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是恶的。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善可恶。但在近代,大多数中国的哲学家们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而西方
12、哲学家则倾向于人有原罪,是恶的。到了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1845 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56 页)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
13、方法。1845-184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再次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3 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第二、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第四、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第五、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
14、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狼孩的故事1920 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 8 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 2 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 年才会走路,到 1929年她死时
15、,一共学会了 45 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 4 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发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有人的本质的案例。狼孩的例子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凡是自幼就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正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
16、形成了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等系列看法。因此,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2 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是人们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产生和形成的。不同的人会对人生做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答。法国的伏尔泰说:“人生是机遇的游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3、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生目的,回答人
17、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当然,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也会影响人生目的的实现。4、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
18、生变化。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1、人生目的的内涵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从而在解决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在人的一生当中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将会与各种矛盾进行斗争。在这些困难与挫折面前,人生目的不同将会使人采取不
19、同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勇往直前:而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呈现出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萎靡不振。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其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和指引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
20、职尽责,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在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以追逐个人私利为目的,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甚至做出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事情。总之,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人为什么而活着,以及怎样去生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是光彩耀人还是卑鄙肮脏。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造就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自觉自愿奋斗奉献的一生。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及其形成。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总
21、体性、综合性、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和明显的实践倾向性等特点。由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苦乐、生死、祸福、得失、成败等一系列人生矛盾,如何面对这些矛盾、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处理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一个人人生的成功与否。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认知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现象。情感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爱不喜爱等倾向。意志指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
22、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人生观决定人生态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态度对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对事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主张“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面对困难,不断开拓人生新境
23、界,其背后也一定有一种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2、端正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1)人生须认真:大学生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明确生活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中遇到和各种问题。要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人生就像一本书,要仔细的品味,不能随便一看这本书。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奕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南保罗(2)人生当务实:大学生应当遵循客观规律并从人生实际出发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能
24、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否则将一事无成。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每一个新的工作,对我们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我们应告戒自己:只有大胆去做,生命才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只有勇于拼搏,目的才会达到。 (3)人生应乐观:大学生对人生发展的曲折性和规律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大学时期是人生特定的成长阶段,面对学习、就业、恋爱等各种实际问题,许多事情都不会总是尽如人意、一切顺心。所以,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
25、承受力,不能消极悲观、畏难退缩,更不能颓废堕落、自暴自弃、甚至轻生。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是乐观人生态度的深刻写照。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生命给了花开的机会,花开多美,可是不能永存;生命给了花落的无奈,花落多悲,可也只是瞬间!“岂有豪情似归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成功与失败,得与失,都只不过是人生沧海中的一粟。笑对人生,以宁静谈泊的心态对待生命中的每一瞬间。 喜欢的就
26、争取;得到的就珍惜;错过的就忘记! (4)人生要进取 : 积极的态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3、几种错误人生态度及其原因。在当今大学生中,不乏错误人生态度者存在:第一、与世无争型:学习上“60 分万岁”,生活上松散拖沓,没有时间观和纪律观,人际交往上独来独往,漠不关心他人,更谈不上交上挚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什么都无所谓”形成原因主要是自身性格方面淡漠、自卑、过于自傲或遭受太多挫折与打击,以致对人生失去信心;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
27、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第二、愤世嫉俗型:形成原因主要是西方思潮影响或不善与人合作。自认才高八斗,轻视他人,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且嫉贤妒能,别人被他认为是“阿斗”。“人之生,不能无群”这是中国古人告诫后人的至理名言。不借助他人,不依靠社会,个人成功的机会太少了。第三、 消极悲观型:对人生、对社会抱悲观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看法。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
28、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的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概括的“为人民服务”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以及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理论。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262 页)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谋利益。190
29、5 年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在谈到无产上阶级文学为谁服务时说:“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666 页)从文艺这个侧面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把人生目的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1942 年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毛泽东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
30、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532 页)1944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了集中深刻地阐述。第二、人的社会属性、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互相依存、配合、服务过程中,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作为行动的出发点。第三、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实践为人民
31、服务的人生观,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实践表明,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生目的,应该成为我们时代最先进最崇高的精神。毛泽东说过,只有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具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就会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迈进。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人生观的体现。第四、只有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辨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人生观的实质,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为人民服务的层次与践行方式(1)最高层次-毫不利己
32、,专门利人。(2)实践层次-为整个社会服务。(3)大学生具体实践方式-关心社会、关心学校、关心同学、(二)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1、拜金主义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但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拜金主义人生观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以追逐和获取金钱作为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全部,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人与人之间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享乐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享乐主义人生观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扩大内需、拉动消
33、费,适度与合理消费是不同的。适度与合理消费是必要的、积极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主张无限制的消费,追求纸醉金迷、奢侈浪费、挥霍无度。3、个人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就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思想。它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个人主义虽然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具有反封建专制的积极意义,但是从 19 世纪开始,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个人主义具有消蚀社会的一面。20 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
34、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利益和权利等,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以上各种错误人生观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片面的。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毛泽东说过:“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可以作为判断人生成败的标准。也就是判断人生有无意义有无价值的
35、标准。(一)价值及价值观 1、价值价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范畴,一般来说,主要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有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三大价值之说。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这里的“用”、“利”、“值”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准确理解“价值”的含义:第一、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了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客体本身;第二、价值客体是指除主体的人之外的其他事物(自然界、社会、作为客体的人);第三、主体需要是指人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
36、界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价值分为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首先、在物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它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主体客体都是人,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在物的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始终是物,主体始终是人,两者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单一性。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不论是价值客体,还是主体都是人,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具有双重性。再次、在物的价值关系中:客体(各种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它自己不会自动显露,而必须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人生价值关系中,客体(个人、群体或社会)满足主体的需要却是由自身完成的,表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目
37、的活动。最后、在物的价值中:作为客体的物,对主体所具有的效用一般来说是稳定不变的。在人生价值中:人在不同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下,人生价值是不同的。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耻辱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人生目的即“为什么”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
38、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人生态度即“怎么样”的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一个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处理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人生价值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1、人生价值指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
39、发展的积极意义。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1) 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2) 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3)二者 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因为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所以,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就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个体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即个体自我价值不断实现,才能为社会、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