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届复旦青年论坛调研报告题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指导老师:黄荣贵组长:李 翔组员:汤月桥吕倩文欧文杰刘望原赵 转2011 年 7 月 17 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2 页 共 17 页摘要:调研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教育模式的比较过程。这方面我们找到了 T 型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3 页 共 17 页式的理论作为基本的对比方式。T 型模式中,每个方向选取了五个变量,横向纵向比较了东西方教育模式中的主要差别。纵向代表东方教育模式中所注重的方面,强调学生的纵深发展。横向代表西方模式中对学生的几项平行要求,强
2、调学生在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平衡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东西方教育体制进行对比,进一步令各个变量直观化、具体化,我们决定采访调研来自东西方两方面的学生,东方选取了复旦的学生,西方选取了参与此次活动的在海外留学生。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用复旦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作为实例,观察研究两方所代表的东西方教育体系的大体区别。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在我们看来,不同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的竞争力的差异,是由于社会的不同要求造成的。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对不同竞争力的理解,我们考虑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未来的准备,其次是企业对于自身所招募的人才能力的要求,最后我们搜集了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学生的准备
3、方面,我们采取了访谈的形式,结合当面访谈与电话访谈,询问了他们为自身职业发展所做准备情况。对企业的要求,我们搜集了企业的招聘广告,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结合调研成果,我们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试图找到教育体制与学生竞争力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关键词:T 型人才教育模式竞争力东西方差异一、 教育模式比较T 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区分东西方教育模式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种按知识的结构来划分人才的类型“T”型人才的概念,其中 “”表示知识的宽度, “|”表示知识的深度。 “T”型人才是指知识面广,且有一门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我们提出“T” 型人才的概念,是为了将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别以及人才的特点形
4、象的表达出来。如图 1 所示, “”的部分,也就是知识宽度,是西方教育的模式以及观点;“|”的部分,也就是知识深度,是东方教育的模式以及观点。西方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知识宽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东方教育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精深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理解水平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T”型模式将东西方教育模式的核心差别做了很好的诠释。图 1 东西教育模式的差别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
5、创造性教育,是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长期探索的结果。在各类专家不断的探究下,尝试了“大脑风暴法” “举偶法” “形成熟悉的陌生”等提高创造力的方法。自 1948 年以来,以西方国家为首的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地论证“健康”的概念,每次都提到社会适应性是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由此可见,适应是身心发展的基础,培养适应性则成为西方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西方文化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重视学生的独立性,提倡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西方教育对于实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4 页 共 17 页性的重视的一个体现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阶段,都有包含动手的课程。在实践过
6、程中,不仅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东方的教育模式,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理解能力、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知识是基础,崇尚读书(理论)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统一规范为目的。东方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而且强调知识的深度和理解水平,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就是这种模式的创导。在东方,无论哪个国家,各科考试主要是考知识,提倡“书本为中心” ,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东方教育重视受教育者思维的深刻性,即强调理性认识,强调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也就是说,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7、及里,于是在头脑里就形成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他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东方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东方教育还强调集体协作精神,讲究规范化, “没有规矩就难成方圆” ,于是把追求统一规范作为教育的目标。由于追求统一规范,所以东方各国的教育都在提倡和强化某种“精神” ,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强调某一种“准则” ,比如“忠” “孝” 。东方教育突出的是集体主义规范,强调的是教育对象有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格式。我们在阐述东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差异性,或主要的特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东西方教育模式
8、还有其一致性。它们之间并不是互斥的,而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相融的。 “T”型人才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融合东西方教育模式的例证。以上是我们对于东西方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为了验证其客观性以及准确性,项目组同学也对一些海外及国内的同学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部分上验证了以上的理论。以下为访谈内容:被访者 A 为复旦大学法学院 09 级本科生,男生;被访者 B 为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女生,该女生本科也在该校就读。我们对被访者 AB 单独进行访问,所问题目相同。但为了对比研究方便,我们将 AB 的访谈内容陈列如下。(问题一)访问者:在贵校本科教育中,专业课的占多大比重?非专业课都有哪些类型?被访
9、者 A:专业课大概占到 60%以上。非专业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六大模块,体育、英语等。被访者 B:本科专业课大概占到 50%。除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以外,本科一二年级都安排了许多非专业课,例如哲学课、社会学课、宗教课、心理学课、历史课等。本科从第二年级开始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求选修课并建议大家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如数学系、建筑系的课。对于研究生来说,几乎都是专业课,但“社会责任课”为必修非专业课。(问题二)访问者:贵校本科教育的授课主要采用何种模式?被访者 A:授课主要采用讲授式。专业课 PRE 也会比较少,但是选修课 PRE 比较多,但是老师跟学生的互动感觉还是偏少。被访者 B:主要采用的是讲
10、授+学生提问的方式,也会邀请嘉宾来参加会议,会有一些案例学习,project+presentation。(问题三)访问者:贵校的考试内容主要有哪些?主观题与客观题所占的比重有何差异?被访者 A:考试多为客观题,但也会有 20%左右的主观题。被访者 B:客观题大概有 40%,主观题有 60%。开放题主要是大题,客观题也会要求学生发表自我观点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5 页 共 17 页(问题四)访问者:贵校的课程一般都是怎样的安排?被访者 A:大一大二大概有 80%的时间都在上课;大三大概有 60%时间在上课;大四只有 20%时间上课。被访者 B:每学期 6 门
11、课左右,平均每天 3 小课,每天几乎都有空余时间,便于学生自习和娱乐。复旦大学是中国大陆排名前列的大学,国际化程度也在大陆名列前茅;鲁汶大学作为比利时最好的大学,在世界的排名大概在 70 多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方的教育模式。根据我们访谈的结果,复旦大学与鲁汶大学的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的差异:鲁汶大学的选修课涵盖的知识面要大于复旦大学;鲁汶大学的课程模式更灵活,复旦大学的讲授方式更传统;复旦大学在考核方面更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鲁汶大学更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复旦大学给予学生的课外时间要少于鲁汶大学。虽然复旦大学与鲁汶大学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差异并不特别明显,很重要的原因
12、是复旦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大学,教师的思想更加开放,学校整体的气氛较好,国际化程度高。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影响(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T”型人才模式一样)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陆院校在政策上的限制(比如政治课是基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这些差异的逐渐减少,也说明了大陆高等教育逐渐与国外接轨。通过上面的访谈内容,可以部分验证上文我们所说的“T”型模型,但也说明了国内国外这些差异正在缩小, “T”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内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二、 学生竞争力东西方对比(一) 大学生竞争力文献综述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用来评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
13、额利润的独特能力。由于竞争力所具有的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而在本研究中,我们所涉及的大学生的竞争力主要是求职就业方面, 。对于就业竞争力特征的构成,至今并没有一致的定论。美国培训与开放协会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为 5 个类别,16 项技能: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能、影响能力。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取得职业成功的 5 个要素: 1 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2 人际关系技巧;3 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4 有
14、效地工作方法;5 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大都是参考国外的结论,缺乏实证的支持。在文献研究方面,我们并不能对东西方大学生竞争力的要求做出对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中国的研究者能用实证的方式对中国的大学生的竞争力进行研究。(二)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根据我们分析的 100 份招聘广告,我们可以看到在招聘者眼里东西方学生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着差异。1、 学历:东方:对于学历还是作为一个基本的参考,学历还是一个硬指标,考证也成为自身实力一个有力的说明。当然对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公司的态度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能力和经验是工考核人才的两项支柱。对于本科毕业生,能力则是主要方面;
15、而对于硕士毕业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6 页 共 17 页则要求有经验。西方:更加注重面试的现场能力发挥,更愿意去相信本公司的人才衡量标准,只要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他们可以提供尝试和发挥的机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2、 语言能力:东方:由于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逐渐加深,企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更加的严格,74%的专业岗位要求应聘者掌握英语语言的能力逐渐成为应聘着的一项素质要求。主要是有良好的英语沟通和文件翻译能力,可与直接和外国专家合作。西方:在语言方面尤其是英语国家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语言并不成为西方的很大障碍。3、 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东方:从横向比较,中国
16、员工总体水平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他们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优势有三点,他们的明显优点是可塑性很大,素质高,对工作总体而言很负责,有接受挑战的精神。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信心不足,二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企业对员工要求对工作由很大的积极性,有充分适应力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耕作的抗压能力,足够的自我表达和信息整合能力。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复杂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并推动有效的进展。西方:有很浓厚的职业兴趣、态度和正确职业价值观。工作态度有较强的组织推进能力,学习和亲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主动性,有业务的全局能力和整体协作。4、 动员、组织能力:东方:在学校里
17、, “官”做得越大越好,越能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越多越好,越能表达自己有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在从事的社会工作中怎么干的,取得了什么成果,深入程度如何。质和量的综合考察。西方:团队协作意识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理念、挑战卓越的勇气、非凡的执行能力和善于沟通的领导能力;有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推荐和评价。5、 国际视野西方: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较强的公关意识,捕捉信息能力强,对产品市场反应灵敏。东方:沟通能力、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客户意识和改革的能力,对待开拓海外市场有应对风险的意。(三) 东西方学生对于就业所做的准备1、 背景因素:在中国,
18、每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训非常重视。从小到大,父母都努力为子女安排尽可能好的学校以保证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说,中方家庭会为能够给子女提供好的生长、教育环境作出十分大的牺牲。许多贫困地区的家庭甚至会变卖家产为子女筹得上大学的经费。而大学教育早已成为无数家庭为子女能在将来获得更好生活的唯一期盼。而在西方,虽然社会和家庭仍然会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但一旦当孩子进入大学阶段,大学教育便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人选择而不是绝对的唯一出路,变卖家产供子女上大学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以比利时人为例,他们会认为这是疯子般的举动。而在中国,这一现象甚至普遍。也许大家会感到惊讶,在中国,上大学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大家都要上
19、大学。而在比利时,这种概念并不是那么强烈。这从侧面反映出,中方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比西方更为强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7 页 共 17 页2、 自身因素:a) 自然因素。即性别、身高和容貌等。这一方面的因素虽然无法改变,但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也逐渐由毕业生试图通过整容来为自己的第一印象加分。b) 专业。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在中国竞争力对于专业的依赖性因个人专业的不同而异。某些专业对口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如医学、软件工程,大学生都将增强专业技术能力作为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注重拓展自己的学习经历顿号,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在同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而对于一些专业对
20、口性不强的专业,学生则更注重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信息采集能力、自学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多维思维方式等,以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将其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而在比利时,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教育之前已比较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在毕业后基本上不会出现严重的跨专业现象,也就从基本上保证了就业者的技能水平。c)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中西方几点共性:如今大学生都很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身的英语水平。并且注重的不仅是考取各种证书的应试能力,还有口语和听力等。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在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意识到熟练运用英语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生想到休息第二甚至第
21、三专业来拓宽自己的求职面,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注重专业领域的实践。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学生是否经历过应试教育,大学生都会主动地融入职场社会,在大学期间都会为自己找一些实习以增加对自己向往职业领域的了解和实践;注重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在东西方,都会有一些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来拓宽自己的求职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在修习自己专业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是自己成为更为全面的人才。 、3、 身体素质在中国,体育作为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很多学生仍将其作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绝大多数学生也将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兴趣。大学生并不注重身体素质在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而在西方,大学
22、生非常注重课外的体育锻炼,并将其视为使自己保持一种竞争状态的方式,可以说体育锻炼既产生竞争力,也是在竞争中的一种发泄,可以平衡心态,保持精力。4、 其他附加因素即在简历上的名号和头衔所体现的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各种能力的肯定。我们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一部分是知识因素,即表现为业务素质、业务功底,如是否得过奖学金,获过何种奖励、科研成果,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在中国,很多学生都会在本科期间争取获得更多的奖项来证明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但在欧洲,很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进取心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而其它能力则是在在校职务中锻炼和提高得来。如在学生会或各大社团中担任各种职务所培
23、养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在不同职业中的必要性不同,但在同西方其均已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必备能力。三、 东西方对比分析与建议通过之前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不同的社会需求直接导致了教育体系的不同。首先,西方企业在招纳员工的过程中,员工所需满足的硬性需求仅及于工作所需,选拔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8 页 共 17 页要是靠企业的面试。而中国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学历的要求往往高于工作所需,即使在之后的面试中,简历中毕业学校等硬性条件也在选拔中占有这极高的比重。而众所周知的是,在面试时的表现和学历等硬性指标并没有直接的
24、联系。面试时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创造力、强大的适应性、独立性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学生往往比单纯具有高学历的学生占有更大的优势。而学历的取得,更多偏重于在专业领域的精进,故而侧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知识深度、理解水平等。正因为,东西方企业对于应聘者的选拔模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能力。而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将走向社会,故而学生的自我培养往往趋向于符合相应的社会需求。而大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培养者,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体系的落实者,无论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还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社会声望,都更倾向于将教育体系符合社会需求。故而,东西方不同的社会需求直接导致了教育体系的不同。在企业层面分析了不同教育体制导致学生竞
25、争力的不同,而从全社会的层面,我们从定义出发,在整个社会的不同要求下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中文辞典中,竞争力解释为:“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成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而这个单词在英文中的解释则为“a comparative concept of the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a firm, sub-sector or country to sell and supply goods and/or serious in a given market.”虽然竞争力在西方定义中定义更广泛的更直接的引用在经济和商业领域。
26、但他仍然强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表现力的诠释。这种能力和表现力必须要适应社会和职业等环境的要求。尤从的定义上看,中方理论更强调竞争力是一种比较力,而西方则强调个人的自身能力在社会中的适应,或者只是达到一定标准。单单这两种不同的定义在现实的运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西方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的确是这样的。在中国,我们非常注重一个“比”字,我们可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贯穿了我们一整个教育体系。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评级系统。考试成绩的班级及排名,小学的时候我甚至还有一条杠,两条杠,三条杠直至今天的我们热谈的“五条杠” 。这样排名体系就不可避免的形成学生中的强烈竞争。学生们十分关注自己的排名
27、和自己加价变得的其他同学优秀进入社会以后,这种竞争比较意识变得更加强烈。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争做人上人”的理论。在中国,每个人都在思考着,如何比别人更好更成果。因而中国社会任期内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各种压力。在中国,这种人才阶梯现象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希望更上一层楼。而国外的环境相对宽容,对人才的竞争力要求比较平行发展。在国外,比如比利时这种排名现象是从一开始就是没有的,甚至是被刻意避免的(除某些特定排除/选拔) 。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中学生的成绩只是按照最隐秘的方式告知每个学生,而不进行任何排名和比较。比利时社会和西方体系认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他要求学生达到大学所要求的标准即可。社会和
28、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首先以要求人才达到其所要求的技术规范要求便可以。当然,由于当地政府对不少产应都有严格的监督和检测。因而,社会和企业本身所要求的人才竞争力/能力便是相当高的。最后,根据我们的调研与思考,提出以下建议:1、 复旦的经验模式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通过我们几天的访谈调研,我们发现复旦的教育模式与欧洲的比利时鲁汶大学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模式之间的区别其实是非常之小的。在说明我们汲取了西方教育模式的优点与长处,发展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其实这样的现状可以从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得到解释。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抵
29、挡的趋势。跨国企业的发展以及东西方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的差异越来越小,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趋于相同。社会需求的想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9 页 共 17 页使得东西方教育模式的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及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教育模式的新型人才模式。中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接轨,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方面,复旦始终走在国内高等院校的前列,更应该坚定不移的走下去。2、 西方的学生应该扩展视野,学习东方学生博采众长的精神。通过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在接受中等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社会的
30、方方面面,尤其是从中学历史课程便可以看出教育体制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而在以比利时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他们的教育关注点还是主要集中在对本国与欧洲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对于其他国家的了解甚少,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就几乎一无所知了。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西欧国家基于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形成的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几年前,当比利时人提到中国人的时候,表现的是一种漠不关心毫不在意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了解中国对于他们本身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对中国产生一种恐惧与危机感,这是基于他们对于中国的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畏惧情绪。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无论是从教育体系还
31、是从社会媒体的宣传中,都持续关注着欧洲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我们中国学生已经在对世界整体情况的了解上超越了西方的学生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关注,而宽阔的视野是一个人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们建议欧洲的学生更多的以更开阔的胸怀,去接触了解欧洲以外的世界。参考文献:1. 林崇德.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163(1)2. 赵恒德.要确定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J.2001,17(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东西方教育体系下学生竞争力对抗第 10 页 共 17 页3. 刘理,姚莉.中外高等教育模式比较初探.高等理科教育J.2006,66 (2
32、)4. 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现代教育科学J.2003,25. 张晓洪.试论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J.2003,18 (1,2)6. 刘少雪.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教育报J.7. 李东红,毛静,朱凌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判.就业调研J.附录 1:学生访谈访谈者:刘望原张敬(临床医学八年制江苏)提高竞争力就要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和优势,一般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培养成自己的优势。我认为我的优势就是没有特长也没有特短,所以应该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人才。要成为一名医生就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所知所学的面更
33、加广阔,培养自己各个方向的思维方式,因为本来很多学科就是相互贯通的,例如作为一名理科生,有的时候也会需要哲学思维。所以,我认为要增强竞争力就要把自己培养得更加全面。郑杭萍(临床医学八年制上海)要提高自己在求职时的竞争力就要增加自己的资历,拥有很多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作为一名医科生在学校之外是很难找到实习机会的,所以我认为就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来增加自己接触社会、接触不同人群的机会,我现在就在远征社里担任志愿者。要成为一名医生,就应该向办法提前接触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可以参加一些医学研讨会、或在医院里担任志愿者,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提前对未来有一些思考。王夏阳(软件工程山东)作为一个程序员,
34、我要学好外语,起码是读写,如果是外企或者高层还要口语好;然后是专业能力,比如搞一个算法之类的;其次是要培养自己敢于吃苦忍受寂寞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才能在一个企业里同同事融洽相处;同时,要对企业里其他的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美工设计、客户服务部门等,增进理解促进合作;还要培养自己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技术使用新的平台;最后要保持健康的体魄,要体力精力充沛可以熬夜。张骁(临床医学五年制新疆)我认为竞争力的提高应该是在其他方面与他人平齐的情况下培养自己的优势,找到“非我不可”的地方。无论是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是人际交往能力这应该都算作是竞争中的必备能力,而要提高自己竞争力则要在具备必备能力
35、的同时培养自己独有的能力。比如说语言能力,在大家都掌握英语的情况下再掌握一到两门预言无疑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帮助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还有就是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虽然大家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相同的知识,但若在课外自学,比如考取美国 USMLE 的资格认证,虽然不一定去美国,但在国内求职时也会是一个很有力的筹码。骆天(历史系上海)我认为在大学中专业课的学习更主要的是为了培养和锻炼自己采集信息、自我提高的能力,而参加各种社团和学生会则更能培养自己在职场中的人际交往等能力。其实在将来就业时很多情况下是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所以在大学中我更注重在社团和学生会中人际关机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当然还有一些硬性因素,比如外语能力,最近在准备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