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讲 高考所涉及的初步的史学研究问题概念解读:史学研究就是对历史科学的研究。它有三大要素,即“史实” “史论” “史识”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确定史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辨别史料的真伪与价值,形成“史论”离不开历史的评价方法。当我们做到了以上这些,就容易得出科学的“史识”了。1.史学研究方法史学研究的六大基本方法(1)哲学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矛盾的对立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2)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
2、科综合研究法,将政史地综合、文史综合、文理科综合进行分析。(3)历史比较法:即将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获取结论。一般从两个角度即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与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4)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考古遗物对历史文献材料的佐证;运用“读史征信” ;阅读相关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现历史的真实。(5)阶级分析法或者历史结构分析法:即运用历史发展的结构或阶级立场角度研究历史。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古人” 。(6)多元史观解读法:即运用多种史观解读一个历史时代或者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实际就是多角度分析
3、评价历史的方法。典例 1 2016北京高考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西高穴曹操(155220 年)墓 海昏侯刘贺(前 92前 59 年)墓2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 与文献记载一致墓葬形制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出土器物上的文字“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刘贺” “海昏侯臣贺”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
4、份存在争议的原因。答案 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 ,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常识及对已有史料和考古发现进行历史判断的能力。对比两个墓的资料,结合墓穴位置、墓葬形制和结构、出土器物等分析说明。借题发挥 历史研究中“史论结合”是重要原则。所谓“史论结合”即从史实中引出结论、用史实说明结论。 “史”作为历史材
5、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论”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对历 史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对史料的研究只有上升3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2.史料的鉴别与应用(1)常说的史料,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
6、,在历史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史料的分类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 、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 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按资料价值:a: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b: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 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 ;“正史”(
7、 官方记载)与“野史”( 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典例 2 浙江高考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4答案 D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证实史记记载商王世系的真实性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属考古发现, 史记对商王世系的记载及后世对其长期的不确定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其证
8、实,说明了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 项正确;实物资料可用来 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A 项所述不确切;B 项通过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历史记载中当事人的文字记述、社会遗存等不一定非要经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排除 C 项。借题发挥 (1)关于甲骨文的史料价 值:甲骨文的记事资料,使人们有可能结合文献记载和其他考古资料,大致了解商代社会的概貌;甲骨文的资料还可以与现存文献史料相印证,以补正文献资料的不足或错误;甲骨文本身也是一种形象化的史料。(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
9、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3)实物资料: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 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典例 3 四川高考 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 “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相互发誓要准备应对
10、这一极端事件 ,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的吗? “不自由,5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A BC D答案 D解析 “列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所以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依据排除法,排除带的选项,故答案选择 D项。借题发挥 (1)历史题材的文 艺作品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当时历史的反映,但并不完全是当时真正的历史。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 历史真实)的看
11、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典例 4 全国卷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 ,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
12、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 ,这6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 B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借题发挥 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也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
13、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对待。一方面,不能把传说当真实的历史,否则就失去了历史学的真实性、科学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历史事实去衡量远古传说。科学的做法是,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部分,从点滴中寻找历史现象的客观存在。典例 5 2014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 为其所 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 遂滞, 纺绩 稀少,机 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材料二 (20 世纪初)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
14、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 见农民自 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 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 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7(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
15、,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答案 (1) 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 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
16、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模式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 、材料二“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机轴之声几欲断矣”和材料二引文出处8分析;第二小问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分析,如材料三中的“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 、材料四中的“美国最新式战车”“3AEM意为财政贷款 ”;第二小问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借题发挥 本题考查考生
17、对历史史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材料一、二,同样是反映中国近代经济的两则史料,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如何正确认识其史料价值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一认为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显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材料二认为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但显然不具备普遍性。两则材料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各自的真伪性。材料三、四,同样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但两则材料体现的观点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之所以出现差异,是人们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3.命题“新”素材的载体典例 6 2014大纲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
18、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家谱体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是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名门望族” “普通百姓”修撰家谱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理学的反映,故本题选择 C 项。借题发挥 族谱:也叫家谱,是一种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9系、人物为中心。家 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
19、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典例 7 2014山东高考如图为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12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d yu jn 指 1958 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与“左”倾思想。所给材料对“大跃
20、进”运动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没有对“大跃进”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没有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也就说明 A、B、D 三项的说法 错误,排除 A、B、D。从所给材料看,显然是肯定了“大跃进”运动,故答案为 C。借题发挥 词典是用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广义的词典包括语文词典及各种以词语为收录单位的工具书;狭义的词典仅指语文词典。词典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词典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和修订,但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很多词的解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如本题,虽然 1978 年“文革”已经结束,但当 时的人们对“大跃进”的认识仍然受“左”的错误影响。典例 8 20
21、14浙江高考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10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 、学校考( 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A BC D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宋、元、民国及当代浙江出现的事件( 现象)。从 中的“选举” “新军” “警察”可判断应该出现在民国时期;中“临安志” “三省” “台阁” “禁军” “科举”出现在宋代时期;元朝为蒙古族所建,故学校考试会出现“蒙古学” ,应为元朝;据中“科学技术” “文
22、物古迹”等判断应出现于当代。故顺序应该是。借题发挥 地方志:地方,即地域;志,为“识、记、记述、记载” 。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有着历史之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志书是一种地方性的多学科书籍,涉及历史、文学、民族、社会、经济 、自然科学。它可以 “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 续史之无” 。地方志提供大量社会历史史料,如农民战争、少数民族史料等等,是历 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不足之处:地方志有掩盖事实的地方,同治新繁县志:“史家著体,褒贬互用,为万世之劝诫,志则有褒无贬,善善从长,做善必录。 ”典例 9 2014四川高考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 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