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生理网上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6261 上传时间:2018-07-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生理网上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川大生理网上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川大生理网上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川大生理网上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川大生理网上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内环境指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 homeostasis):内环境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3. 刺激( stimulus):能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或整个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4. 兴奋性( excitability):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 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通过控制系统使受控部分(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变

2、化相同的方向变化,此种反馈调节即为正反馈。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6.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变化相反的方向变化,此种反馈调节即为负反馈。如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 7. 神经调节( neural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8. 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9.

3、 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二、问答题 1 人体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就是要研究组成人体的细胞、器官和系统以 至整体的生理功能,例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腺体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等,揭示这些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活动过程、发生条件、发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2 试述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普通生理学或细胞生理学):揭示细胞和组成细胞的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有助于认识由这些细胞构成的组

4、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机制。 (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以器官和系统为对象,揭示其功能活动的规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个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对象,揭示在各种生理条件下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3 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在这三种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整体情况下,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 ( 1)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

5、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 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较局限,作用时间较短暂。 ( 2)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生成和分泌或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对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产生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这些特殊化学物质有的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或者是局部的组织细胞释放的调节物质。前者引起全身性体液调节,后者引起局部性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较缓慢而持久,全身性体液调节作用通常比较弥散。 ( 3)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 身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

6、幅度较小,不够灵敏。 4 试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相同点:二者都是对机体及组成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 不同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局限而精确,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的功能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弥散而持久,主要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多种功能活动。 相互关系:体内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纤维的延长部分,称为神经 -体液调节。 5. 举例说明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举例:体温调节。 当环境温度降低,导致输出变量体温降低后,监测装置温度感受器监测到该变化

7、,将反馈信息回传,与调定点设定的温度比较后,其偏差信息传给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发出指令到受控部分即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回升到正常水平。 生理意义: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机体生理功能如体温、血压、 pH、渗透压、血糖维持相对衡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运动。 2.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体内许多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 /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3. 化学门控离子

8、通道 (chemically-gated ion channel):其开关由某种化学物质控制的一类通道,也称配体门控通道。 4. 电压门控通道( voltage gated ion channel):由膜电位变化控制其开关的离子通道,即是电压门控通 道,也称为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 5.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6. 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 ATP 的分解,而是来自钠泵等原发主动转运形成的

9、势能贮备,这种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7.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RP):是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8. 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细胞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并向远处传导到的电位变化过程。 9. 阈强度( threshold intensity):在强度时间变化率和刺激持续时间固定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threshold)。 10.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 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10、的膜去极化临界电位值。 11. 局部电流( local current):在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与邻接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产生的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 12. 兴奋 -收缩藕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是指从肌膜兴奋到出现肌细胞收缩之间的中介过程。包括:兴奋由横管向肌细胞深处的传导;三连管结构的信息传递;以及肌质网对 Ca2+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及其与肌丝滑行的关系。 二、问答题 1. 试述 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Na+-K+泵也称 Na+-K+依赖 式 ATP 酶,具有酶的特性,可使 ATP 分解释放能量。

11、 Na+-K+泵的作用主要是将细胞内的 Na+移出细胞外和将细胞外的 K+移入细胞内,形成和维持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高 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其生理意义为:建立细胞内高浓度 K+和细胞外高浓度 Na+的势能储备,是细胞表现出各种生物电现象的基础,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细胞内高浓度 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须条件;阻止 Na+和相伴随的水进入细胞,可防止细胞肿胀,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2. 细胞膜两侧的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有何特点? 单纯扩散:不主动消耗能量,无膜蛋白帮助。 易化扩散:不耗能,但需要特殊膜蛋白帮助,包括载体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其中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有高度特异性、

12、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有离子选择性、门控机制、竞争性抑制,其转运速度比载体介导途径快。 主动转运:耗能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物质,对建立势能储备,细胞生物电产生,维持细胞正常容积和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 3. 来自于细胞外的信号怎样通过细胞膜发挥对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 外界信号(第一信使,多数为非脂溶性的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机械等刺激需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特殊膜蛋白,通过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的信号传递蛋白激活,进而影响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闭,一些信号分子(第二信使)的生成,发挥其对靶细胞功能变化(包括电变化)细胞代谢、分化、生长发育等的调节作用。 细胞跨膜信

13、号转导的主要方式有 G-蛋白耦联受体、酶耦联受体和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4.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 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 形成机制是: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 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 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即细胞内 K+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大于细胞外,细胞外 Na+和 Cl-浓度大于细胞内。因此安静状态时 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 K+外移造成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电位变正。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一方面可随 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它又

14、阻碍 K+的进一步外移。最后驱使 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 K+外流的电位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膜电位 称为静息电位,接近于 K+平衡电位。 5. 试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并向远处传导到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刺激使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大量电压门控 Na+通道大量开放,大量 Na+顺电化学梯度快速内流形成,其锋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是因为 Na+通道失活关闭, K+通道开放, 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负后电位主要是 K+外流形成的(在复极

15、后通道还可开放一段时间),正后 电位与 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 3个 Na+,从膜外泵入 2 个 K+)有关。由于后电位较复杂容易受代谢的影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较大的变化,只有锋电位是较恒定的,因而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 6. 简述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开始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 绝对不应期:当细胞接受刺激而开始兴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接受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次产生兴奋,即细胞的兴奋性暂时下降到零。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刺激有可能引起细胞兴奋,但必须是阈 上刺激,说明此时细胞的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兴奋前的正常

16、水平。相对不应期是细胞兴奋性从无到有直至接近正常的一个恢复过程。 超常期:细胞的兴奋性轻度升高,阈下刺激即可引起细胞兴奋。 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又轻度降低,此时又需要阈上刺激才可引起细胞兴奋。 低常期结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才完全恢复正常。 这种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电压门控 Na+通道处于何种状态有关(激活、失活或复活)。 7. 试述神经细胞接受一个电刺激时,如何才能引起细胞产生兴奋? 电刺激作用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细胞,刺激电流 (注 入电流 ) 方向应该是向外即出膜电流,使膜内外原有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减小;另外刺激的强度要达到阈强度,即能够使膜电位减小到阈电位,导致大量电压门控 Na+通道激活

17、开发,出现正反馈再生性 Na+内流,神经细胞产生不衰减传导的全或无的动作电位。 8. 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局部电位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无总和现象;局部电位不能有效传导,只能以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小,而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减的;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 9. 试述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 肌接头的传递可分突触前过程和突触后过程。突触前过程包括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后,使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引起 ACh 小泡通过出胞作用外排, ACh 通过接头间隙弥散至突触后膜。突触后过

18、程包括 ACh 与终板膜上的 N-ACh 受体结合,引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开放,出现 Na+内流和 K+外流( Na+内流大于 K+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而产生终板电位,终板膜与临近肌细胞膜之间通过局部电流,使临近肌细胞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肌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 Na+通道 大量开放,引起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完成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血细胞比容为 40-50%,女性为 37-48%,新生儿约为 55%。 2.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

19、edimentation rate, ESR):如将抗凝的静脉血置于有刻度的细玻璃管内垂直竖立,红细胞将因重力的作用而下沉。通常将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3. 生理止血( hemostasis):是指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血液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4.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5. 凝血因子( blood clotting factor):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6. 血型( 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 原)的类型。 二、问答题

20、1. 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1) 创伤部位小血管收缩 2)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形成血小板血栓 3) 血液凝固 2. 血浆和血清有哪些不同?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静置或离心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血清不同于血浆,它是血液凝固后血块回缩挤出的液体,其中缺乏参与血液凝固的一些凝血因子,主要是纤维蛋白原,但又增添了少量在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3. 何谓血液凝固?简述其基本过程。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它包括三个主要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4. 正常情况血管内

21、的血液为何不发生凝固? 正常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为无活性的酶原;血管内壁光滑, XII 不能活化;血小板也未被激活;血流速快,少量激活凝血因子被稀释和吞噬;另外血浆中存在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血管内皮抗凝作用,低水平的纤溶活动等因素抑制了凝血因子、血小板激活,使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不发生凝固。 5. 试述 使血液凝固加速或延缓的因素有哪些 ? 血液凝固加速的因素有适当升高温度加速凝血因子激活的酶促级联反应,用粗糙面加速血小板的聚集、解体即血小板激活,补充凝血因子或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也可加速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延缓的因素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温度过低,激活障碍,Vit K 缺乏,凝血因

22、子合成减少;去除血浆中游离的 Ca2+等均可使血液凝固速度减慢甚至有抗凝作用。 6. 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1) 受血者与供血者的 ABO 血型相同 2) 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 Rh血型相同 3) 即使血型相同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4) 提倡成分输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 名词解释 1. 心动周期 (cardiac cycle):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 2. 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 射血分数 (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

23、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 分数。 4. 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 5. 心指数( cardiac index):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6. 心力贮备( cardiac reserve):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7. 自动节律性( autorhythmicity):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8. 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 心室肌被一次 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

24、称为期前收缩或早搏。 9. 代偿间歇( 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0. 窦性节律( sinus rhythm):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脏节律。 11. 血压( blood pressure):是指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12. 中心静脉压 (central venous pressure):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 房的压力。 13.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4. 心血管中枢( cardiovascular center):中枢神经系统内

25、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15. 压力感受性反射( baroreceptor reflex):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血压下降,这一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或减压反射( depressor reflex)。 二、 问答题 1.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态和产生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时期。 1) 0 期(快速去极期) : 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 Na快速内流所致的 Na内向电流( INa)引起; 2) 1 期(快速复极初期):由 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 Ito); 3) 2 期(平

26、台期):由 Ca2负载的内向离子流( Ica-L)为主要的内向电流;外向电流包括内向整流钾电流( IK1)和随时间而逐渐加强的延迟整流钾电流( IK), IK1 的内向整流特性是造成平台期持续时间较长的重要原因。 4) 3 期(快速复极末期):快速复极末 期 , L-型 Ca2+通道失活, K+外流进行性增加( IK、 IK1)。 5) 4 期(静息期): Na泵和 Na -Ca2交换体的活动增强,排出 Na和 Ca2,摄回 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 2. 简述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其中,有效不应期包括

27、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生理意义是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的 节律性活动。 3. 以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为例,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脏的泵血包括收缩射血和舒张充盈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此期特点是心室肌强烈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仍低于动脉血压,动脉瓣未打开;此期内两个瓣膜均处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但室内压上升最快。快速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后,心室肌 继续收缩,室内压进一步升高,超过主动脉内压,半月瓣打开,血液快速射

28、入主动脉;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迅速减小,室内压升至最高,射血速度很快,主动脉内压也随之升高。减慢射血期:在快速射血期后,由于大量血液从心室射入主动脉,心室内血液减少,心室肌收缩减弱,射血速度减慢,射血量减少。在其后段,心室内压已低于主动脉压,但由于受到心室肌收缩的挤压作用,血液仍具有较大的动能和惯性,使心室内血液继续射入主动脉。 2)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其低于主动脉压时,半月瓣关闭。此时室内 压仍明显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也处于关闭状态;此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下降。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继续下降,一旦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液由心房迅速进入心室,即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使心室充盈。减慢充盈期:心室快速充盈后,随着心房内血液不断流入心室,使房室和大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逐渐减小,心室充盈速度减慢。 3)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期的最后 0.1 秒同时为心房收缩期,由于心房收缩,心室充盈量进一步增多。 4. 心脏内兴奋传导的房 -室延搁有何生理意义? 由于房室结处兴奋传导 速度慢,产生的房 -室延搁,此时正处于心房收缩期,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同时收缩,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及心室有足够的充盈时间,和心脏的泵血功能相适应。 5. 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