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6796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广 东 区 域 创 新 体 系 建 设研 究 报 告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 四年五月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 录第一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的主要进展 .2一、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推动广东科技和经济发展,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2(一)科技进步已作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关键措施 .2(二)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3(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3二、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3(一)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3(二)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5(三)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6(四)创新政府的科技管理理念和调控方式 .7三、科技创新能力加强

2、,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7(一)获得一批带动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 .7(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8第二章 广东与其他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8一、知识创造的能力分析 .9二、知识流动的能力分析 .10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10四、创新的环境分析 .10五、创新的经济效益分析 .11第三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11一、广东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国内外形势分析 .11(一)国际竞争性质和形式产生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1(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 .13(三)“长三角 ”高新技术产业带 的形成和

3、“大珠三角”、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对广东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形成新的合作与竞争态势 .15二、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6(一)科技人力资源缺乏,结构失衡 .16(二)科技投入不足,企业投入增幅下降 .17(三)发明专利比例偏少,自主创新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不足 .17(四)OEM 生产方式比例过大, “地域性生产者”角色明显 .17(五)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总体偏低 .17(六)广东名牌规模优势不明显 .18(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度偏高,区域发展不平衡 .18(八)创新环境仍不完善,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粤设立 R&D 机构的优势不明显 .18第四章 广东创新体系建设的

4、指导思 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9一、指导思想 .19二、基本原则 .19(一)资源整合 .19(二)开放流动 .19(三)协调互动 .19(四)运作高效 .20(五)共同发展 .20三、发展目标 .20(一)总体目标 .20(二)具体目标(至 2010 年) .21第五章 广东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22一、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22(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22(二)构建以科 研院 所和大学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28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三)构建以高新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成果孵化体系及科技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

5、业结构的升级 .30(四)构建以中国(华南) 技术交易中心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3二、广东高新技术产 业创 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38三、 “大珠江三角洲 ”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39(一)“大珠三角 ”科技发展的区域合作 .39(二)“大珠三角 ”科技创新合作的 对接机制 .40(三)“大珠三角 ”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要点及政策措施 .43四、泛珠江三角洲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46第六章 广东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50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50二、深化改革,建立创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 .51三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发展战

6、略,强化激励机制 .51四、强化科技投入,建设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53五树立“以人为本,创新文化建设 .54六加强职业道德,建立科技信用体系 .54七、抓好示范试点,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55八、制定政策扶持,完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56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1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这里讲的创新是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 产、 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是知识的创造、 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既包括技术创新、知 识创新,又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它

7、涉及多个部门和组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等,由这些部门形成一个创新体系,才能达到“促 进社会科技资 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体系(Systen of Innovation)的实质内容是指不同地区层次(国家或区域)内不同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围绕着科学家的 发展及其商业应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国家 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n of Innovation)这个概念是 1987 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SPRU)新熊波特学派代表人物克佛里曼(Chirstopher Freeman)在 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体系

8、一书中最先提出来的。它是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美籍奥地利经济 学家约熊特企业家创新模式和大企业创新模式的发展和延伸。这 种模型强调了 R&D 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因之被称 为“ 技术推动模型” ,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技术推动模型,而不是网络式的。 C佛里曼在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 新为主导, 辅之以组织创 新和制度创新,用几十年 时间便成为工业大国,说明政府在推 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佛里曼把这种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公私部 门的机构组 成的网络,他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 ”从线性推进到网络机制, 这是对创新认识的一次飞跃。20 世纪 8

9、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创新体系问题 是国际经济科技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多数学者研究的角度都是着眼于创新体系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积极的崛起,创新的作用和关联 ,已不 仅仅是个别国家和地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制约和影响日益显著。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 ME波特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体系,把创新体系的微观机制同宏观运行实践联系起来,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上的。他提出的钻石理论被认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分析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作用的实用的方法。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世界经合

10、组织(OECD)国家的知识经济特征越来越显著,创新体系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1997 年 OECD 发表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认为:“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各角色间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实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角色如何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知识创新和使用的集合体。这些角色主要是私营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以及在这些角色中工作的人们。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合作研究、人员交流、 专利共享、设备购买等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渠道”。很显然, OECD 对创新体系的作用,更重 视各角色间的知识流动,注重“知识创新和使用”。这是符合知 识经济的特点的。从创新到创新体系的 发展,既反映了知识

11、的客观发展规律,也反映了知识和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广东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发展规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党中央确定的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国家创 新体系建设”,促 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区域 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将 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夯实了基础。我们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有关政策法规。形成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

12、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 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提高区域技术创新的能力,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一章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一、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推动广东科技和经济发展,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一)科技进步已作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关键措施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 发展的模式作为推动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陆续颁 布了 6 个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扶持高新技术产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3 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03 年 4

13、 月,胡 锦涛总书记到广东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广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张德江书记在全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大会上提出:我们要依托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各 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省 动员,营造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围绕增强综合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贯彻实施“ 科教兴粤”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强省。 “十五”科技 计划全面实施三年多来,科技进步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二)科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根据科技部 20

14、00 年以来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广东的科技综合实力在上海、北京之后,已连续三年在全国排第三位。前阶段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 年)认为广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在十个综合指标中,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 产业国际竞 争力三个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 产值和出口额已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我省已储备了较强的科技力量,在粤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44 位,科技人力综合指数位居全国 12 位。累 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累计达 211536 件和 141108 件,连续 9 年居全国首位。其中 发明专利增长较快,2003 年申请 量达

15、到 6160 件,位居全国第二。科技 对经济贡献率从 1995 年的 39.62%增加到 2003 年的 47.1%。(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2002 年,我省的国内生产总值首先跨越 1 万亿元,同时广东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突破 1 万亿元。实实在在的 “双跨万亿”显示了我省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我省是经济总量占全国 1/9,财政收入占全国 1/7 的经济大省,这为建设好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4 二、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1、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七成的研发机构,七成多的科技人员在企业,九成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

16、,六成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以企业为主开发。全省 1453 家研究开发机构中有 979 家设在企业,占 67.4%;全省 26.74 万科技人员中 78.8%分别分布在企业。2003 年我省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6 家,目前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已达 299 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3 家,已完成省重点发展的 50 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组建工作;一批进入企业的技术开发类的省直科研机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试点累计已达 71 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累计已达 18 家。大批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中

17、小企业的 创新、 应用、转化能力也不断增 强,这些为我省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专业镇簇群经济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搭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把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根扎在基层镇区。我省于 2000 年正式启动了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目前已累 计在全省 71 个镇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覆盖纺织服装、 电子信息、建筑材料、五金制品、玩具、花卉等行业。据统计,全省这批专业镇共建立了 82 个技术创新平台,90 个中介服 务机构。形成集行 业技 术创新中心、生 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产业工程中心、孵化器、科技开 发咨询 机构、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的区域创新体系。三年来

18、共为专业镇产业推广技术项目 1000 多项,推动了专业镇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截至 2003 年底,全省专业镇累计获得专 利 16339 项,其中 发明专利达 1200多项。共 获得国家发明商标 28 个,省著名商 标 93 个,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很大份额市场的名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批镇 2003 年 GDP 达 1400 多亿元,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3、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最具创新和活力的群体。到目前为止,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共 2128 家,总产值达 3500 多亿元。这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上开始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走国际化道路,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

19、能力和竞争力,已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5 在计算机软件、电子通信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 术领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涌现出一批企业家、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是我省高新技 术产业加速发展的主力军,已成为我省技术创新体系主体中的中坚力量。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增长迅猛,带动民营科技经济发展壮大。到 2003 年,全省民 营科技经济总产值达 2720 亿元。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 5920 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有 280多家,比去年增加 90 家,长期从业人员超过 55 万人。民科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主力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数,民营科技企业占一半以上。我省民 营科技企业开发的新产品达

20、 3000 多个。在全省高新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 80%以上。民 营科技园已成为民营企业创新服务的基地和聚集地,我们把建设民营科技园作为提高民科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民营经济 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建立了 15 家省民营科技园。 2003 年,15 家省级民营科技园工业总产值达 700 多亿元。(二)知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1、以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构建知识创新体系。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机构和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省现有大专院校 62 所,省地两级研究所 266 个。我省 1998 年开始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 2003 年省属科研机构争取到的科

21、研项目经费共 3.4 亿元,是 1998 年的 7 倍,技工贸收入 15 亿元,比 1998 年的 7.14 亿元增加一倍多。近年来,国家、省加强了广东几所重点大学的支持,不仅在硬件 设备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也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的人才,研究开发力量有了很大的加强。广东高校科技人力资源、专利、科技 论文、科技著作数量均排在全国第 5 位。围绕着我省知识创新的目标加强研究开发, 加速高校科研所、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我省重点支持 50 个左右科研团队开展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聚集。2000 年以来,我省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979 项,资助总经费 2.8

22、 亿元,排全国第 5 位。高校采用各种形式主 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我省高新技 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 区、科教园区合作,建立研究开 发和产业化基地。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至 2003 年,累计在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建有国家 级、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6 省级重点 实验室 85 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 64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16 个,国家级重点点实验室 5 个。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我 们通过引进、重 组,建立了一批符合目前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机制灵活的科研机构,包括广州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广州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深圳光电子材料中心等。建 设了华工、深圳两个集成 电路设计中

23、心,建成广东软件研发技术平台。我省与中科院、广州市三家 联合投资 3 亿元,共建华南植物园。(三)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1、科技园区成为成果转化基地。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建设了 15 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 6 个为国家级开发区)、10 个国家“863 ”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3 个省级民营科技园、20 个省级现代农业 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园、8 个大学科技园和海洋与水产、林 业、环保等一批专业高科技园区。 这批园区总产值达 5500 多亿元,成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要基地。2、覆盖全省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种 类科技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 级分布、种 类齐全的各

24、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据统计 ,全省各 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6700余家,包括各 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技 术贸易机构625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 华南技术交易中心的建设正在加快。全省生 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全省生产力促进机构已达56家。风险投资机构 130多家, 资金总额150亿 元。省科技信息网(金科网)是省五大网络之一,已覆盖了全省 21个地级市和130个县区以及60多个省直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服务网络和全省性的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省和各地市都建有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面向市场积极开展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和科技咨询工作。我省的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都配套建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有相当数量的行业协会和学会、 专利代理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等都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情报所等服务于“三农”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占我省科技服务机构的三分之一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