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供您参考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教科室主办GONGNINCANKAO 聋部 承办 2011.10 专业成长中国聋人文化的时代特征关于聋人及其存在,传统的而且是主流的认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聋是一种疾病,所谓听力残疾,残疾二字标注了一切;二是口语高于一切,聋校各科教学要以口语教学为主,手指语和手势语等只是帮助学生形成语言能力的辅助工具;三是理所当然地公认聋人是需要受到照顾和关怀的弱势人群,所谓残疾人。这一种观点看似非常合理,然而却是站在主流文化也就是正常人群的立场上的。其核心是一种基于病理学上的认识,或称为认识上的病理模式。随着聋人自身自觉意识的提高,这种模式越来越令他们难以接受,反过
2、来他们认为聋人并不是病人,手语才是聋人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聋人和健听人比较也并不弱势,应该享有和其他人群一样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种撇开了生理和病理学模式的认识,更多表现出文化上的独立意识,或称为认识上的文化模式。这种认知模式和传统观念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即不同的命运观、语言观和共存观。一、基于文化模式的命运观客观说,主流文化对聋人的认识的确还无法摆脱病理学模式。随意翻看各种媒介对聋及聋人的定义,都是一种基于病理的定义。在这种定义下,聋无可争议是一种疾病,因而伴随着医学而发展起来的助听设备,以及更多具有医学康复倾向而不是教育倾向的聋哑学校,都不约而同追求同一目标,那就是治疗和康复。曾经有一
3、阵子,当一个长到八九岁还不会发音的聋孩子终于在电视里喊出一声模模糊糊的“妈妈”时,全世界的人都被教育的奇迹感动了。而一时期口语至上自然而然成了全世界聋人学校共同遵循的教育原则。从当代科学和医学的现实水平出发,这种病理学模式的观点也许无可厚非。但从聋人文化模式的角度看,这种认识无疑将耳聋看作像癌症、艾滋病或者是精神疾病一样,使聋人家庭和个人- 2 -永远处于灾难和阴影之中,也使聋人学校变成了语言康复的医院,聋孩子们成了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显而易见,对中国 2004 万聋人群体及其家庭而言22,这种模式充满了悲观和绝望。难道他们必须一辈子背负这种灾难吗?他们中不是有很多根本不用说话也不会说话的人成
4、了博士、教授、文学家吗?他们有自己的手语,为什么就必须要学会说话才可以被称之为健全的人呢?也许正是在对病理歧视和压力的长期的反抗过程中,聋人寻找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自我认识模式,这种模式表面上以将“聋人正常人”置换为“聋人听人”为标志,将“能听”从判罚人类正常与否标准的宝座上请下来,成为区别人类类别的一个无关轻重的表征,就像皮肤将黑人区别于白人、黄人一样。但这种模式又远不是表面上的一种自欺欺人或者是自我安慰,它带给聋人的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解放,而且他们从“病人”队伍跳出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自身语言、身份、地位、文化等等权利的诉求和争取。我们所知道的聋人针对影视媒体而发起的字幕工程,还有涉及自身
5、权利的驾车运动、就业权利、教育改革等等已经开展或者未雨绸缪的工程,以及对手语地位的无限追求,无疑都是基于对自身命运的不同认识。二、关于自身语言的全新认识在对聋人语言的认识方面,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传统观点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在于,一方面毫不否定手语的存在,而且肯定其在语言学习和教育中的辅助作用;而另一方面,又坚决主张口语的绝对地位,将口语康复视为聋校语言教学甚至整个聋校教学的主要目标。这种认识无疑根源于病理学模式。病理学模式崇尚口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事实上口语的主流和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也因为手语的确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但是“我们对语言的确认不是以其发达及严密与否为标准,任何语言都是在
6、实践应用中成熟的,汉语在发展初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现在还在发展。 ”进一步说“从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方面认识,汉语的确是诱人的选择。但是对聋人来说,因其听觉及声音反馈功能的丧失,使有声语言的生命力语声对其毫无意义,赖于语声基础上的交际和思维功能也受到很大限制,相反对有形语言便产生天然的依赖。 ”关于语言,斯大林在提出语言没有阶级性的同时,有一句著名的观点:“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不断斗争和发展的工具。 ”依此衡量,长期以来既难以得心应手地学习和运用所在国家的有声语言,又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交流工具,也许正是聋人群体长期处于边缘文化和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文化认识
7、模式的影响,聋人在新时期开始反思这一种延续已久的观念。新的认识认为,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和第一语言,民族语言才是聋人的第二语言。关于手语在聋人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下面引用一则聋人论坛的话,也许能够增加我们对这种语言观的理解。受文化认识模式的影响,聋人在新时期开始反思这一种延续已久的观念。新的认识认为,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和第一语言,民族语言才是聋人的第二语言。在聋人论坛,聋人自称为“手语族,”认为“他们的特殊之处,就是由于他们听不见,说不了话,谈话的形式(方式) 、习惯与一般- 3 -人不同犹如操着不同口音的人,自成群落一样” 。新的聋人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聋人自身对自己语言的接受上,他们更进一步对主流思
8、想提出挑战。 “人们习惯于以健全人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为标准看待一切,在事实上否定特殊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以为那是非标准、非正统、非权威,因而受歧视,没有正式地位。这种沙文主义,倾向早就应该打住了。聋人手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有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既然与其它语言一样具有其交流属性和演变特点,那么,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就不应因为它特殊而受冷遇、受歧视。 ”三、对聋听共存现状的重新审视新时期中国政府执政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各类人群的平等和谐共处。这一目标和国际社会所倡导的生存理念是一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召开了一系列国际教育会议,其中提出
9、了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四个支柱或者说个人的基本素养,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 ”但是对于共存有不同的认识。主流社会所倡导的认识是给予弱势人群更多的关爱和扶持。当然聋人也身在弱势之列。聋人并不满足这一点,他们在网上发起字母工程,讨论对聋人教育的改革,以及驾车运动等等,虽然同样希望引起关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聋听平等的人文环境,而不是培养主流社会形成怜悯和同情的习惯。这些倾向在聋人的网络论坛里随时可以发现。新的聋人视角,对主流社会的聋听共存观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他们在自身权益的争取上,舍弃了更多的被动性而表现出更多的自觉和主动。从人类学角度,有一种全新的观
10、点支持聋人文化的共存观。方舟子转引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乔纳森马克斯(Jonathan Marks)在 1995 年出版的人类生物多样性:基因,种族和历史一书中的观点:“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兴起的、造成了巨大悲剧的优生学运动,不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是错误的,而且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也是格格不入的。它错误地认定人类存在一种单纯的优良遗传,试图消灭劣质,遗传,从而消灭了遗传的多样性,反而会导致遗传质量的下降。”在国内,残疾人一线的工作者也有类似的警告:“人类忽视生物多样性、对其他生物不宽容,最终要使人类付出巨大的代价。同样,人类对自身多样性的忽视或不宽容,也要付出历史的和经济的巨大代价。 ”自从人类有史
11、以来,不论种族、肤色、区域还是阶级,聋人(还有哑人)都是人类自身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医学付出了几千年的热情和努力, 。对于这一种所谓的“疾病” “缺陷”还是无济于事。因此,从认识人类遗传的多样性方面,重新审视聋人这一群体的现实存在,也许为聋听平等共存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4 -盲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提供盲多重残疾学生需要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安置形式,是帮助他们实现尽可能地独立生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盲多重残疾儿童是残疾儿重中最困难的教育群体,因此其教育安置与盲校中普通盲童有较大区别,其教育安置原则、安置类型更加需要多样性和人性化。一、盲多重残疾儿童安置遵循的原则1、从学生的实际情
12、况和需要出发学校在招生时首先对盲生进行初步的筛查,然后依靠团队收集儿童各种相关的资料对盲童进行教育诊断、评估,摸清学生的特点,结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包括儿童环境的一种深入的多层次的评价工作,达到全面细致地了解儿童在教育上的需求。然后依据残疾程度和教育评估诊断的结果进行教育分类安置。残疾程度较重且学习能力很低的盲生进入盲多重残疾儿童特设的特训班,参考国家盲校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功能性和发展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单独设置课程;程度较轻、尚能学习部分学科知识的盲生进入常规班级随班就读,但部分不能随班的课程与特训班学生一起学习;年龄较小程度较重的盲生接受教师走教训练。2、尽量提供最少
13、受限制的环境所有残疾儿童,在最大的范围内都应该与那些没有残疾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最少受限制环境就是要缩短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差距,尽可能减少对残疾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限制,使残疾儿童尽可能达到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实现正常化。盲多重残疾儿童应尽最大可能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即能安置在与正常盲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决不能将其安置在特训班中,安置的原则是尽量就轻不就重,能在普通盲班随班就读的尽量安排在普通盲班随班就读,尽量提供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但必须保证多重残疾儿童能学有所得。对于轻度的多重残疾儿童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可以和同龄的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在有特殊困难的领域得到额外的特殊帮助。对于
14、严重的多重残疾儿童,尽管特训班就是一种限制较多的环境,由于其学习和个体教育需要也必须要加予考虑。但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提供其接触交流的机会,如尽量将特训班的孩子与学前部同龄的盲童组织在一起,打破班级的界限,一起做操、一起活动、外出春游等,以便促进其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3、建立一种灵活的安置调整机制所谓机制,就是一种制度。通过建立多重残疾儿童常规化的教育评估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业程度和需要,及时调整现行教育安置。特训班安置的多重残疾儿童,有些非学业课程可以与正常盲童一起学习,随班就读的轻度多重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某些课程上在特训班上课。所有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不受学期、学年等教学周期的限制,宜长
15、则长,宜短则短,因人而异,因教而异,采取灵活的安置办法,以便提高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 5 -4、提供特殊的服务在为多重残疾盲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安置后,还必须根据每个盲童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更好地体现“适宜教育”的本质。如针对某一学科学习困难的多重盲生进行加强性的训练和辅导,针对运动障碍的盲生进行个别的康复训练并配备特殊设备。二、盲多重残疾儿童安置的形式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形式主要有特训班、资源班、随班就读、走读训练等。通常盲多重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评估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其教育需要在几种安置形式之间互相转换。1、特训班学生被安置在专为多重
16、残疾儿童开设的特训班。主要是对中重度或三种以上多重残疾盲童进行教育与训练。课程主要是功能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主题课程互相融合,授课形式采用集体、小组教学和个别训练的方式进行教育训练。适合残疾程度较重,无法适应常规教学的多重残疾学生。2、资源班学生部分时间在常规班,部分时间在特殊班。以年级为单位,把轻中度的多重残疾盲童组成小班级,进行个别化和小班化的教育训练。能够跟上常规班学习进度的学科可以在常规班学习。3、随班就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常规班就读,个别学科接受特殊教育的辅导。主要针对轻度或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等的盲生,在本校的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对这些学生制定个别
17、化教育计划进行教育训练。适合有学习困难的学生。4、走教训练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小或残疾程度较重,无法适应集体教学的盲生。多重残疾学生每周定期由家长带到学校,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训练,并辅导培训家长对其进行日常指导和训练。多动症儿童的教育课堂结构和教师指导威廉克鲁克香克是最早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动症儿童设计系统化的教育规划的人之一。克鲁克香克设计的规划的两大特点是减少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并强化重要的学习素材以及强调教师指导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由于克鲁克香克假定有注意问题的儿童容易分心,所以无关刺激被尽量缩减。例如,学生的工作区域三边设有隔挡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教师被鼓励运用有吸引力的、色彩明亮的-
18、6 -教具。结构性以系统化的进度表来体现,进度表明确规定了每名儿童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内应该从事什么活动。现在,很少有教师还在使用克鲁克香克设计的计划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工作区域设置隔挡这一项。许多专家认为,并非所有多动症儿童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而分心。但是对那些容易因环境而分心的儿童,一些专家建议使用类似于隔挡的东西来减少外界对儿童的刺激。克鲁克香克所倡导的课堂结构和教师指导的程度在今天也很少见了。首先,他所倡导结构强度只可能在自足班中得以实现,而今天大多数多动症学生都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学习。其次,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结构化的课程对于许多多动症学生早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学生需要逐渐培养独立学
19、习的能力。不过,克鲁克香克的许多观念仍然在今天专业人员所给出的教育建议中闪光。例如:所有儿童,尤其是那些多动症儿童,都会从清晰的、可预知的、简单的程序和结构中获益。将一天的时间分割成若干个时间段并且每天重复这一模式将会很有好处。在课堂时间的每个分段中,都应该把所要进行的任务或活动分解为子任务或子活动。应该避免向学生提供细节详尽的任务和子任务列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创设一种简单易行的日常规范并使学生最终能够记住这些规范。任务的数量应该受到限制并且避免把活动时间表设计得过于紧凑。时间表和任务结构的复杂性只会把多动症学生弄糊涂,因为他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区分和组织不同信息的能力很差。如果多动症
20、学生没有尽力地实践关于课程的组织化安排,那么正规的课堂将会变得很难管理。实用的日常时间表一旦确定,就应公开展示并贴在多动症学生的课桌上或是作业本上。功能性行为评估与随机性自我管理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处理智力障碍学生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多动症学生的教育计划中,功能性行为评估也是非常有效的。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内容包括找出维持不适当行为的后果、前提事件以及环境事件。举例来说,多动症儿童不适当行为的典型功能就是逃避任务并吸引同伴或成人的注意力。随机性自我管理(contingency-based self-management)方法通常包括要求个体追踪其行为并承担由此导致的后果,通常是基于其行为给予奖励
21、。例如,教师可能让学生运用自我监控来记录自己在一节课上离开座位的次数。在增加多动症小学生和中学生的适当行为方面,功能性行为评估和随机性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在一项研究中,功能性行为评估和随机性自我管理的组合增加了两名多动症青少年专注于任务的行为。对于其中一名学生,对其教师所进行的功能性行为评估访谈和在教室中的观察让研究人员和教师得出结论,这名男生表现出破坏性行为的目的在于吸引同伴的注意。建立这一假设的依据是事实证明,导致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前因包括同伴看他、喊他的名字、向他打手势,而后果是当同伴笑他或是评论他的时候,他就无法集中注意力。随机性自我管理包括学生在每节数学课的最后
22、用一份五点量表(0 一无法接受,5 一极好)评估自己在专心完成任务方面的情况。教师也同时对学生的行为打分,然后根据自评分数与教师- 7 -所打分数的吻合程度对学生进行奖励。在写作课上,教师根据多动症学生是否对其他同伴所做出的吸引其注意力的行为作出反应来给多动症学生增减分数。在数学和写作课上,这些分数可以用来换取某种特殊待遇。强化的作用专家已经指出了随机性在随机性自我管理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某种强化如社会奖励或加分可以作为特殊待遇的补充,强化对于自我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尤其重要。例如,对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发现,在使得多动症学生出现积极行为变化方面,随机性自我管理策略比非随机性自我管理策略更为
23、有效。尽管对行为程序例如强化和惩罚的使用尚有争议,也有人明确反对其使用,但是多数专家认为在面对多动症学生时,行为程序是不可或缺的。 好书推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任的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本报告中提出:支撑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上,所有社会都应迈向一个必然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每个人身上像宝库一样被埋藏的才能都会得到充分开发而不致被埋没。本报告从新的视角探讨了学习的阶段及沟通这些阶段的桥梁,藉此新的方法,教育制度将更多样化,而每种教育制度的价值将更加得到提升。如果说普及基础教育
24、是一种绝对的必需,那么,中等教育在年轻人各自的学习道路上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高等教育机构则应多样化,以充分发挥它们作为知识中心、作为专业培训场所、作为终- 8 -身学习的关口、作为国际合作的伙伴的功能和使命。本报告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和改善其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的必要性。在一个日益受技术左右的世界,必须同时强调利用技术以服务于教育的方法,强调如何培养人去掌握技术以服务于生活和工作。通过广泛的对话和增强各级教育所有受益方的责任感和参与程度来调整改革的战略,将是教育革新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这一独立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报告,是三
25、年间在世界范围广泛咨询和分析过程的成果。它在最后的章节中强烈地呼吁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增加用于教育的资源投入,同时呼吁可加强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将起关键的作用。朱永新教育文集本卷是作者对教育宏观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理想宏伟蓝图的诠释。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文后收录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 。以第一章理想的德育为例,包括: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
26、的境界。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堆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
27、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八、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9 -陶行知教育箴言本书是从陶行知先生诸多著作中精选出最经典的内容,将其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汇集成册,以箴言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陶行知教育箴言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这些经典内容历经数十年的考验,仍保持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并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的箴言 手脑相长 教学合一 教学
28、做合一 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答朱端琰之问 生活教育 什么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 生活教育之特质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操震球问、陶行知答 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乡村教育与儿童教育的箴言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论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及进行方法 儿童保育问题 儿童科学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 儿童用书选择标准 谈谈儿童节 儿童节对全国老师谈话 小先生 怎样做小先生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民主教育与新教育的箴言 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之普及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中国普及教育
29、方案商讨 创造宣言 教育的新生 教育改进 新教育 试验主义与新教育 艺友制的教育 领导者再教育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新学制与师范教育等。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日 黑柳彻子 著, (日)岩崎千弘图, 赵玉皎译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世界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 20 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10 - 特教资讯中
30、国特殊教育学校达到 1705 所国际在线消息:中国残联日前发布的一份统计公报显示,2010 年,中国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好保障,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 1705 所。 此外,全国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 2775 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 51.9 万人。 公报同时显示,截止到 2010 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 14.5 万人。特殊教育的领路人:刘佳芬刘佳芬,女,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浙江省特殊教育基层学校特级教师,特殊教育“生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2010 年 9 月,在日本长崎举行的第 48 届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上,浙江省宁波市达敏
31、学校校长刘佳芬代表中国特殊教育工作者,作了以“中国特殊教育社区化”为主题的报告,得到了现场专家们的热烈掌声。与会专家表示,想不到中国政府在特殊教育领域做得这么好,刘佳芬开创的以“生涯教育”为代表的特殊教育实践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受教育者权益的特殊教育样本。达敏学校是宁波市最早的一所全日制智障学生学校。1997 年,刘佳芬被聘为达敏学校校长,开始从事智障孩子的教育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达敏学校成了宁波市第二批现代化建设达标学校。多年来,刘佳芬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她觉得,特殊教育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顺利毕业的层面,还应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为此,刘佳芬提出开展“生涯教育” ,针对重度、中度、轻度三个层次的学生,学校分别提出了生活自理、适应社会、自食其力的目标。学校一改以往的封闭式校园围墙内的教学模式,努力搭建让学生学习一技之长的平台,让学生毕业后能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