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上数学教学建议(吴灵整理)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1)精心制作好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了解学生认数、读数情况。(3)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学方法的指导。(4)教学中注意结合小学生行为准则适时进行教育。2、比多少(1)讲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以童话为背景,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3)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3、练习一(1)在练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2)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叔叔的情况及对比多少的方法的掌握情况。第二单元:位置1、上、下、前、后(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2)利用好开放性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3)有意识地创设“不平衡” ,激发
2、学生的学习需求。2、左、右(1)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2)明确难度层次,确定好课堂教学内容。(3)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4)为后面的学习做些铺垫。3、练习二(1)注意在现实空间的活动中完成。(2)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表达、交流。(3)让学生体会“有序”的好处。(4)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知识。(5)有意识地设计“冲突”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6)教学地 6 题时,可以让学生用卡片在教科书上亲自移一移,体会路径的多样性。(7) “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先让学生以“课外小调查”的形式调查生活中经常使用“上、下” “前、后” “左、右”
3、这些词汇的情境,在课堂上汇报交流,体会其作用。第三单元:15 的认识和加减法1、15 的认识(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观察。(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3)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帮助学生认、读数字。(4)重视凑个抽象回到具体的操作练习。(5)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 15 的顺序。(6)借助点子图加深对数序的理解。(7)在写数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写字的能力。2、比多少(1)注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2)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3)注意用不同形式表征比较的结果。(4)可以用其他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3、第几(1)充分利用主题图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2)寻找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
4、系。4、分与合(1)(1)从农家小院的情境中抽取出例题情境,提出要研讨的问题:“把四个葵花盘放到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理解。(3)用符号一对一地表示摆放的情况。(4)做一做第 1 题,可先师生做游戏,猜一次记录一次。(5)做一做第 2 题比较抽象,可以第一个为例讲解,然后学生独立做。5、分与合(2)(1)做好教具、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2)可用课件动态演示分玉米、用符号表示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有序操作的条理性。(3)注意沟通几种表达形式的关系。(4)做一做第 1 题,在教师出示“5”卡片后,不管学生用什么方式表示,只要正确表示出 5 的组成即可。但要注意活动的有序和
5、有效。6、加法(1)(1)在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2)在活动中强化对加法含义的理解。(3)感受加法算式在生活中的应用。7、加法(2)(1)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复习旧知。(2)研讨时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和交流。(3)自主选择计算方法,不强求统一。8、减法(1)(1)减法含义的教学可参考加法干邑的教学进行。(2)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难于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乔给予足够的重视。(3)充分发挥“做一做”中练习题的价值,帮助学生体会图意与算式意思的一致性。9、减法(2)(1)创设情境,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课。(2)引导学生倾听交流,提升认识。(3)自选算法,不必统一。10、0(1)在情境中理解“没有可
6、以用 0 来表示。(2)注意 0 的写法的指导。(3)根据图意理解 0 的加减法的算理。11、整理与复习(1)全面复习 5 以内各数。(2)整理加法算式表。(3)注意对学生计算速度有所要求。(4)整理减法算式表。(5)复习减法时注意适当联系加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1、认识图形(1)让学生自己准备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为学生顺利认识立体图形奠定基础。(2)要管好学生手中的学具。(3)要精心组织好学生额学习活动。(4)在游戏中帮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5)在操作中感受立体图形间的关系。2、看谁搭得又稳又高(1)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
7、力(审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能力) 。第五单元: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6 和 7(1)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数数。(2)将体会基数含义与认读写数紧密结合。(3)用好直尺,进行数序的教学。(4)与基数对比,教学序数意义。(5)写数教学应注意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2、6 和 7 的分与合(1)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2)注意渗透类比的思想。3、6 和 7 的加减法(1)充分利用情景图,教学 6、7 的加减法。(2)引导学生拼摆学具列式计算。4、练习九(1)计算练习要注意“坡度” 。(2)计算练习要趣味化。(3)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 “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对
8、生活中的数的实际感受。5、解决问题(1)要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图意。(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3)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从解答的步骤和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回顾与解释。(4)在追问中加深理解。(5)注意加强比较。6、练习十(1)利用游戏,加深学生对“求部分”问题的认识。(2)培养正确、较流利地叙述信息和问题的能力。(3)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4)紧密结合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7、8 和 9 的认识(1)数数要有顺序。(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起点数数,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直观地感知“只要不重复,不遗漏,数数的结果与数事物的次序无关” 。(3)结合学生的
9、实际,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数数,可以 1 个 1 个地数,也可以 2 个 2 个地数(4)结合数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全面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5)充分利用尺子图,引导学生顺读、倒读,切实掌握数的顺序。(6)关于 8、9 的序数意义,展开讨论,让学生正确刘丽洁 8、9 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7)数字 8 和 9 比较难写。先让学生弄清楚 8 和 9 的字形,着重说明写 8 和 9 的笔顺。8、8 和 9 的分与合(1)重视学具拼摆,让学生在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感受 8 和 9 的组成。(2)注意让那个学生理解组成图示的意义,为加减法做好铺垫。(3)练习中,教
10、师要引导学生弄清楚变式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填写。9、8 和 9 的加减法(1)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渐从看图列算式计算过渡到利用组成进行计算,要突出学生对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想”的活动。(2)教学 8、9 的加减法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继续体会“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 ;二是让学生在计算中进一步认识两个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10、解决问题(1)在呈现数学问题的主题图中,由于用简短的文字代替了大括号和问号,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2)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地表达题意应该是值得教师们重视的。(3)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应成为这部分敬爱哦学的一个重点
11、内容。11、10 的认识(1)10 是学生第一个认识的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左边1,右边 0,合起来读“十” 。(2)注意丰富学生的数数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数 10 以内的数。(3)教材中虽然没有呈现 10 的序数意义,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基数意义加以区分。12、10 的分与合(1)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因此 10 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仅为假发和认识多位数的基础。(2)要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10 的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3)在阅读“你知道吗”时,在学生阅读、观察后,应让他们说一说算筹是怎样表示数的
12、,使学生对算筹有所了解,同时体会现在的记数法的好处。13、10 的加减法(1)教学前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复习 10 的组成,为计算有关 10 的加减法做好准备。(2)注意逐渐提高学生计算有关 10 的加减法的要求,如让学生从看图计算逐步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3)教材在 10 的加减法中把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的“一图四式”加以改变,初次出现了“一图三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根据一幅图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虽然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但算式的意思没有发生改变,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得到整数 10,因此可以只写 1 个,从而更加突出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14、连加连减(1
13、)充分利用主题图。(2)连减可仿照连加的教学进行。15、加减混合(1)教学例 1 时,可用课件生动地反映出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并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2)教学例 2 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二步是用哪个数跟 3 相加,这个数是怎么来的。第六单元:1120 各数的认识1、1120 的认识(1)教学主题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都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出来的。(3)教学例 1 时要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边操作边说数。(4)在教学例 2 时,可以让学生分别读出 10 以内和 120 各数。(5)再次
14、使用 73 页主题图,让学生在数学具时想一想:在数的过程中为了不重不漏有什么好办法?从而积累数数经验,熟练掌握点数的方法。2、认识数位(1)教学例 3 时,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 20 以内数的。(2)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和认知经验,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写数的练习,进而总结读数、写数的方法。(3)教学“做一做”第 2 题时,教师可以制作类似教具,课堂上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数,强化学生对十进制值制的初步认识。(4) “做一做”第 3 题“填数”的练习形式是体现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有效直观模型,这一内容是数轴的“雏形” 。3、练习十七(1)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2)对学生数数
15、的活动给与及时、准确地评价。(3)在数数活动中突出“十”的作用与价值。(4)把握好“名词”的处理程度。4、1120 数的加减(1)定位于数的认识。(2)关注于操作过程。(3)了解加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5、解决问题(1)注重读图训练。(2)注重策略指导。(3)注重价值挖掘。6、练习十八(1)重视数数活动。(2)拓展数数内容。(3)注重数感培养。(4)做好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5)做好计算教学的铺垫。(6)做好单元小结。数学乐园(1)做好教具、学具,使活动有效。(2)读懂游戏规则,使活动有序。(3)同桌自主游戏,使活动有趣。(4)梳理、总结并提升,使活动有益。第七单元:认识钟表1、认识钟表(1)
16、引导学生认钟面时,要有意加深 3、6、9、12 在钟面上的位置。(2)教学下面钟面的 3 个时刻时,可以结合学生每天在这段时间里常做的事情一起出。(3)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用钟表练习拨出一些整时,以加强对整时的认识。(4)教学“做一做”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小明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是在什么时间做得。(5) “你知道吗”的敬爱哦学可以搜集一些古代的计时工具展示给学生,同时可以简单介绍日晷和铜漏壶是怎么计时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练习十九(1)在表针的运动中认整时。(2)教学“快乐的周末” ,应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并说一说图意。(3)让学生在拨钟表的过程加深对整时的认识。第八单元:20 以内的进位
17、加法1、9 加几(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从整体到局部,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3)提出问题,引入新课。(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5)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6)选择适当的学具,突出“凑十”的价值。(7)让学生感受用凑十法计算比较方便。2、8、7、6 加几(P91 例 2)(1)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2)体现“凑十”方法的多样化。(3)加强比较,感悟凑十的规律。(4)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3、8、7、6 加几(P92 例 3)(1)结合具体情境,激活已有学习经验。(2)体现算法多样化,学习简单的推理方法。(3)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用交换加数方法计算的简捷性
18、。4、5、4、3、2 加几(1)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准备。(2)突出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3)加强练习,提高计算速度。5、解决问题(1)(1)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加深对加法的认识。(3)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反思。6、解决问题(2)(1)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问哦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的平台。(3)在回顾与反思中,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7、练习二十三(1)对所学计算进行简单的梳理。(2)在联系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所收集信息间的对应关系。(3)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8、整理与复习(1)对进位加法表的整
19、理要全面而有序。(2)要突出排列规律和算式间的联系。(3)对进位加法的练习要关注兴趣与效率。9、练习二十四(1)对加法表的巩固要由直观到抽象。(2)丰富对“等号”含义的认识。(3)对计算题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4)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回顾。第九单元:总复习1、总复习主题图(P104)(1)用“数”串起对所学知识的回顾。(2)对计算的整理要结合实例。(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2、120 数表(P105 )(1)让学生经历建造表格的过程,为认识表的排列规律积累经验。(2)感受从入口到出口有不同的“走法” 。(3)活动后要进行回顾,发展对数的认识。3、加法表和图形的复习(P106)(1)经
20、历加法表的构造过程,体会加法算式越来越多并有结构。(2)从多个角度观察加法表,感受数学规律。(3)加法表的整理可以结合实际,直接写出学过的算式,并进行排列。(4)图形的拼摆活动,应指导学生按照:想象操作闭眼回忆的层次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积累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的目的。4、练习二十五(P107110 )(1)15 题的练习形式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应统计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原因,并重点、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3)第 6 题应先指导学生看懂题目要求,了解题与题之间的联系。(4)第 7 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先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再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将条件转换,追中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也可以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5)第 13、14 题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6)第 16 题可先让学生明确要求,然后自主尝试,当无法走下去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可能哪里出现了问题,应退回到哪里重新进行。(7)第 17 题可根据学生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填出一个答案就应给予鼓励。(8)思考题可以让学生先说结论,再用举例、画图等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5、自我评价(1)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2)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和培养。(3)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