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十二五农业产业.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179740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平十二五农业产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南平十二五农业产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南平十二五农业产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南平十二五农业产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南平十二五农业产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平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二一一年十二月- 2 -前 言南平市“十二五 ”农业产业发 展专项规 划共由 5 章 14 节和1 个附表组成,主要包括“十一五” 农业 成就,农业发展有利条件、面临困难、基本任务、指导原则、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建设重点、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内容。在规划中, “十二五” 期间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期增幅主要是参考“十一五 ”期间相应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大部分经济指标年递增幅度与“ 十一五” 期间相当或略有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主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闽北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带,着力提高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加农

2、民收入。二是区域布局。茶叶突出“绿 色生态茶乡” 特色,重点建立 乌龙茶和绿茶两大类茶叶生产优势区;水果突出“一县一品 ”特色,建立优质甜橙、优质早熟梨、优质南方葡萄、优质台湾水果引种试验等六个优势产区;食用菌突出香菇、毛木耳、竹荪、蘑菇、珍稀菌生产特色建立五个优势产区。三是预期目标。在分析评估“十一五” 的基础上,“十二五” 主要 农产品生 产指标更加注重 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特别是无公害优质高效产品的比重。四是重点项目。策划编制重点建设项目 26 项,其中“ 十一五” 结转项目 2 项, “十二五”新开发项目24 项,合计总投资为 43 亿元。本规划基期为 2010 年,规划期为 2011-

3、2015 年。- 3 -目 录第一章 形势与任务 1第一节“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 21、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22、农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区域特色产业成效凸显 23、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34、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 35、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开发成效显著 46、农业支撑体系日臻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47、土地流转市场日渐成熟,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4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51、产业基础夯实 52、经济环境优化 53、政策环境改善 64、合作交流增强 6第三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61、

4、劳力逐年减少 62、产品加工滞后 73、农技体系薄弱 84、发展资金不足 - 4 - 8第四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8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9第一节 指导原则 91、注重产业发展,突出特色优势 92、注重发展方式,突出循环农业 93、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增强活力 104、注重对外开放,突出闽台合作 105、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农民增收 10第二节 发展目标 10第三章 产业布局和主攻方向 13第一节 产业布局 131、 粮食 132、 茶叶 133、 果树 144、 蔬菜 145、 食用菌 14第二节 主攻方向151、 粮食 152、 茶叶 153、 果树 154、 蔬菜 165、

5、 食用菌 16- 5 -第四章 建设重点和重大项目 16第一节 建设重点 161、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162、建设海西现代农业示范区 17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84、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19第二节 重大项目 211、“十一五”结转项目 212、“十二五”新开发项目 21第五章 保障措施 22第一节 加强宏观调控 强化规划指导 22、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体制保障 23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拓展发展空间 24、 广辟投资渠道 增加农业投入 25附表 271第一章 形势与任务第一节 “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十一五” 期 间,我市各 级有关部门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业和

6、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日益显现。分析评估“十一五” 期末我市 农业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除粮食播种面积等少数指标未完成外,其余各项经济指标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十一五”我市 农业发展突出表现 以下几方面的成就:1、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在 8 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实施农业综合开

7、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 1.2 亿元,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2.5 万亩;实施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总投资 6500 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 24 片,建立高标准农田面积 3.78 万亩;实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总投资 4.2 亿元,建成农田设施项目 3400 多个,带动农业新项目的实施 386 个,农业新技术推广 750 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4.2 万吨,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旱涝保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2、农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区域特色产业成效凸显。 “十一五”期间,在不断增加农产品生产总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各地积极调整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品种结构更加多样

8、化,区域特色日渐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结构从2005 年的 61.438.6 调整到 2010 年的 5941。耕地年平均亩产出率由 2005 年的 2120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3487 元,年均增长 14.2%。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烟叶等经济作物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2010 年优质稻、茶叶、蔬菜、烟叶、葡萄等农产品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3、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657 家,比 2005年增加 353 家,增长 117%;农业产业化龙头

9、企业销售收入从2005 年的 127.4 亿元发展到 2010 年的 297.5 亿元,增长 133%;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 5.7 万户增加到 13 万户,增长 128%;带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由 32 万亩扩大到 58万亩,增长 81.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总量由 22 万吨增加到 51 万吨,增长 131%;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由82 个发展到 281 个,总增加 199 个。4、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产值从 2005 年的 65.7 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123.8 亿元,增长 87.9%;200

10、52010 年,全 市 粮食总 产 由 137.2 万吨 增加 到 139.1 万 吨 ,增 长 1.4%;茶叶总产 由 3.5 万 吨 增加到 4.223万吨, 增 长 20.5%;水果总产由 55.5 万 吨 增加到 65 万 吨 ,增 长 18.2%;蔬菜总产由 136 万 吨 增加到 170 万 吨 ,增 长 25%;食用菌总产由3.75 万 吨 增加到 5.8 万 吨 ,增 长 54.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05年的 4070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6759 元,增长 66.1%。从 2006 年开始全市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并取消了“农村五统筹” ,从此,全市农民每年都可从“五

11、个取消 ”和农业税中 获得减免超过 9 亿元,另外,全市农民每年还可从农业“四补” 政策中 获得补助 2 亿多元。5、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开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的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至 2008 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5 项生态农业考核指标全部达到了考核验收标准。与此同时, “十一五 ”期间,全市新增小型高效农村户用沼气池 4.33 万口,建池总容积达 34.64 万 M3。全市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 6.5 万口,总容积 39.12 万 M3,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村 108 个,沼气百池村

12、104 个。建立“ 猪沼果” 等综合利用示范户 5000 多户,使全市 13%的畜禽养殖户基本实现了畜禽粪便污染综合治理和沼气综合利用,户年均增收节支 2000 元以上。6、农业支撑体系日臻完善,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 100%的县(市、区)先后都建立完善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80% 县(市、区)建立了县级农业信息网站(页)工作平台,在 75%乡镇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聘请了近 2000 人为村级农业技术员,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在全市市县两级都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目前 80%的4农业执法机构已达“五有” 建设标准。2006

13、年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各类违反农业法律法规案件 478 件,调解农资质量纠纷 169 件,帮助农民索赔经济损失 124 万元,帮助挽回经济损失 3000 多万元。7、土地流转市场日渐成熟,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为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客观要求,“十一五” 期 间,我市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 转市场正在逐步规范健康发展,并呈逐年加速发展的趋势。2010 年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 38.93万亩,主要有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长足发展,特别是2007 年 7 月 1

14、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道路,至2010 年全市累计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1007 家,成员总数达到7.86 万户,出资总额达到 12.04 亿元,有效带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第二节 “十二五”农业发展有利条件1、产业基础夯实。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壮大,主要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外占有重要位置。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有很大提高,近 5 年市农科所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39 个,审定数量居福建省农业科研单位首位,占5同期福建省审定的水稻品种总数四分之

15、一,有 5 项成果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生物工程、信息化、航空航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始起步。这为我市“十二五” 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经济环境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种资源的配置也将更多投向农业和农村领域。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政策环境改善。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6、。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巩固和完善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着力于建立健全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在宏观调控中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提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研发、良种良法推广、农民培训教育、农村金融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力支持“三 农 ”事业发 展,也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创造了良好环境。4、合作交流增强。2009 年,在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之后,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又通过了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资料库 > 人力资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