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doc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195251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提高城镇化质量问题探讨樊继达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和大家介绍一下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相关问题。主要介绍和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城镇化的一些基本认识;第二,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时代;第三,中国城镇化的质量到底如何,我们做一个评估;第四,谈一谈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或路径选择。一、城镇化的基本认识什么是城镇化?有很多的定义或界定,一般说来,城镇化有这么几个表现:一是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演化为城市地区,在这个过程当中,城市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的人口也不断膨胀。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同时

2、,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地扩散和推广。在经济学里边,我们通常把城镇化称之为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强调的是它的经济性。在人口学里边,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以及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这么一个过程。在社会学里边,城镇化是指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地理学是这样定义城镇化,在地理学学科里边我们把城镇化界定为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中国的“镇”放到国外去,本质上也是小城市。如在美国,设市人口规模是 3000 人以上,只要 3000 人以上就可以设一个市了,在德国则是 2000 人以

3、上,在巴西是 5000 人以上,中国的建制镇平均是一万多人。这里边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城镇化水平。什么叫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述的这么一个概念,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城镇化发展会遵循 S 形曲线,具体分为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初级阶段,由于工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镇化发展缓慢。在加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了,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了后期阶段,农业人口比重已经不大,农业生产必须维持社会所需的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

4、ttp:/模,城镇化的进程又趋于平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注重提升品质而不是在单纯地追求速度。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整个世界的城镇化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大阶段(1760 年1850 年) ,这个时期是城镇化的一个兴起阶段,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第二个阶段(1850 年1950 年) ,在这个阶段里边,欧美,包括日本等国先后实现了人口的城镇化。到 1950 年前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的,如美国已经达到了72%,英国 87%,德国 79%,荷兰 86%,加拿大 77%,澳大利亚 83%,世界平均的城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 28.8%,发

5、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率有 15.6%,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1950 年到现在) ,是城镇化蓬勃发展的阶段。在 70 年代之前,部分拉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重要时期,世界城镇化的水平大约是 38%。从 70 年代至今,发达国家基本停滞,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增加得很快。在这里边,我们再给大家介绍几个国家的城镇化的例子。如英国,英国大约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 50%的国家。从 15 世纪末的“圈地运动”一直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大约用了三个世纪来完成本国的城镇化。法国和美国大约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法国从 1846 年

6、到 1960 年,城市人口比例从 21%上升到 62%,提高了 41 个百分点;美国从 1820 年到 1960 年,城市人口的比例从 7%上升到了 63%,提高了 56 个百分点。我们的邻国日本差不多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人口转移。日本在 19 世纪 70 年代明治维新之后,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地区流动,到 1960 年,日本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 63%。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是快速地加速和提速,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每年增长大约 3.5%左右,发达国家仅为 1%,所以整个世界也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的扩大也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从城镇化与工业

7、化的关系来看,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个,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情形。这种情形的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实现了一个与经济发展显著的一个正相关关系,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是两条近似平行上升的曲线。如英国,在 1841 年到 1931 年间,它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是 0.985,法国 1886 年到 1946 年间的相关系数是 0.97,瑞典从 1870 年到1940 年间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关系数为 0.967,所以也是高度相关的。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这些国家的人口向城镇集聚是持续不断的,也是渐进式的。城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

8、/镇数量和城镇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低收入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低,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加快,当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以后,城镇化已基本完成了,城镇人口比重占到 70%左右,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城镇化快于工业化。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拉美国家,拉美国家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农业又采取了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了大量的无地或少地的穷人,形成城市人口集聚过快、数量过多,与工业化发展严重脱节,造成城镇化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形成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也把它称为城市的二元结构。在拉美国家,城市二元结构突出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它的就业岗位不足,拉美国家的城镇化

9、进程中,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大量的没有土地、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保障、没有固定岗位的农民涌入城市以后,它无法满足现代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并不能得到一个充分的就业,只能在低端的第三产业缺乏法律保护的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这些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也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第二个表现是住房保障不大,拉美国家的住房政策过分地强调住房自有率,忽视了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责任,因而导致了高住房自有率与严重的住房短缺并存的二元格局。在2012 年 8 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了一个拉美城市发展报告 ,在这个报告里边显示:到2011 年,拉美国家的住房短缺已经上升到 4200 万

10、到 5100 万套。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无法通过正规合法手段获取住房以后,只能通过非法侵入的手段去占领一些闲置土地,自己来解决住房问题。这些“非正规住宅”就慢慢地发展成贫困阶层所聚居的大片贫民窟。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居住在贫民窟里边的。第三,政府服务不均。拉美国家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没有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的要求。由于这些贫民窟不在市政和相关部门的规划之中,所以政府也没有意愿去提供公共服务,居民没有办法享受一个均等化的医疗卫生、教育、道路等公共服务。第四个表现,收入分配不公。拉美国家的贫富分化是两极严重的,也是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它们的基尼系数大约都在 0.

11、5 以上,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绝大多数人口仅能获得少量的社会财富。据统计,最富有的 2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相当于最贫困的 20%人口的 20 倍。第五个表现,拉美国家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层制和“碎片化” ,才导致了社会福利保障数量多、差别大、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城市全体居民的一个共同需求,这是城镇化或城镇过于工业化所导致的一个不良后果,拉美国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还有第三种情况,工业化快于城镇化。这个典型代表是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优先推进工业化,同时也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我们利用了行政力量来限制城镇化的发展,导致整个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

12、比如说,在 1980 年的时候,世界城镇化水平是42.2%,发达国家是 70.2%,发展中国家是 29.2%,中国仅仅是 19.4%。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对相关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城镇化一直是滞后于工业化的。二、中国进入城镇化时代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时代。中国正在由一个“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快速变迁。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 1957 年是正常的上升时期,这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城镇化水平由 10.6%上升到 15.4%,年均提高 0.6 个百分点,是一个

13、比较正常的发展水平。第二个阶段是剧烈波动时期,从 1958 年到 1965 年,这段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影响,我们的建设项目是大上大下、城市人口是大进大出,整个的城镇化水平也是起伏不定的,呈现一个剧烈波动。第三个时期是停滞徘徊的时期,从 1966 年到1977 年, “文化大革命”的 10 年动乱导致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城镇化水平也是长期地停滞不前,一直徘徊在 17%18%之间。导致改革开放时期, 1978 年整个的城镇化率只有17.9%,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17.9%还达不到宋朝时候的城镇化水平,在宋朝时期城镇化水平达到 22%,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 1978 年差不多 30 年间,城镇化

14、发展进程是非常之缓慢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加速发展时期,从 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快车道,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这是一个加速的发展时期。到 2000 年,我们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36.2%,去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52.7%,城镇人口是 7.1 亿,在 1978 年的时候,我们的城市数量是 193 个,到 2012 年城市数量达到 658 个,超 100 万人口的城市从 29 个增加到 125 个,建制镇是从 2173 个增加到 19768 个。平均每两秒钟,现在就会增加一名新市民,每一分钟就会约有 30 个人到城市来落地生根,每一天新分享城市生存空间、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的

15、市民就会增加近 5 万人,每一年城镇人口就会以一两千万的数量在成长。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这三大城市群不足 40%的国土面积聚集了 18%的人口,创造了 40%左右的 GDP。世界银行有一个判断说:30 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镇化,超过 50%的人口现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已居住在城市,到 2030 年的时候,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 65%以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城镇化与工业化、与现代化是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顺应人类的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

16、质量,对于我们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快速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支撑,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在于城镇化,一般来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2011 年我国的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是 18750 元,农村居民是 5633 元,城镇居民相当于农村居民的 3.3 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带动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其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引发一个巨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农民收入提高以后又会不断地提升农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化也能够有力地拉动投资需

17、求,城镇化需要大量的生产性投资,城镇化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供电、供水、道路、通信、燃气、热力、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商贸、金融等各类服务业的设施建设,城镇化需要大量的房地产投资,以满足住房需求和工商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这些投资也是由城镇化本身所引起了,它有客观的需求基础,一般不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第二个方面,城镇化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集中体现在一、二、三、四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的服务

18、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约在 80%的以上,与我国同等水平的国家大约在 54%左右,但我国是 40%多一点。导致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城镇化质量不高,不少地方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一个基本的“入门人口”规模达不到,缺乏需求支撑。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不仅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和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服务业的范围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比重不断提升,最终能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工业结构

19、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使企业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提高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中国工业由大变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第三个方面,城镇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于“三农”问题,而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绝非是一件容易事。要仅靠农业自身、农民自身、农村自身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超越农村层次,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城乡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要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化。如城镇化有利于节约土

20、地和资源,腾出宝贵的空间资源用于发展农业和保护生态。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的提升,这就使得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的机械化成为可能,从而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城镇化也是城市人口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使得全社会对于农产品的数量、品种、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成为农产品持续发展,不断升级的一个不竭动力。城镇化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随着要素流动和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和整个农村面貌将会发生一个深刻变化。第四个方面,城镇化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随

21、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的生活也会更加地舒适和便捷。城镇化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一个平等的权利,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同时也使得农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相应地得到改善提高。因此,城镇化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解题,也是我们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必由之路,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大问题,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时代。三、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估接下来我们讲第三个问题,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估。中国的城镇化质量到底如何?我们有如下这么几个基

22、本判断:第一个,中国的城镇化过多地重视数量,轻视质量。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进行一个数量的扩张。2000 年到 2010 年,我国的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 64.45%,但城镇人口增长了45.9%。土地的城镇化要远远地快过人口的城镇化。城镇的人口包括 1.59 亿,现在应该有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1.6 亿多,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户籍在农村的农民工及家属,如果按照户籍来统计的话,那户籍的城镇化率只有 35%左右,前面我们讲到了城镇化水平是 52.7%,这是一个宽口径的统计数据,严格来说,按照户籍统计,我们的城镇化率只有 35%左右,这就远远低于世界银行统计的中等收入水平国家 48.5%的

23、一个平均水平,质量是偏低的。而且我们的城镇化也是非和谐的城镇化,大量的野蛮拆迁频频发生,我们经常也可以从报纸、网络、新闻、电视等看到一些野蛮拆迁的情况。同时,城市二元结构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城市的原住居民和新移民之间的对立、利益的冲突,也导致要实现一个和谐社会的实施难度是越来越大,还有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获取的补偿远远不到位,就业缺少相应的岗位,缺少有效的保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都将会对我们整个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所以,第一个基本判断是整个城镇化质量其实还是比较低的。第二个判断,城镇化是重视面子,轻视里子。城市建设重视表面现象,轻视看不到的地方。城市的地下空间缺乏一个统一的规

24、划和有效的利用。城市的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有条件的城市,政府愿意在地面以上做文章,而对地面以下下的工夫远远不够,既使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有很多做的工作不足的地方。有时候开玩笑说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一下雨又变成了北海,很多城市夏天一下暴雨就带来严重的麻烦和问题,这一些都说明政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过多地看重面子,轻视里子。很多年前,法国的一位作家叫雨果,他曾说过一句话,到现在依然是令人深思的,他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 ,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来检查,来审视的话,这些大中城市的下水道又有多少是完全达到要求的。第三个判断,城镇化过程里边,政府重视房地产创收,轻视产业支撑和产业的创新。

25、1994 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力减少,事权与财力不匹配,地方也在寻求其他财源。由于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实行批租制,土地出让金实行的是一次性支取,从而也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盲目地发展房地产业,地方走上了一个经营城市或卖地财政的道路,造成了对于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财政支出过度地关注土地开发,希望通过相应的财政支出,如相应的一个市政建设来带动房价的上涨,然后通过高地价取得土地出让金以后再进行一个相应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从而进一步地带动房价上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其他的产业发展重视不够,导致我们现在的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我们现在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

26、成一个良性循环,产业集聚带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不够,人口的城镇化滞后导致了需求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了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高,对城镇化发展支撑能力低下。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第四个判断,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经济增长,轻视生态环境,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以生态环境与资源力来换取城镇化的道路。如在水资源方面,我们的水呈现三个特点:水多,水少,水脏。水多是指每年的洪水,水祸多,水少是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少,水脏是我们的水污染严重,在全国 650 多个城市里边有 400 多座城市是缺水的,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因为生态环境的污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近些年来一直是高速增长的。环

27、保部有一个统计,自 2005 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到接报处置的事件共有 927 起,其中重特大事件 72 起,2011 年的重特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 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的突发环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如在 2012 年四川的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都出现了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一个群体性事件。从国际经验来看,当治理生态污染投资的总额占到GDP 的比重达到 1%到 1.5%的时候是可以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的,当这个比重达到 2%到3%的时候,环境质量就会有所改善。我国目前的财政投入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力度还是不足的,这不仅影响了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影响了对社会环保资金的一个拉动作用,导致

28、了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总体是偏低的。第五个方面,我们的城镇化重视短期效果,轻视长远发展。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化呈现一个低密度化和分散化的倾向。一些城市的发展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旧账未还,又欠新账” ,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地方寅吃卯粮。土地数量总是有限的,上一届政府卖地卖得过多,导致下一任政府根本就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利用了。一些地方搞城镇化只是盲目地跑马圈地,建立所谓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整个的城镇化的短期行为特别严重,真正重视质量的、长远的一个城镇化,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足。第六个判断,我们的城镇化过程中,重视本地的居民利益,轻视新移

29、民的利益。在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对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投入不足,包括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补偿、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城过程中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各种保障措施也并不是很配套,而且对于地方的很多领导来讲,他们并不愿意一下子把这些新到城市的移民作为和本地居民享受一个完全的服务的一个群体来看的,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财政无法进行一个有效支撑。但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共同分享的过程,过多地注重本地居民的利益,漠视或忽视外来移民的利益,就会导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一个对立,彼此会产生一些深度的隔阂,我们也发现在有些地区的外来人口已远远超过本地人口,如果不进行一个妥善的解决,调整优化他们的利益,这对我们

30、长远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这是我们对于中国城镇化质量的一个基本评估。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四、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政策选择(一)理念:人的城镇化最后,我们讲第四个大问题,怎么样稳步来提高城镇化质量。首先,我们在理念上要进行一个再定位和再判断。我们的城镇化到底是为了什么?无论是为了扩大内需还是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实现现代化,这些都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城镇化的理念或目的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不单单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让人生活更幸福。但在我们这种传统的以 GDP 为导向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把手段当成了一个终极目标,摩天大楼就一定能带来生活的

31、幸福吗?并不如此。所以在推进新型的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城镇化的质量放在首位,应是以质量来看待城镇化,我们要注重城镇化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注重让城镇化所带来的红利让全体人民来共同分享。我们的城镇化是由全体人民来共同推进的,它所带来的利益也应该由全体人民来共享。我们的城镇化一定要是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而绝非是土地的城镇化或其他的城镇化,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二)目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化的目标来讲,在当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是抓紧构建一个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化是一个公共化的过程,它将导致整个政府的治理模式发生一个大的转型,现在户籍问题很重要,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户籍背后所带来的公共服

32、务和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如果说政府能给所有人提供一个均等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实际上户口的因素就会大大地降低。所以,在当下,我们认为对于政府而言,应该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个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个,它应该是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公共财政阳光能够普照所有的居民。第二个,它是均等的。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是均等的。第三个是一体的,逐步改变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实现公共服务的一个均质共享,形成城乡一体的制度框架,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住房、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而且社会保险权益可以顺畅地转移和接续

33、。政府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要满足当前居民的一个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应该是贯穿一生的,从出身到教育到劳动到养老到医疗,它要是涵盖到衣食住行、文体健康等各个方面。提供这个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它既是公民应该享受的一个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所以这是从政府的工作来讲的一个目标是应该尽快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地构建一个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核心: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第三个,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个核心工作或关键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在以前叫农民工市民化,通俗起见我们也叫“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1984年,当时的社会学杂志首次提出了一个新词“农

34、民工” ,随后这个称谓也逐渐地被接受和广泛使用。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农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广义的农民工还包括在农村内部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2011 年农民工数量达到了 2.53 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是 1.59 亿人,外出农民工是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 6 个月及以上,本地农民工是 9415 万人,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活动6 个月及以上。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一个核心工作,预计到 2020 年城镇化率会达到 60%左右,2030 年达到 65%以上,未来的 20 年新增人口要达到 3 亿人。目前在不到 4 个城镇人口里边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北京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

35、,从 2000 年的 18.9%提高到 2010 年的 35.9%,上海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 年的 18.6%提高到 39%,规模均接近千万。所以在人口流动加剧,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如果不消除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福利鸿沟就有可能成为新的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当然,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农民工市民化要以农民工整体地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农民工实现“四个融入” ,包括个人能够融入企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城镇化有一定的产业支撑;子女能够融入学校,能够接受均等化的教育;家庭能够融入社区;群体能够融入社会,这是我们讲的“四个融入” 。通过我们公平对待农民工,确保农民工享受一个平等的市民权利,最终地实现城乡居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一个平等。从具体工作方面来讲,我们要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我们要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在城市和农村的流动和居住,不受户籍的限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扎实地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农村城镇去,把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医疗设施办到农村的城镇,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供给。当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