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研究郝 勇(长江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 434023)摘 要 本文阐述了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以长江大学为例,分析了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强统筹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深入校地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良性循环。关键词 统筹 农科 基地建设众所周知,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神圣职责。作为涉农高校,其教学科研基地在有效发挥高校四大职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这一重要环节的重要基础就是农业高校的校
2、内外教学、科研基地,这些基地就是农科师生的室外“实验室” 、 “试验场” 。当前,关于涉农高校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比较普遍,但因各高校办学历史、人文、地理不同,基地建设没有统一模式,各具特色。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的发展实际,就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做一些探索。一、认清形势,高度重视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一)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资源有效利用,有力的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涉农高校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外沿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规划纲要,教育部、科技部启动了高校新农
3、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全国已批准建立了 39 家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推动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建立基于农村基层多种形式的服务基地和跨地区、跨校的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许多高校都在拓展建设多形式服务基地。这些2基地的建设不仅使教学、科研的场所更加丰富,而且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面对日益增加的基地建设,高校应围绕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基地的相关资源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积极实践,以利办
4、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二)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有利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基地上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培养意志力,增强能动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涉农高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把实践教学真正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来抓。只有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三)统筹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政
5、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涉农高校来说,就是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而校外教科研基地正是校地、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因而,加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既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的需要,又是学校发挥重要职责所必需。校外教学科研基地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共同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利于校企双方建立互惠互利、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长江大学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建设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
6、院省内首批 5 家试点院校之一。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湖北省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 (鄂教科20128 号)精神,长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积极工作,通过校地、校企、校所合作的方式建立了 17 个多形式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同时积极参与荆州市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在太湖征购土地 1907 亩,规划建设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创新园,目前已步入建设及运行阶段。如何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园、农科实验实训中心和现有农科实验实习基地的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校外 17 个多形式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相关资源,使这些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对此项问题的研究无疑显得重要且紧迫。二、直面问题,认真
7、分析当前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发展现状(一)校内基地资源散,条件差,效益低。3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分类的统一标准或模式,有学者按基地与学校的距离来分,有的按规模或功能来分。由于大多农科基地既能用于实践教学也能满足科学研究,甚至有的基地与学生实习、就业还能结合起来,因此,本文统一规范为教学科研基地。另外,为便于分析,本文将学校具有土地使用权并能自主管理的基地称为校内教学科研基地,与企业或地方共建的没有土地使用权的基地称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长江大学涉农学科校内教学、科研基地规模不大,共约 2300 亩,资源分布较散,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共七个不同的地点,一是西校区西大沟以西及西校区 3、
8、4 号教学楼西面边角地,共约400 亩,共有六个不同的地点;二是位于华中农高区(原太湖农场新凤分场)农业科技产业园,占地 1907 亩(集中的一个地点) ,具体情况见表一。表一:长江大学校内农科教学科研基地一览表序号 基地名称 具体地点规模(亩)负责学院 主要内容1 柑桔园 生命科学院办公楼后面 12 园林 园艺教学科研2 盆景园 西校区 4 号教学楼后面 3.3 园林 盆景、树苗、花卉3 植物园 西校区 3 号教学楼后面 1.2 园林 园林植物4 设施园艺基地 西校区校外西大港 30 园林 蔬菜、花卉及园林 植物5 落叶果树基地 西校区外原荆师农场 40 园林 蔬菜、水果6 水产养殖基地 西
9、校区西大沟以西 200 动科 黄鳝、泥鳅、蚂蟥 养殖7 鸵鸟养殖基地 西校区西大沟以西 5 动科 鸵鸟养殖8 农学院教学实习 基地 西校区西大沟以西 100 农学 水稻等大田作物9 农业科技产业园 太湖农场新凤分场 1907 农科产学研一体化合计 2298.5 目前为止,除了华中农高区农业科技产业园修建了道路、围墙等基础设施之外,其他校内教学科研基地条件十分简陋:动科学院教学科研基地主干道路没有完全硬化,而且,由于基地缺少防护设施,教师的科研材料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园林学院教学科研基地三易其所,相关苗木资源因搬迁毁损浪费严重。由于现有校内教学科研基地资源散、条件差的客观因素,导致一些重大科研项目
10、无法在校内教学科研基地上执行,相关项目负责人只好舍近求远,到外地租地进行科学研究。另外,因为管理不善,有些基地处于半荒废状态,基地利用效率不高,因而导致学校利用基地产生科研成果、示范引领等效益较低。个别基地 “各自为政” ,有私有化的倾向,难以发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培养学生4专业技能的基本功能。(二)校外基地管理弱,成本高,不稳定。由于农业产业园尚在建设阶段,加上西校区校内教学科研基地规模小,难以满足现有农科教学、科研需求,一些大型项目负责人不得不在学校周边甚至近百公里外找地开展科研。例如,农学院某教授曾在洪湖选 1000 亩地开展国家再生稻课题研究,另一教授在监利县选 500 亩农田进行行业
11、专项课题研究,还有一些教授在太湖、李埠等乡镇选 20 至 30 亩地进行科学试验。另外,随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相关学院的积极支持下,也建立了一批各类农业服务示范基地(具体见表二) ,以此推进校地、校企、校所间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相结合、教科推一体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从表二中可以看到,目前长江大学在外建立的基地面积极较广,但是管理上比较自由和粗放,许多基地在建设之初都没有经过双方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也没有挂牌,加上路途遥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来来往往,运行成本高。加上老师对基地建设过程缺少监管,以至于难见成效。一些基地建设流于形式,一些校企合作
12、没有实际内容,有些企业假借学校名誉来扩大自己的声誉,没有形成真正实质性、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5表二:长江大学校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一览表序号 基地名称 具体地点规模(亩)负责学院 合作共建单位 主要内容是否签订协议是否挂牌1 麦稻两熟全程机械化 技术示范基地 监利程集 1000 农学 监利县农业局金草帽专业 合作社 麦稻丰产平衡陪 产 是 否2 两季稻双机插平衡增 产示范基地 监利汪桥 1700 农学 监利县农业局边江垸专业 合作社 双季稻平衡陪产 机械化技术 是 否3 水稻基质育秧全程机 械化技术示范基地 荆州华中农高区 200 农学 太湖农场罗滩分场 水稻基质 是 否4 麦稻两熟平衡陪产示
13、范基地 江陵熊河镇跃进村 200 农学 江陵熊河镇跃进村 水稻直播技术 小麦机插技术 是 否5 果树基地 荆州市江陵县江北 农场 3000 园林 湖北省一米生态农业有限 公司 脆皮金柑果树品 种生态农庄 否 否6 桃树基地 公安县毛家港镇曹 咀村 1000 园林 湖北省公安县荆虎果树专 业合作社 桃树品种与栽培 是 是7 柑桔基地 荆州市荆州区 800 园林 湖北长大新农园有限公司 脐橙栽培 否 否8 百花蓝莓 江陵熊河镇 300 园林 湖北省百花峰业有限公司 蜂蜜、葡萄、蓝 莓 是 是9 大棚蔬菜基地 太湖罗滩 200 园林 荆州鑫雨虹专业合作社 瓜类蔬菜栽培 是 是10 大棚蔬菜基地 公安
14、高键 200 园林 健明蔬菜专业合作社 蔬菜栽培 是 是11 青蛙、黄粉虫基地 荆州市弥市镇合光 村 70 动科 荆州区荆富农水产养殖专 业合作社 青蛙、黄粉虫 否 是12 黄鳝养殖基地 江陵 1000 动科 江陵县德高生态水产合作 社 黄鳝 否 否13 黄颡鱼养殖基地 太湖渔场 100 动科 荆州市凌成水产合作社 黄颡鱼 否 是14 泥鳅养殖基地 太湖新风村 500 动科 荆州市开天禾种养殖专业 泥鳅 否 否6合作社15 龙虾、蚂蟥养殖基地 汉川田二河镇 500 动科 汉川市华宇种植合作社 龙虾、蚂蟥 否 否16 龙虾养殖基地 沙市区锣场镇 280 动科 荆州市众发小龙虾专业合 作社 龙虾
15、否 否17 蚂蟥养殖基地 太湖农场 1000 动科 荆州市敏捷水蛭水产养殖 专业合作社 蚂蟥 否 否合计 12050 7三、统筹建设,促进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良性循环长江大学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存在资源分散、条件差、交通不便、管理薄弱等问题,同时,学校对基地建设投入不够,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和科研脱离,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为加强统筹建设,形成“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条件优良、设施完善”的格局,促进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良性循环,特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统筹管理。将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统一登记造册,制定发展规划,
16、引入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开展部门联合,深入院系协作,加强统筹管理。位于华中农高区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及西校区西边教学实习基地为校内教学科研基地,由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打破现有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消除“各自为政”现象,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农科学院教师积极入驻,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等工作。其它由学校二级单位或教师个人与地方政府、农村、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合作建立的基地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由大学发展规划处统一登记造册,并要求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签订合作协议,上报发展规划处备案,进行宏观管理,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相关农科学院承担精细化管理
17、职责,落实具体责任人、建设方案及效益评估等细节,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校地、校企真合作,确保互利共赢。(二)加大经费投入。具有土地使用权的校内教学科研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集中所在地,是学校展示科研实力及办学水平的形象窗口,要像美化校园环境一样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好。学校要通过申请教育部农林高校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修购项目、各类专项资金、企事业单位共建以及学校自筹资金等途径筹集经费,对基地路、沟、渠、电、网及相关服务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大经费投入是统筹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的起点,只有通过前期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做到道路齐整,排灌便利,配套生活设施完备等,确保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实际需求,
18、才能吸引校内外科研人员入驻基地开展教学实习、科学研究,才能有利于学校出人才、出成果。8学校经费投入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出人才 出成果校内外农科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良性循环图(三)深入校地合作。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参与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校地、校企合作,建设多形式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不断提高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的综合效益。长江大学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与国内 82 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2016 年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实行改革,规定
19、只有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的单位才能申报项目。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校企合作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诚然,在校企共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过程中,生产性和教育性之间的矛盾、学校与基地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制约校外基地持久、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即便如此,校企合作也不能重形式,轻内容,要求真务实,要结合市场行情,找准企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能培训,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科研基地的资源,打破原有院系界限,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多样
20、化的动植物共生共养的复合式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江大学为服务荆州“壮腰工程” ,积极参与华中农高区建设,在太湖征购土地 1907 亩,规划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园(现在更名为产业园) ,努力促进农科产学研一体化,力争将产业园办成具有湖北乃至中国特色的以长江大学为主9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产学研合作转化平台及展示平台,建设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产业园在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统一管理和经营下,在农科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园区主干道路,疏通了沟渠,通过招商,合作共建,初显成效。建议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并完善配套综合服务设施,方便教学科研团队入驻,最好做到能容纳一个
21、学院一个年级成建制的学生在里面住宿实习;要始终围绕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服务学校发展,服务农科学院发展,服务社会发展;要想办法调动学院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科师生的参与度,实现“足不出园”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农技推广、人才培训,切实将其建设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有效载体。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涉农高校,应积极响应,既要在校内整合优势资源,又要走出校门谋求科技合作,深
22、入推动校内外协同创新,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发挥辐射引领示范作用。参考文献:1 徐峰,康相武.我国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J.中国科技论坛 2008(6).2 刘倩如,蒋瞻.依托教科研基地,促进风景园林类专业与学科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3 李玉清,王明峰.秉持六项原则推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 J.中国高校科技.2015(5).4 孙锦,郭世荣等.构建农业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杨友才,欧阳中万,李贵成 .推进农科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6(1).6 魏洪义,黄英金,李保同.农科类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7 陈良,夏文莉.研究型高校交叉学科科研基地建设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大学 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 中国科学基金.2011(4).